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基础教育;偏远山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0(B)—0008—01
偏远山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偏远山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为艰苦,给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严重不足是主要问题。近几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贫困山区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新分配的教师不愿来山区任教,山区的优秀教师又想去川区任教,再加上退休教师的自然减员,就出现了山区教师严重短缺的现象。
教师工作负担重,素质偏低。目前全学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承担着各种工作任务,尤其在教学点,一人一校且都是代课教师。在7所小学任教的59名公派教师中,40名为“民转公”,极少受过正规师范教育,且年龄偏大,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办学条件差,经费紧缺。国家“危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一部分小学校舍危的问题,但村学和教学点的危房依然存在,部分小学校舍依然紧缺。大部分小学及教学点桌凳陈旧,教学设备及活动器材严重缺乏,体、音、美、活动课和实验课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加之教师紧缺,除语文、数学两科外,其他课程大多得不到落实,素质教育不能很好地实施。由于各校要承担代课教师的工资,造成学校经费紧缺、无能力改善办学条件。
行政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山区学校偏远且布局零散,上级部门鞭长莫及,管理不能经常化。尤其各教学点挂靠校也无暇顾及,造成“各自为战”的失控现象。代课教师多,待遇低,半教半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制度也难以全面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山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调查研究,探讨对策,以为可以通过完善山区义务教育教师的配置政策、工资待遇、支教制度、培训机会和评价激励机制,可促进山区教师的均衡配置和能力提高,使偏远山区基础教育走出困境。
制定大学毕业生安置向山区倾斜的政策。在毕业生安置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执行“定向择岗”制度的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可制定定期任教制度和在进修、职称晋升、评优选先、提拔任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山区任教,缓解山区教师紧缺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一方面建立城区优秀教师和山区优秀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打破以往教师在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从教终身的旧格局,让城区优秀教师定期在山区任教,促进山区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安置到山区定期任教的优秀教师可选拔至城区任教,消除到山区从教终身的念头。另一方面探索城镇教师到农村偏远山区支教的有效模式,以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山区基础教育事业。合格教师到农村偏远山区轮流任教,这是长远解决农村偏远山区教师数量短缺、质量偏低的重要途径。
对农村偏远山区教师采取特殊的倾向性培训政策,大规模开展培训。目前主要是采取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但农村偏远山区学校自身资源有限,规模又小,骨干教师数量少,开展校本培训处于最弱势,在没有外部力量支持时,校本培训恰恰又是最难进行和最难出成效的。
提高偏远山区教师的工资水平,保障支教人员生活和工作待遇。教师不愿到偏远山区任教的主要原因是怕生活艰苦、条件差。所以,在保证县域内城乡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基础上,实施在山区任教奖励性工资,给到山区支教的教师发给适量的交通费和生活补助费。
建立创新评价制度,激励和引导教师向偏远山区流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安置和交流教师进行不定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学区和学校对接纳的新安置和交流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学年末填写考核鉴定表,对任职期间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的可分流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同时在职称评定、参评先进、干部任用时给予优先考虑。
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在偏远山区代课教师数量多、待遇低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只有有效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才能解决校内同工不能同酬,学校经济负担重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公平性。
大力改善偏远山区学校办学条件,解决校舍紧缺问题,给新安置和交流支教的教师创造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提供办公、学习、生活的场所。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0(B)—0008—01
偏远山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偏远山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为艰苦,给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严重不足是主要问题。近几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贫困山区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新分配的教师不愿来山区任教,山区的优秀教师又想去川区任教,再加上退休教师的自然减员,就出现了山区教师严重短缺的现象。
教师工作负担重,素质偏低。目前全学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承担着各种工作任务,尤其在教学点,一人一校且都是代课教师。在7所小学任教的59名公派教师中,40名为“民转公”,极少受过正规师范教育,且年龄偏大,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办学条件差,经费紧缺。国家“危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一部分小学校舍危的问题,但村学和教学点的危房依然存在,部分小学校舍依然紧缺。大部分小学及教学点桌凳陈旧,教学设备及活动器材严重缺乏,体、音、美、活动课和实验课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加之教师紧缺,除语文、数学两科外,其他课程大多得不到落实,素质教育不能很好地实施。由于各校要承担代课教师的工资,造成学校经费紧缺、无能力改善办学条件。
行政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山区学校偏远且布局零散,上级部门鞭长莫及,管理不能经常化。尤其各教学点挂靠校也无暇顾及,造成“各自为战”的失控现象。代课教师多,待遇低,半教半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制度也难以全面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山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调查研究,探讨对策,以为可以通过完善山区义务教育教师的配置政策、工资待遇、支教制度、培训机会和评价激励机制,可促进山区教师的均衡配置和能力提高,使偏远山区基础教育走出困境。
制定大学毕业生安置向山区倾斜的政策。在毕业生安置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执行“定向择岗”制度的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可制定定期任教制度和在进修、职称晋升、评优选先、提拔任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山区任教,缓解山区教师紧缺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一方面建立城区优秀教师和山区优秀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打破以往教师在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从教终身的旧格局,让城区优秀教师定期在山区任教,促进山区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安置到山区定期任教的优秀教师可选拔至城区任教,消除到山区从教终身的念头。另一方面探索城镇教师到农村偏远山区支教的有效模式,以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山区基础教育事业。合格教师到农村偏远山区轮流任教,这是长远解决农村偏远山区教师数量短缺、质量偏低的重要途径。
对农村偏远山区教师采取特殊的倾向性培训政策,大规模开展培训。目前主要是采取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但农村偏远山区学校自身资源有限,规模又小,骨干教师数量少,开展校本培训处于最弱势,在没有外部力量支持时,校本培训恰恰又是最难进行和最难出成效的。
提高偏远山区教师的工资水平,保障支教人员生活和工作待遇。教师不愿到偏远山区任教的主要原因是怕生活艰苦、条件差。所以,在保证县域内城乡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基础上,实施在山区任教奖励性工资,给到山区支教的教师发给适量的交通费和生活补助费。
建立创新评价制度,激励和引导教师向偏远山区流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安置和交流教师进行不定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学区和学校对接纳的新安置和交流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学年末填写考核鉴定表,对任职期间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的可分流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同时在职称评定、参评先进、干部任用时给予优先考虑。
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在偏远山区代课教师数量多、待遇低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只有有效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才能解决校内同工不能同酬,学校经济负担重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公平性。
大力改善偏远山区学校办学条件,解决校舍紧缺问题,给新安置和交流支教的教师创造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提供办公、学习、生活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