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的太岳情结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原名薄书存,1908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蒋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亲自率领组建不久的决死队赴晋东南开辟了太岳抗日根据地,在太岳这片热土上战斗生活了7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并同太岳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率决死队挺进太岳
  
  1936年10月下旬,薄一波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组成以他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他创造性地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通过公开合法的方式,成功地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不断扩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薄一波向阎锡山建议组建山西新军。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他先后任总队、一总队、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他创造性地制定了《政治委员制度条例》,提出政治委员为部队最高首长,保证了党对新军的领导权,使这支力量成为抗战时期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9月中旬,日军突破阎军晋北防线,逼近内长城一线。经过短暂的训练,薄一波即率决死一总队于9月21日开赴晋东北五台、盂县地区,准备建立抗日根据地。在五台县台怀镇,薄一波见到了朱德总司令。朱德对薄一波说:八路军准备在这个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现在给你一个任务,马上率部南下,到晋东南太行山区建立根据地,那里现在是个空子。他要求薄一波设法得到阎锡山的许可,把决死队尽快开到晋东南。
  9月底,薄一波到太和岭口第二战区行营指挥部会晤阎锡山,提出上党是军事重地,愿意亲率决死队去控制这一地区,建立一个抗战的落脚点。对此,阎锡山并未及时答复,直至10月初返回太原后,他才准许薄一波率决死一总队赴晋东南,并且委任薄一波为山西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阎锡山对薄一波说:“自古都说山西是形胜之地、表里山河,其实上党(古郡,今长治一带)才是表里山河的表里山河呢。历代都把那里看作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得了上党,跨过黄河就是洛阳,就可以得天下。”
  太岳区位于同蒲铁路及汾河以东以南、白晋铁路以西、黄河以北的三角地带,面积达3.25万平方公里,辖40个县,拥有人口300万。这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与太行山为邻,南隔黄河与中原相望,是飞渡黄河、问鼎中原的前哨阵地。
  10月,薄一波率决死一总队开赴晋东南,以太岳为中心创建抗日根据地。11月初,薄一波到达晋东南抗日前线,11月8日就任山西省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不久改为第三专员公署专员。第三专署所辖地区为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包括沁县、沁源、安泽、黎城、襄垣、武乡等13县。薄一波到任后,一面配合地方党委发动群众,巩固政权,扩大武装,发展党组织,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一面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4月,日军对晋东南地区发动九路围攻。薄一波领导决死第一、三纵队,配合八路军一二九师及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主力,与敌激战半月,消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长治等18座县城,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
  
  巩固根据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薄一波同安子文等领导的太岳区抗日运动蓬勃展开。到1939年春,太岳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发展到15个县。1939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以薄一波为书记的晋东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第三、第五专署和决死第一、第三纵队党的工作。1940年4月,薄一波出席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冀南、太行、太岳地区军政党委员会高级干部会议(即黎城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建政问题的结论》,提出安定民生、建立秩序、发扬民力、增加生产四项措施。会后,他担任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副主任,主要领导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建党、建政、建军工作。
  


  8月,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地区对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在参战的105个团中就有决死队22个团,为这次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决死一纵队第二十五、三十八团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在一二九师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战役的全过程,同日军精锐部队作战70余次,还两次掩护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师部转移,在战火中得到了锻炼。为配合百团大战,薄一波和王新亭等直接指挥决死一纵队第四十二、五十七、五十九团、二一二旅等,对同蒲线、白晋线展开破袭作战,沿线各县游击大队也积极参战,先后进行了霍县车站、磨头、观头山、武家洼、苏堡、五凤山等战斗,取得了很多胜利。
  百团大战后,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几块根据地连成一片。1941年1月,薄一波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任八路军太岳纵队政治委员。9月1日,薄一波任新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工作重点仍然放在太岳区。
  1941年以后,日军对太岳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薄一波领导太岳区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扫荡”战斗。开始,根据地曾一度有所缩小,随着反“扫荡”斗争的胜利,不但恢复了原有的地区,而且还开辟了岳南和中条山根据地,为而后形成统一的太岳战略区及开辟豫西,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2年春天以后,薄一波以主要力量在太岳区领导和发动群众,以此作为巩固根据地的中心一环。具体做法是:从减租减息着手,减轻群众对地主的负担;从“精兵简政”着手,减轻人民对政府的负担;从发展生产着手,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同年9月起,薄一波任中共太行分局委员、中共太岳区委书记。不久,他和陈赓、安子文等共同领导了名震中外的沁源围困战。
  1942年10月,日军向太岳、太南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以后,又在太岳根据地腹心的沁源县城和公路沿线留下精锐部队,妄图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用“腹内开花”、“分割蚕食”的战术,摧毁太岳根据地。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薄一波和太岳区党委、太岳纵队主要领导人安子文、陈赓等同志分析了沁源地区敌我力量对比的状况,认为共产党在沁源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有战斗力很强的正规部队,加上沁源境内沟多山多,具备坚持对敌斗争的有利条件。经过共同研究,他们决定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长期围困沁源之敌。11月11日,太岳区党委作出《关于反扫荡的决定》,提出了“依靠群众,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长期围困敌人”的战略方针。
  为此,沁源县成立了围困指挥部,由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后改为三十八团参谋长李懋之)任总指挥,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为政委。他们把沁源县城和“二沁”(沁县至沁源)大道两旁23个村镇3200多户1.6万群众有组织地疏散到群山之中,造成了一个长约百里、宽十里、面积约千余平方公里的困敌区。在这个“没有人民的世界”,群众把粮食统统坚壁起来,牲畜全部转移,水井中填进污物,使敌人吃饭喝水都十分困难。而转移在附近山沟里的群众,白天隐蔽起来对付搜山的敌人,晚上则组织起来到县城和敌人据点里去夺取资财,抢种抢收。尽管离乡背井,备受艰苦,但群众纷纷表示:“敌人不退,誓不回家。”当地的民兵、游击队则在蔡爱卿团的配合下,采用破路战、伏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斗形式与敌人周旋,巧布地雷阵,或以冷枪袭扰,常使敌人寸步难行。他们还掩护群众不断地破袭敌人的交通运输线,隔断沁源敌人和外界的联系。
  在围困沁源的过程中,薄一波等对转移到山沟里的群众极为关心,曾多次指示沁源县委要认真安排好群众的生活,想法设法解决群众的吃饭、穿衣和居住问题。他要求太岳区的党政军民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来支援沁源群众。这样,就更加密切了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坚定了群众围困斗争的信心。
  


  沁源8万军民浴血奋战、众志成城,在30个月的艰苦岁月中,共作战2800多次,歼灭日伪军4200余人,解救被捕群众1700余人,夺回牲口2000多头,围困敌人达两年半之久,终于在1945年4月将敌人赶出沁源,彻底粉碎了其“山岳剿共实验区”计划。
  1943年11月,薄一波到延安后,将沁源人民的战斗精神向党中央作了汇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1979年,薄一波在为江横的通讯集《没有人民的世界》所写的序言《永远铭记这壮烈的一页》中写道:“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日子里,敌后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和流血牺牲,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1942年到1945年,晋冀鲁豫区太岳抗日根据地沁源八万军民坚持二年半之久的对敌围困斗争,就是其中极为壮烈的一页,值得我们和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不忘。”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及中国抗日战争困难局面的扭转,太岳区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43年3月,太岳区和晋豫区合并,薄一波任太岳区党委书记。同年10月,薄一波离开太岳,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并在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10日,日本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准备无条件投降。11日,薄一波和陈赓等联合发布《太岳军区对日本驻军通牒》,要求日军停止一切抵抗,听候处置。同月,薄一波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协助邓小平主持中央局的日常工作。同年8月至11月,他又协助刘伯承、邓小平指挥解放区军民,取得了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的胜利,推动了太岳区的解放事业。
  
  战地情深
  
  从1937年11月到太岳,直至1943年10月离开太岳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薄一波在太岳战斗、生活了6年,同各级领导和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02年,94岁高龄的薄一波在所著《领袖元帅与战友》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可是许多非常杰出的同志却过早地牺牲了,活着的又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继续奋斗,如今许多人又先后离开我们。我这里记述了他们中一部分优秀者的奋斗和业绩,目的是要告诉我们的后来者,新中国来之不易,成长不易。还有许多可亲可敬的战友和同志,常常浮现在我脑海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未能将他们一一写出,实为一件憾事。然而,他们的精神风貌,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留在人民心中。”
  刘少奇在1936年春至1938年冬主持北方局工作期间,薄一波曾多次听过他的讲话,并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成功地建立和发展了山西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1942年10月19日,刘少奇从华中根据地回延安途中,到达太岳军区司令部驻地沁源县阎寨村,因遇日军“扫荡”,刘少奇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薄一波、安子文、陈赓向刘少奇汇报了太岳区的工作,刘少奇也对太岳区开展的对敌斗争和减租减息等各方面工作作了指导。离开太岳后,刘少奇于11月21日写信给薄一波等,答复他们提出的关于合法斗争、非法斗争与两面政策的问题,指出:“革命斗争表现为各种形式,在一定的时候,这各种革命斗争的形式,又可分为合法的与非法的两部分。”“必须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同时采用(有一方面为主要方面),并使之很巧妙的相互结合,才是完备的革命斗争形式,才能准备好打倒敌人的力量,才能打倒敌人。”对此,薄一波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在敌占区斗争中,如何正确理解使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既相‘联系’,又有分工,而不是‘混同’在一起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少奇同志的信,正确地阐明了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们精心地注意到这一点,得益匪浅。”
  


  1939年12月,薄一波与母亲同住沁源县阎寨村。一天,刘伯承和邓小平一同去探视薄母,不巧,薄一波外出。事后,他告诉母亲,这二位都是他的上级领导,长者姓刘,少者姓邓,一位是师长,一位是政委,就是以前常谈起的“刘邓首长”。薄母听了,很是感动。
  1942年3月19日,时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的邓小平赴太岳区视察工作。期间,阎锡山第六十一军勾结日军,多次袭击二一二旅,残杀根据地群众。3月21日,薄一波在《太岳日报》上发表对记者谈话,呼吁第六十一军悬崖勒马。然而,对方却置若罔闻,继续制造磨擦。邓小平了解情况后,果断决定发起浮翼战役。4月15日,战斗打响,邓小平亲自指挥,薄一波和陈赓协助。经过激战,打击了阎锡山第六十一军的气焰。后来,双方达成谅解,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这是薄一波在邓小平直接指挥下进行的一次战役。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提道:“1942年3月,邓小平赴太岳,在那里亲自指挥三八五旅等部队,于4月15、16两日,对侵犯我军的阎锡山顽军,胜利地进行了浮翼自卫反击战役。随后,他通过我秘密交通线,过白晋铁路,赴我新开辟的中条山根据地视察工作。”4月26日,薄一波与邓小平在冀氏县石槽村召开岳南地区党政军干部会议。7月初,邓小平在沁源县阎寨村向太岳区党政军干部作《开展整风运动的报告》。邓小平的这次视察,直接指导了太岳区的工作,也加强了同薄一波的友情。此后,岳北、岳南、中条很快联结起来,范围扩大到河南省的黄河以北,把白晋路、晋博路和同蒲路之间的广大地区联成一片,形成统一的太岳战略区。薄一波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发表的《大家风范,举重若轻——忆小平同志在太行》一文中写道:“小平同志这次两个月的视察,对太岳根据地扭转困难局面和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刘亚雄是薄一波在草岚子监狱的战友,到山西任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成员,参加领导牺盟会和山西新军的工作。薄一波在太原见到刘亚雄时高兴地说:“你来了很好,这里的工作任务很艰巨,我们很需要干部。”刘亚雄当即表示:“只要是党的需要,我没有意见。”刘亚雄先后任女兵连政治指导员、山西青年抗敌游击第一区队指导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游击第一大队教导员、晋东南妇女抗日救国总会主任兼党组书记、太行专署武装科长、三专署路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在抗日救国的烽火中历经数年磨炼,成长为一名政治素质较高、指挥能力出色、文武双全的优秀妇女干部。1940年4月,刘亚雄被任命为太行区三专署专员,成为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女专员。在抗战极其艰难、残酷的条件下,她把三专署的工作却做得卓有成效,深得当地群众的爱戴和尊敬。在部队开往晋东南的途中,薄一波考虑到刘亚雄身体虚弱、行军艰难,便设法为她弄了一辆马车。可她坚决不肯坐,战士们硬是把她抬到车上。后来,薄一波在为《刘亚雄纪念集》所作的《序》中,对刘亚雄的这段革命历程作了很好的概述:“1937年底,她受命创建了一支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属决死队领导。她当指导员,队长是一位红军老干部,叫杨世兴。这是山西第一支游击队,成为尔后游一团的基础。在决死一纵队转赴晋东南创建根据地期间,她担任过太行区行署第三专署的专员,这时我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她那种孜孜以求、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对于在太岳区战斗岁月中与同志们建立的深厚情谊,薄一波数十年后还念念不忘,如当年沁源围困战的战友、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沁源县委书记侯振亚、太岳农救会主席卫恒等。他在回忆录中谈到:1978年夏季的一个晚上,当年坚持围困战的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的妻子带着5个孩子,找到他说,蔡爱卿病危,仍念念不忘见老首长一面。当薄一波赶到医院时,蔡爱卿已经与世长辞了。战友之情,跃然纸上。
  畅子正是原决死一纵队的老战士,他从军政训练班到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一直跟随薄一波,在腥风血雨的战争中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2006年,笔者采访91岁高龄的畅子正老人时,了解到这样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文革”中,畅子正同老伴在北京协和医院看病时,偶然遇到薄一波的二女儿,便把她叫到僻静处了解薄一波的情况,并设法给在狱中的薄一波送去二斤牛肉。当了解到在狱中的薄一波最惦记的是十二三岁的小儿子时,他便千方百计把薄老的小儿子从东北带到太原,悉心照料。在当时人人自危的情况下,他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尽心竭力保护薄一波的子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1996年,薄一波为畅子正题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他对战友的深情厚谊,也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宽广胸怀的表白。
  
  心系老区
  
  新中国成立后,薄一波出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情系老区,关心着太岳的发展。
  1965年6月24日至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太岳,先后视察了沁源、沁县、长治、平顺、黎城等县的工作。视察期间,他要求地、县、公社干部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不要脱离群众;要关心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并勉励老区干部和群众发扬革命传统,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薄一波来到阔别23年的沁源县阎寨村时,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薄一波在沁源生活、战斗了4年,对沁源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行,他还同当年的房东合影留念。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薄一波仍然心系老区。1997年9月,他将自己积攒的20万元稿费捐献给沁源县,建立了太岳希望小学。他深情地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少年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健康的精神食粮。”
  如今,我们更加缅怀薄一波同志在太岳的奋斗历程;潺潺的沁河水,也在倾诉着太岳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责编 周志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