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健吾先生以其鉴赏式的印象批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其批评中西兼蓄,寻美咀华,充分展现了他的独特意蕴和隐含的具体操作流程。笔者随着他对林徽因等作家作品的批评,尝试从激流泛舟之心灵摄获、高空鸟瞰之感受整合和绿原漫步之美语抒写三部分,探寻这种批评的具体操作步骤。
关键词:李健吾;印象批评
作者简介:刘金英(1982-),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引言:
李健吾汲取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精华,又超越西方印象主义;继承中国传统印象批评,又发展中国传统印象批评。刘锋杰把他选入《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可见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健吾的《咀华集》体现出印象式批评的鉴赏的批评态度。他的批评清新跳跃、形象可感,似乎跟读者闲聊读书感受,让读者轻松愉悦。这种纯感觉的美文评论是如何构建的?温儒敏认为,“李健吾的批评方法有较为明显的可操作性”。[1]我认为具体过程可以看成是三个步骤,即激流泛舟之心灵摄获、高空鸟瞰之感受整合和绿原漫步之美语抒写。
一、激流泛舟之心靈摄获
这是印象式批评的起点,是批评家以直观的方法,似乘舟于激流之中,用心灵摄获沿途的美景,得到切身的感受和印象。这些感受包含了批评家对人生、对文学的独到发现和经验沉淀。
李健吾注重感性把握,主张批评家抛弃先入为主的理性尺度,“先自行缴械”,“解除武装”,也不顾文法语法,“赤手空拳”地迎上去,于全神贯注之中获得阅读快感。他在阅读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时,获得了“独有的印象”,“作者引着我们,跟随饭庄的挑担,走进一个平凡然而熙熙攘攘的世界”,“一个女性的细密而蕴藉的情感,一切在这里轻轻地弹起共鸣,却又和粼粼的水纹一样轻轻地滑开。”[2]他没有运用任何理性分析如社会学批评、心理分析批评、道德批评和各种细读分析的新批评方法。知识背景、社会背景、艺术技巧于他的批评无关,他只专注于体悟和感觉带来冲击。
二、高空鸟瞰之感受整合
批评家获取“独有的印象”后还需要经过一定的整合才不会流于感性阶段的阅读印象。他的批评不同于纯粹印象主义批评的完全排除理性,他需将初始印象加以提炼和升华,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批评家的挣扎”,他认为感觉整合便是要从纷繁的感觉中寻出最有冲击力的印象,就像《九十九度中》的挑夫穿行中最能冲击读者视觉,也像逸九眼里的几个女子的细密与蕴藉,合成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整合感受可以简化批评家获得的感觉印象,突出其特征并对其整体提升。在《九十九度中》疾步前行,李健吾沿途跟随挑夫进城送酒、讨赏、喝酸梅汤……印象纷繁零落,李健吾把这众多的印象简化成“有失恋的,有作爱的,有庆寿的,有成亲的,有享福的……”突出读者阅读时感觉的特征“那样亲切,却又那样平静——我简直要说透明”。对文章两条线索交叉前行的结构特色,李健吾也用感觉对其把握整理,“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3]李健吾从整体高度把握作品精华,甚至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征也考虑其中,再假以精雕细琢,使每一印象感受都独具光芒。
三、绿原漫步之美语抒写
批评家在激情阅读后获取了独特的印象,并对其简化突出、整合提升,把握作品的精华,尽情咀嚼,但这于很多稍具文学修养的读者都可以做到,可是要如何让读者看见批评家咀嚼的是英华呢?为了把精心挑选整合过的印象感受表现出来,李健吾用清新跳宕、富于美感的语言抒写自己对批评对象的欣赏和感觉,表达对作品的痛苦或愉悦。
李健吾常用象征、比喻等直观的语言方式,力达“意致”、“顿悟”的效果。他在读何其芳的《画梦录》时,连用若干比喻,把《画梦录》描绘得简约却又华艳,雅致却又不失情趣,让读者觉得只读评论远不够,迫不及待想要投入那片绝美亲身感受,这正是批评家的精妙所在。
李健吾也常用类比、对比等手法,突出自己印象和感受的独特。他在评论巴金、沈从文等人的作品时,常把比喻和对比连用,运用对比轻松地展现巴金与矛盾的作品带给读者不同感受。他不仅用对比区分不同作家,也对比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如评价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首诗,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八骏图》是一首绝句,犹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上神秘的绝句。”[4]
李健吾还常用排比等,在对《九十九度中》的批评中,就有不少运用排比的句子。
结语:
李健吾印象式批评不仅是感性印象,也需要理性分析的渗入。这种理性围绕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并不作纯理性的分析。他的分析不是对作家作品的审判,而是欣赏。他的批评应选好适合咀嚼的对象,适当渗入理性因素,不流于华丽的印象和感觉,才能把握批评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发挥印象式批评的优越性。
注释: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3
[2]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52-454
[3]李健吾.咀华集·九十九度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52
[4]李健吾.咀华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1
参考文献:
[1]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李健吾.咀华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李健吾;印象批评
作者简介:刘金英(1982-),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引言:
李健吾汲取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精华,又超越西方印象主义;继承中国传统印象批评,又发展中国传统印象批评。刘锋杰把他选入《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可见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健吾的《咀华集》体现出印象式批评的鉴赏的批评态度。他的批评清新跳跃、形象可感,似乎跟读者闲聊读书感受,让读者轻松愉悦。这种纯感觉的美文评论是如何构建的?温儒敏认为,“李健吾的批评方法有较为明显的可操作性”。[1]我认为具体过程可以看成是三个步骤,即激流泛舟之心灵摄获、高空鸟瞰之感受整合和绿原漫步之美语抒写。
一、激流泛舟之心靈摄获
这是印象式批评的起点,是批评家以直观的方法,似乘舟于激流之中,用心灵摄获沿途的美景,得到切身的感受和印象。这些感受包含了批评家对人生、对文学的独到发现和经验沉淀。
李健吾注重感性把握,主张批评家抛弃先入为主的理性尺度,“先自行缴械”,“解除武装”,也不顾文法语法,“赤手空拳”地迎上去,于全神贯注之中获得阅读快感。他在阅读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时,获得了“独有的印象”,“作者引着我们,跟随饭庄的挑担,走进一个平凡然而熙熙攘攘的世界”,“一个女性的细密而蕴藉的情感,一切在这里轻轻地弹起共鸣,却又和粼粼的水纹一样轻轻地滑开。”[2]他没有运用任何理性分析如社会学批评、心理分析批评、道德批评和各种细读分析的新批评方法。知识背景、社会背景、艺术技巧于他的批评无关,他只专注于体悟和感觉带来冲击。
二、高空鸟瞰之感受整合
批评家获取“独有的印象”后还需要经过一定的整合才不会流于感性阶段的阅读印象。他的批评不同于纯粹印象主义批评的完全排除理性,他需将初始印象加以提炼和升华,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批评家的挣扎”,他认为感觉整合便是要从纷繁的感觉中寻出最有冲击力的印象,就像《九十九度中》的挑夫穿行中最能冲击读者视觉,也像逸九眼里的几个女子的细密与蕴藉,合成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整合感受可以简化批评家获得的感觉印象,突出其特征并对其整体提升。在《九十九度中》疾步前行,李健吾沿途跟随挑夫进城送酒、讨赏、喝酸梅汤……印象纷繁零落,李健吾把这众多的印象简化成“有失恋的,有作爱的,有庆寿的,有成亲的,有享福的……”突出读者阅读时感觉的特征“那样亲切,却又那样平静——我简直要说透明”。对文章两条线索交叉前行的结构特色,李健吾也用感觉对其把握整理,“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3]李健吾从整体高度把握作品精华,甚至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征也考虑其中,再假以精雕细琢,使每一印象感受都独具光芒。
三、绿原漫步之美语抒写
批评家在激情阅读后获取了独特的印象,并对其简化突出、整合提升,把握作品的精华,尽情咀嚼,但这于很多稍具文学修养的读者都可以做到,可是要如何让读者看见批评家咀嚼的是英华呢?为了把精心挑选整合过的印象感受表现出来,李健吾用清新跳宕、富于美感的语言抒写自己对批评对象的欣赏和感觉,表达对作品的痛苦或愉悦。
李健吾常用象征、比喻等直观的语言方式,力达“意致”、“顿悟”的效果。他在读何其芳的《画梦录》时,连用若干比喻,把《画梦录》描绘得简约却又华艳,雅致却又不失情趣,让读者觉得只读评论远不够,迫不及待想要投入那片绝美亲身感受,这正是批评家的精妙所在。
李健吾也常用类比、对比等手法,突出自己印象和感受的独特。他在评论巴金、沈从文等人的作品时,常把比喻和对比连用,运用对比轻松地展现巴金与矛盾的作品带给读者不同感受。他不仅用对比区分不同作家,也对比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如评价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首诗,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八骏图》是一首绝句,犹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上神秘的绝句。”[4]
李健吾还常用排比等,在对《九十九度中》的批评中,就有不少运用排比的句子。
结语:
李健吾印象式批评不仅是感性印象,也需要理性分析的渗入。这种理性围绕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并不作纯理性的分析。他的分析不是对作家作品的审判,而是欣赏。他的批评应选好适合咀嚼的对象,适当渗入理性因素,不流于华丽的印象和感觉,才能把握批评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发挥印象式批评的优越性。
注释: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3
[2]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52-454
[3]李健吾.咀华集·九十九度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52
[4]李健吾.咀华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1
参考文献:
[1]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李健吾.咀华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