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应该有“会发现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查找资料,运用整理资料,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些能力。如何让学生具备这些综合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探索出通过对学生“小课题探究”的指导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一途径。
一、确立主题,培养观察能力,问题意识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的心理,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欲望,抓住这一特点,适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学生围绕小课题进行问题探索是还能迸发出新的小问题,使探究的过程像滚雪球一样,进入“问题”的良性循环。
1.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即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眼睛深入观察,认真思考。如在一次闲聊中,有个学生说家门前那条河的水越来越脏,越来越少,夏天甚至出现了干涸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阀门打开了,有的说应该禁止往小河里乱扔、乱倒垃圾;有的说要在小河边上立一块警示牌,让大家要保护水资源……最后大家就自己的发现确立了“家乡的水污染情况调查”这个小课题,并展开调查,进行探究。
2.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长期的乐问善思,能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品质长期得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目光变得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会增强。如学完《小村庄的故事》,学生看着满眼苍翠的校园,便开始担忧起来:“我们的校园不会砍掉这些树吧?”“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乱砍乱伐的现象?”于是,学生们展开了“让绿树伴我们成长”的小课题探究。写“保护树木倡议书”,调查乡村的树木种植、砍伐情况……在活动中,学生还发现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差,倡议保护家园。
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怪不得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二、调查访问,促进语言表达、交际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以宇宙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的确,语文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进行以下的活动。
1.宣传、倡议。围绕主题组织学生走入社区,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学生能提高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如“家乡的水污染情况调查”这一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去社区做宣传,保护水资源,发起倡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交流学会了交际。
2.参观、调查。学生有目的地参观或调查某一景点,某一事物,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就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向老师和讲解员咨询。认真听讲解的同时,提出心中的疑惑,形成一个交流的场面。如“家乡的水污染情况调查”中带学生去水厂参观,通过听水厂工作人员的讲解,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提问,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发达自己的想法。
3.采访。在小课题研究中,“采访”是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通过采访可以快捷、直观地获得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除了有准备地对被采访者进行问话外,还应就对方说话的内容及时反馈,并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这一程中得到了提高。如《书写中错别字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学生通过采访,了解到许多书籍上没有涉及的知识,孩子的知识面宽了,表达能力,处事能力,交际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归整,炼就搜集、筛选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一发展到多元,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发展到开放。这一过程让学生动手是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1.紧扣主题是收集、筛选的前提。教师要告知学生信息收集的范围,让学生从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如“书写中错别字情况”的小课题就可以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错别字,错别字带来的危害等。收集到一定量的信息后,应学会分析所找的信息与主题的匹配程度。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就筛除,能对主题进行补充说明的或与主题相近、相似的资料就保留。通过多次反复指导、练习,学生明白如何收集有用的信息,又该如何地筛选、整理。
2.理解信息是分析、筛选的关键。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信息所表达的意思,往往只看到几个词语或几句话跟自己所找的信息相同,就大量地收集。因此,应通过自悟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先理解信息意思再进行筛选。如在“有趣、神奇的汉字”这个小课题中,学生查找谐音歇后语时,把“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等都收集过来。面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明白歇后语有很多种,谐音歇后语就是含有同音或音近的歇后语,再让学生通过认真地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做出正确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形成报告,提升语言文字创作的能力
学生收集,筛选信息后,要形成完整的报告。撰写报告时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精炼的基础上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表意清楚;要注意撰写时的层次性,突出重点,做到有详略。同时要让学生清楚报告的基本格式。撰写完课题报告初稿后,研究小组成员在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再共同讨论,反复锤炼。
1.在资料汇总、整理中激发创作欲望。如在“童话知多少”的小课题探究活动中,学生们读童话、演童话、了解童话作家、绘制童话人物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创作童话的兴趣,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怀着极高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故事,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让笔下的文字成篇,成章,成书。
2.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创新语言。如在“我为城市添光彩”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等多种形式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时,有了许多新的感受,体会,语言文字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许多新想法,新创意都跃然纸上。
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地的、缓慢的过程,只有用心、耐心、恒心才能浇灌出朵朵美丽的花朵。“小课题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终将会成为一颗颗最耀眼的明星。
一、确立主题,培养观察能力,问题意识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的心理,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欲望,抓住这一特点,适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学生围绕小课题进行问题探索是还能迸发出新的小问题,使探究的过程像滚雪球一样,进入“问题”的良性循环。
1.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即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眼睛深入观察,认真思考。如在一次闲聊中,有个学生说家门前那条河的水越来越脏,越来越少,夏天甚至出现了干涸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阀门打开了,有的说应该禁止往小河里乱扔、乱倒垃圾;有的说要在小河边上立一块警示牌,让大家要保护水资源……最后大家就自己的发现确立了“家乡的水污染情况调查”这个小课题,并展开调查,进行探究。
2.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长期的乐问善思,能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品质长期得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目光变得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会增强。如学完《小村庄的故事》,学生看着满眼苍翠的校园,便开始担忧起来:“我们的校园不会砍掉这些树吧?”“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乱砍乱伐的现象?”于是,学生们展开了“让绿树伴我们成长”的小课题探究。写“保护树木倡议书”,调查乡村的树木种植、砍伐情况……在活动中,学生还发现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差,倡议保护家园。
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怪不得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二、调查访问,促进语言表达、交际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以宇宙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的确,语文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进行以下的活动。
1.宣传、倡议。围绕主题组织学生走入社区,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学生能提高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如“家乡的水污染情况调查”这一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去社区做宣传,保护水资源,发起倡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交流学会了交际。
2.参观、调查。学生有目的地参观或调查某一景点,某一事物,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就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向老师和讲解员咨询。认真听讲解的同时,提出心中的疑惑,形成一个交流的场面。如“家乡的水污染情况调查”中带学生去水厂参观,通过听水厂工作人员的讲解,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提问,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发达自己的想法。
3.采访。在小课题研究中,“采访”是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通过采访可以快捷、直观地获得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除了有准备地对被采访者进行问话外,还应就对方说话的内容及时反馈,并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这一程中得到了提高。如《书写中错别字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学生通过采访,了解到许多书籍上没有涉及的知识,孩子的知识面宽了,表达能力,处事能力,交际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归整,炼就搜集、筛选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一发展到多元,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发展到开放。这一过程让学生动手是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1.紧扣主题是收集、筛选的前提。教师要告知学生信息收集的范围,让学生从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如“书写中错别字情况”的小课题就可以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错别字,错别字带来的危害等。收集到一定量的信息后,应学会分析所找的信息与主题的匹配程度。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就筛除,能对主题进行补充说明的或与主题相近、相似的资料就保留。通过多次反复指导、练习,学生明白如何收集有用的信息,又该如何地筛选、整理。
2.理解信息是分析、筛选的关键。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信息所表达的意思,往往只看到几个词语或几句话跟自己所找的信息相同,就大量地收集。因此,应通过自悟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先理解信息意思再进行筛选。如在“有趣、神奇的汉字”这个小课题中,学生查找谐音歇后语时,把“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等都收集过来。面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明白歇后语有很多种,谐音歇后语就是含有同音或音近的歇后语,再让学生通过认真地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做出正确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形成报告,提升语言文字创作的能力
学生收集,筛选信息后,要形成完整的报告。撰写报告时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精炼的基础上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表意清楚;要注意撰写时的层次性,突出重点,做到有详略。同时要让学生清楚报告的基本格式。撰写完课题报告初稿后,研究小组成员在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再共同讨论,反复锤炼。
1.在资料汇总、整理中激发创作欲望。如在“童话知多少”的小课题探究活动中,学生们读童话、演童话、了解童话作家、绘制童话人物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创作童话的兴趣,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怀着极高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故事,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让笔下的文字成篇,成章,成书。
2.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创新语言。如在“我为城市添光彩”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等多种形式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时,有了许多新的感受,体会,语言文字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许多新想法,新创意都跃然纸上。
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地的、缓慢的过程,只有用心、耐心、恒心才能浇灌出朵朵美丽的花朵。“小课题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终将会成为一颗颗最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