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如何创造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 兴趣 培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少、慢、差、多”的问题,即有兴趣者少、提高见效慢、教学效果差、课时占用多的问题,教师应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创造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介绍课文背景,诱发学生的兴趣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心声的流露,但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今遥远。这就需要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文章的情境中。《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创作的,如何理解作者于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彷徨的心境,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心境,尤其是朱自清,他和许多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在苦闷中彷徨。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到了所创设的情境中,对文章产生了兴趣。
二、通过朗读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由此,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依恋,笔者用轻柔、自然、虔诚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快就把学生吸引住,学生情绪由此受到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文学习中。
文学是人学,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而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教师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上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会得到滋润,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劲头必定会加大,热情也会高涨。
三、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一)实物演示,加深认识。直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既缩短了认识的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的活动。学习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时,笔者将自家的景泰蓝花瓶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轮流观看景泰蓝实物,并将它与学生餐具搪瓷缸作对比,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景泰蓝这种工艺品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景泰蓝工艺的制作流程。
(二)角色表演,引导参与。心理学研究证明,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表演集声色行情于一体,具有立体感,形象最具体。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威尼斯商人》时,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高利贷商人夏洛克的冷酷残忍和利令智昏、外强中干的一面,笔者选取法庭判决一幕,课前准备好刀子、托盘、天平,并把教室布置成法庭样式。学生热情高涨,很多同学想上台表演。最后笔者让学生由小组推荐了两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分别扮演安东尼奥、夏洛克和鲍西亚,这样,学生在紧张和笑声中亲眼目睹了剧情的最高潮,对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播放音乐 ,设置情境。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在诗歌及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选择与作品格调协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或配乐朗读,可以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选用了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和钢琴曲《月光》;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等。这样情因境生,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相得益彰,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论语注[Z].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
[2]章泽等.名言1000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徐庆颖(1977- ),女,山东滕州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
(责编 卢 海)
【关键词】语文 兴趣 培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少、慢、差、多”的问题,即有兴趣者少、提高见效慢、教学效果差、课时占用多的问题,教师应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创造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介绍课文背景,诱发学生的兴趣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心声的流露,但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今遥远。这就需要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文章的情境中。《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创作的,如何理解作者于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彷徨的心境,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心境,尤其是朱自清,他和许多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在苦闷中彷徨。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到了所创设的情境中,对文章产生了兴趣。
二、通过朗读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由此,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依恋,笔者用轻柔、自然、虔诚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快就把学生吸引住,学生情绪由此受到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文学习中。
文学是人学,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而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教师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上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会得到滋润,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劲头必定会加大,热情也会高涨。
三、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一)实物演示,加深认识。直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既缩短了认识的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的活动。学习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时,笔者将自家的景泰蓝花瓶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轮流观看景泰蓝实物,并将它与学生餐具搪瓷缸作对比,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景泰蓝这种工艺品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景泰蓝工艺的制作流程。
(二)角色表演,引导参与。心理学研究证明,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表演集声色行情于一体,具有立体感,形象最具体。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威尼斯商人》时,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高利贷商人夏洛克的冷酷残忍和利令智昏、外强中干的一面,笔者选取法庭判决一幕,课前准备好刀子、托盘、天平,并把教室布置成法庭样式。学生热情高涨,很多同学想上台表演。最后笔者让学生由小组推荐了两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分别扮演安东尼奥、夏洛克和鲍西亚,这样,学生在紧张和笑声中亲眼目睹了剧情的最高潮,对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播放音乐 ,设置情境。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在诗歌及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选择与作品格调协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或配乐朗读,可以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选用了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和钢琴曲《月光》;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等。这样情因境生,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相得益彰,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论语注[Z].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
[2]章泽等.名言1000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徐庆颖(1977- ),女,山东滕州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
(责编 卢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