【摘 要】
:
厌氧氨氧化工艺因其节省碳源和能源的优势,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景的生物脱氮工艺。然而该工艺会生成一部分硝态氮,并且无法单独处理实际废水中的有机物,出水难以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建立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反应耦合(SAD)系统可以弥补上述缺陷。该文综述了近年来SAD工艺最新研究进展,对比了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特性,认为维持厌氧氨氧化反应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反硝化停留在短程反硝化阶段,是该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其
【基金项目】
:
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003603012341); 湖北省科技创新专项重大项目(2019ACA15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CFB38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氧氨氧化工艺因其节省碳源和能源的优势,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景的生物脱氮工艺。然而该工艺会生成一部分硝态氮,并且无法单独处理实际废水中的有机物,出水难以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建立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反应耦合(SAD)系统可以弥补上述缺陷。该文综述了近年来SAD工艺最新研究进展,对比了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特性,认为维持厌氧氨氧化反应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反硝化停留在短程反硝化阶段,是该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其次针对碳源量、碳源种类、pH以及厌氧氨氧化菌聚集形态等参数讨论了维持SAD工艺平衡的控制策略;最后总结了SAD扩展工艺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该工艺能在市政污水的条件下稳定运行并达到良好的脱氮效果,展现出极佳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短程硝化的实现可推动能源节约型脱氮工艺的应用。通过阐述间歇曝气策略实现短程硝化的机理,分析了应用间歇曝气策略实例中的运行参数,总结了DO协同缺氧时长分别在单独短程硝化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PN/D)工艺以及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中的影响效果,如对功能菌活性和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提出了以功能菌种、污泥存在形式等影响途径作为依据,基于DO协同缺氧时长的调控策略,并对各脱氮工艺中的运行参
从多维视角解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蕴内涵,从原则遵循定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归旨,从路径选择擘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蓝图。以此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以此形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以此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体现“教会、勤练、常赛”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主教材是“脚内侧接+脚背正面或外侧运+脚内侧传”的控传组合技术,该组合是足球课程教学中发展控球与传接球能力的
在新课标鼓励各校开展特色课程的背景下,东山小学作为足球特色学校,大力发展足球教育。本文章探讨了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和构建方法,分析教师将其应用于足球课堂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足球技能。
<正>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2014年建校,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共有65个班,2361名学生,190名在编教师,15名体育教师(含2名足球专项教师)。学校以“三兼优一发展”为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办学成效突出,依托办学特色开展品牌体育活动,在建设体育人才梯队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语言具有交际、思维、教化、情感和凝聚等功能,对促进中华文化普及,强化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重要的载体、纽带和价值彰显作用。要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语族与民族、差异性与共同性、语言的工具性和内聚性的关系,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
通过数字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城市设计科学,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始终是全球各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全球城市“数字+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存在差异。对比分析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荷兰和沙特阿拉伯6个国家的“数字+低碳”城市路径选择,就具体特点可分为通过空间功能规划适应数字需求、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自给自足、通过减少索取达到供需平衡3种模式,希望为低碳智慧城市的中国发展模式带来启
<正>北京市昌平区沙河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沙河中心小学)建校于1990年。目前,学校两址办学,分别为西沙屯小学和于辛庄小学,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917m~2,建筑面积1708m~2,运动场地面积5085m~2。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170名在校生,41名教职工,4名专职体育教师(含2名足球专项教师)。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学生未来发展。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中存在诸多困境,即相关教育政策不足、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教材内容编排不够完善、缺乏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覆盖、教师教育素养较低、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指导力度偏弱、教育评价过分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面对困境,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应对,如革新教育政策、调整教材内容体系、加强教师培养力度、增强教学指导力度、变革传统教育评价并构建基于核
<正>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到素养本位。为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调整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中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