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羯鼓录》是中国古籍中唯一一部有关鼓的专著,羯鼓作为在唐代音乐中“八音之首”,也是研究唐代音乐史和唐代打击乐的重要典籍。这部专著在经历唐代高峰发展后,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和研究,于宋代后期逐渐消亡,但至今仍在日本留存,所以对《羯鼓录》的文献整理,以及从音乐编辑学角度,结合音乐文献学等学科综合分析研究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本篇综述回顾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方法,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研究空白部分,并对未来研究寄予展望。
【关键词】 《羯鼓录》;唐代音乐文献;编辑体例;专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51-04
一、《羯鼓录》文献概况
(一)成书背景及时间
《羯鼓录》为唐代南卓编撰,文献中详细地记述了流传于唐代与羯鼓相关的人和事,其中记载了爱好羯鼓的玄宗的故事。成书背景南卓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关介绍“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净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任洛阳令,后为婆、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另一个编撰原因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时期,近三百年的安定,牢固的政治环境,强盛的经济实力,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的繁盛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唐史中,音乐无疑是占据了这一时代文化的核心位置,在吸收了两晋南北朝以来的西域等外来文化,使它们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羯鼓这一乐器正体现了唐代音乐文化广融四海、兼收并蓄的特色。
《羯鼓录》最后一段作者的自述中,对成书时间做了描述,“会昌元年,卓因为洛阳令,数陪刘宾客、白少傅宴游。白有家童,多佐酒,卓因谈往三数事。二公亦应和之,谓卓曰‘若吾友所谈宜为文纪,不可令淹没也。’时过而未录。及陕府卢尚书任河南尹,又话之。因遣为纪,即粗编次,尚未脱篙。至东阳,因曝书见之,乃详列而竟焉。
“前录大中二年所著,四年春阳罢免,旋自海南,路由广陵,崔司空为镇。司空遇合素,厚留止旬朔。輒献之。过蒙奖饰……他人但觉熔铸独工,不与众者坍,莫知其余及配悬,音形皆合其度。异乎,此亦识微在金奏者典列龄鼓录具寝差矣,以大君子所传,又精义入神,岂容忽而不载,遂附之于末。” ①以上内容可得知,从《羯鼓录》的构思到成书,南卓反复推敲历经数年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唐代音乐史,特别是唐代打击乐的重要典籍。
(二)编辑体例与内容
《羯鼓录》是以笔记体编撰,笔记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其特殊的形式和体裁特征,笔记体的体裁特征与其编纂体例紧密相关。笔记体大多篇幅很短,成条记录,虽然形式自由,却不是散漫无章的。很多笔记在写作时是随笔记录的,但在编辑成册或成书时,都要经过一定的编纂和排列。而编纂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的,从而易于阅读和流传。笔记作为传统文体,由于传统目录学不把它划为一个单独门类,故其概念一直含混不清。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笔记作品非常丰富。②唐代音乐文献中,除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也是一部笔记体文献。
《羯鼓录》这部笔记体,从内容上看,是围绕羯鼓有关的人和事来记叙,记录了羯鼓形制、源流以及任洛阳令期间搜集的天宝年间有关羯鼓轶事,结尾部分附有羯鼓诸宮曲、诸佛曲调、食曲以及各自汉文曲名和梵文音译曲名。由于笔记体编撰,形式自由,很多内容随笔记录。但并不影响《羯鼓录》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二、《羯鼓录》相关研究现状
本篇综述所有检索文献均以中国知网为主,采用关键词、主题、篇名等检索方法,主要以关键词“《羯鼓录》”“羯鼓”进行检索,并从成果总量、作者情况、刊物情况做以分析。
首先,检索后筛选统计出内容与《羯鼓录》相关的20篇研究成果,其中4篇硕士学位论文,16篇期刊论文。其次,作者大多为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日本学者,在1985年较早相关研究后,后辈学者在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对《羯鼓录》学术研究开启了新的阶段,另外对发表研究刊物分析如下:
由上表可知,2000年之前、2000-2010和2010-2020刊物和论文情况,近年来发表《羯鼓录》相关研究论文的刊物和总数逐渐上升,一方面受活跃学术氛围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研究内容更为多元丰富,拓宽了发表论文的途径。其中《中国音乐》《交响》这两个期刊论文数量均为2篇,对于这类研究占比情况在众多刊物中比较靠前,《中国音乐》作为核心期刊,注重内容的学术性和专题性,刊登研究论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在“汉唐音乐文化”等专题领域影响较大,其发表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笔者也将这4篇作为重点文献分析。
最后再将检索文献依据选题立意和内容侧重、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共性为划分标准,对相关研究文献按主题形式划分为《羯鼓录》专书研究、涉及羯鼓内容的研究和涉猎《羯鼓录》唐代音乐文献相关研究三个研究板块。将检索文献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对各类文献提炼观点分析比较,列举具有代表性和相关性较强的重要观点和结论等。以此梳理了解《羯鼓录》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寄予展望。
(一)《羯鼓录》专书研究
对于目前研究成果检索分析,针对《羯鼓录》的专书研究仅3篇,两篇硕士论文,1篇期刊论文,以下对这仅有的3篇专书研究作为重点文献分析。
1.郭可悫的《唐代音乐著作〈羯鼓录〉撰述于洛阳小考》。
由于是期刊文章,内容较为简短精练,作者从《羯鼓录》授意而撰写于洛阳及相关问题考辨和《羯鼓录》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作者通过白居易、刘禹锡诗中等多方面史料证实南卓编撰关于“陕府卢尚书任河南尹”,但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羯鼓录》夹注中说:“孙源孝疑卢商”的争议问题。其次,作者对《羯鼓录》内容,从源流,形制、唐玄宗等人与羯鼓相关的史事和羯鼓诸宫曲名情况等几方面阐述进行总结,另外以唐初欧阳询主编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乐部》、唐玄宗时期徐坚主编类书《初学记·乐部》为例指出唐初类书并未提及羯鼓相关内容,到了中唐时,杜佑《通典》才首次记载关于羯鼓形状的描写内容。以此可看,羯鼓的形状、制作材料和要求、演奏手法和音色、以及相关人事物,全得以《羯鼓录》一书存其梗概,强调《羯鼓录》的学术价值和编撰意义。 2.王玮轩的《从〈羯鼓录〉看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通过文化史视角,以当时大文化背景分析研究,并用推理、比较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羯鼓录》分析“羯鼓”与龟兹乐、佛教音乐之间的内部关系,进而分析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造成影响。并多从羯鼓在龟兹乐中使用情况,《羯鼓录》中所收诸宫曲、诸佛曲和食曲进行解析,来证实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列举《羯鼓录》前后录中重要内容,以及关于学术界对《羯鼓录》所收曲目争议情况,做了明确分析校验,作为专书研究,作者多以《羯鼓录》内容为主研究。通过王玮轩关于佛曲对中原的传播和影响相关论述,以及周艳《〈羯鼓录〉研究》中羯鼓传播流变的考察,启发了笔者理解羯鼓的传播与影响与《羯鼓录》的编撰关系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3.周艳的《〈羯鼓录〉研究》。
这篇硕士学位论文是本篇较有针对性的参考文献,以音乐文献学角度分析《羯鼓录》,侧重于《羯鼓录》本体研究。作者采用文献学和图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系统整理唐代羯鼓的重要资料,探究了羯鼓的形制、流传与演变,考察了羯鼓与唐代音乐的关系。考证了南卓的生平、《羯鼓录》的成书过程和现存版本、整理涉及该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典故;通过对羯鼓的形制、演奏方式、放置方式的情况,明确羯鼓的形制是鼓身呈圆柱体形状,两面蒙革用杖击之。同时将羯鼓与同类圆柱体型答腊鼓以及与细腰型鼓类进行了辨析;探讨“羯鼓的起源”问题,作者赞同羯鼓的“西域起源说”,同时提出“羯人媒介说”,认为羯鼓是西域以龟兹为代表的胡人创造,随着羯族小月氏人传播到中原的;通过考察在十部乐和二部伎中的羯鼓的运用,说明羯鼓在唐代的音乐中“八音之领袖”的地位;通过该书与另外两部文献《唐会要》《教坊记》进行对比研究,探讨首羯鼓曲的来源、宫调属性以及与唐代教坊乐、佛曲的关系。最后,这篇关于《羯鼓录》及羯鼓史的专门研究,旨在通过对《羯鼓录》羯鼓的源流、形制及其传播流变的考察,达到较为全面认识唐代羯鼓的目的。
总之,以上3篇是目前可检索到对唐代音乐文献《羯鼓录》的专书研究,《羯鼓录》也是古籍中唯一一部有关鼓的专著,因此在我国古代音乐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该书进行系统梳理,充分发挥它的史料价值,突显其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便于音乐研究者对这些宝贵史料的更好利用。在《羯鼓录》专书研究中,笔者有以下三方面思考:
关于《羯鼓录》的编撰,以上3篇专书研究,都从成书背景时间、内容做以阐述,故认为,《羯鼓录》作为笔记体专著,而笔记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體,大多篇幅短,成条记录,虽形式自由,却不是散漫无章的,在编撰过程中按一定原则编纂和排列。因此不应局限于对《羯鼓录》成书背景、时间及文献内容的研究,还可以从《羯鼓录》编辑体例、编辑特点和编辑方法等方面研究,是该研究课题的空白部分,仍需要我们去探究。
关于《羯鼓录》所收曲目的数量争议问题,目前发现有三种说法,《中国音乐词典》中提到所收曲目共一百五十五首,这种说法应该是沿用了《四库全书》中所提“《羯鼓录》所收诸宫曲名,凡太簇宫二十三调,太簇商五十调,太簇角四十调,再包括诸佛曲词十调,食曲三十二调。”这样总计一百五十五曲,显然这种说法与《羯鼓录》所收曲目不符;另一种说法是日本学者岸边成雄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和斋藤茂《唐代音乐文献档案研究》,文中所提的,共收曲目一百三十一首,经查证与事实相符合。但是近年来学者研究,诸佛曲词中的草堂富罗二曲注明是二曲,不应该只作为一曲来对待,所以笔者观点认为《羯鼓录》实收曲目应该是一百三十二曲。
关于《羯鼓录》流传版本情况,在唐宋时期多以抄本流传,现今所见流传版本主要是明清时七种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郭》本、《续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籍》本、《墨海金壶》本、《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清代钱熙柞据宋代各书引文综合校订,特别利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唐语林》等书加以校勘校语,刻入《守山阁丛书》故此版本堪称最善之校订本。
(二)涉及羯鼓内容的研究
涉及羯鼓内容的研究文献有以下14篇,1篇硕士论文,13篇期刊文章。这类文献,大多以唐代音乐为背景,以乐器研究为主,从羯鼓源流、羯鼓形制、演奏方式、到羯鼓逸事等相关研究。
1.隋唐打击乐器的整体研究
一方面是隋唐打击乐器的整体研究,有如1996年戴宁《隋唐朝的打击乐论》,隋唐时期打击乐被推上“八音之领袖”,使其艺术及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对隋唐打击乐研究较有意义,作者从隋唐打击乐艺术性、实用性和二者结合三方面分析社会功用,以及隋唐打击乐从形制、风格两方面分别论述。文中提出,目前已知的隋唐打击乐器超过35种,也列出了部分“胡”乐部的打击乐的应用情况。而在熊杰《隋唐打击乐器种类及相关问题探究》文中进一步考察隋唐打击乐器种类,中原乐器五十多种,“胡乐”打击乐器十多种。文章多以史料为基础,对唐代打击乐器种类、应用和形制做较全面研究。
以上研究是从隋唐打击乐器的整体出发,对打击乐器的种类多少和应用情况等,各自提出的看法。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打击乐器种类较多,但对于各乐器的具体情况就稍有不足,由于各个研究的资料来源不同,参照的史书不同,使得目前对隋唐打击乐器种类数量和应用情况的认识部分存在分歧。
2.隋唐打击乐器的个别研究
另一方面,关于隋唐打击乐器羯鼓的研究,相关研究有郝毅的《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乐器羯鼓》(《乐器》1986年)、高德祥的《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各种鼓》(《乐器》1988年)、戴宁《羯鼓论》(《黄钟》1992年)、戴宁《隋唐朝的打击乐论》(《交响》1996)、张卫东《羯鼓漫谈》(《华夏文化》2001年)、罗文的《东流日本的羯鼓》选自《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年版等研究,这些专题论文主要将重点放在羯鼓作为打击乐器的形制、渊源等问题的探讨。如赵世骞前后代表两篇《西域打击乐器——羯鼓》,文中指出羯鼓是月氏人所创,唐代西域乐舞的热情欢快,需要羯鼓之类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的指挥和渲染,凸显出羯鼓在唐代乐器中具有重要位置,羯鼓在唐代演奏技巧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专门的研究曲目,主要用于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诸乐部中。戴宁《羯鼓论》文中对羯鼓的历史形制、演奏方法、流存情况和鼓谱等,都做了较细的考证,指出由于羯鼓能够随意调音,所以适应能力强,到后来,戏曲的鼓、板之所以为乐队中心位置,或许与羯鼓地位有关,这方面研究有待进一步考察。其次近年来关于羯鼓的诗篇相关研究,高建新《唐诗中的北方游牧民族乐器——以羯鼓和羌笛为研究对象》,作者以羯鼓相关的出土文物、唐诗中分析研究羯鼓的形制、演奏音色和节奏以及相关人和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邠州,今陕西彬县;鄜延,今陕西延安。按照沈括的记载,羯鼓之技艺从地域上说,是由长安扩展至周边地区;从时间上说,由唐延续至宋后,遂成绝响。今天延安市的安塞区有著名的“安塞腰鼓”,抑或与古老的羯鼓有亲缘关系。这一观点值得思考。 这方面的研究,从隋唐打擊乐器的个体出发,以羯鼓为专题研究,考察羯鼓的形制和应用范围等相关内容,目前此类研究在细节方面比较完善,但关于羯鼓的源流、传播和影响等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究补充。
(三)涉及《羯鼓录》唐代文献研究
关于唐代音乐文献研究涉及《羯鼓录》的研究文献有以下3篇,按照研究时间顺序分析:
首先最早一篇为岸边成雄、秦序《唐代音乐文献解说》,这篇是岸边成雄在日本东洋音乐学会例会中演讲的一部分,简明介绍了有关唐代音乐的四大史料:《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其中《通典》是唐末贞元年间著作,内容则止玄宗朝为止,其他《教坊记》《羯鼓录》等是以玄宗朝状态为中心而写,肯定了《羯鼓录》的文献价值。作者介绍了由这些文献察觉到唐代音乐发展的大势,以及研究唐代音乐史的心得。
其次斋藤茂《唐代音乐文献研究叙说》,作者提出有必要对《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唐人笔记研究引起重视,对此作者提出两点看法“一点是在唐代后半期出现了大批关于开元天宝年间的音乐文化及玄宗逸事的笔记;另一点是写玄宗朝所盛行的歌舞演艺的诗文,和以它们流传各地为主题的诗文,也在唐代后半期显著起来”
最近的一篇唐代音乐文献的专题研究,郭蓓《唐代音乐文献档案研究》,分别对《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三部流传至今的唐代音乐文献简要梳理,作者提出关于《羯鼓录》能流传到现在,得益于唐宋时期坊间流传的手抄本,以及明清时期的几种丛书本,然而学术界对这一文献的整理研究颇为不够。
以上3篇研究,学者们从文献价值研究和文化价值研究切入点,对唐代音乐文献情况做以概述,肯定了《羯鼓录》等唐代音乐文献的学术价值。对于这部分专题研究,虽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要突破总括性的分析,围绕一定的主题加以深入分析。
三、结语
《羯鼓录》是古籍中唯一有关鼓的专著,记载了羯鼓形制、演奏、源流、羯鼓轶事,结尾部分附有羯鼓诸宮曲、诸佛曲调、食曲以及各自汉文曲名和梵文音译曲名。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我国古代音乐史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故历来学术界对其相关研究较为关注,其中不乏高质量高水准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羯鼓录》研究现状:
第一,从研究成果数量上看,近年来发表《羯鼓录》相关研究论文的刊物和总数逐渐上升,一方面受活跃学术氛围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研究内容更为多元丰富,拓宽了发表论文的途径。
第二,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羯鼓录》专书研究仅为3篇,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羯鼓录》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关于涉及羯鼓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隋唐打击乐整体研究和羯鼓的专题研究,考察羯鼓形制和应用范围等方面,但是关于羯鼓的源流、传播和影响等相关问题,虽已有论文提出,但仍需要进一步多角度探究;关于《羯鼓录》唐代音乐文献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要突破总结性分析,围绕一定的主题加以深入分析。
最后,从自身专业音乐编辑学出发,笔者更关注《羯鼓录》编撰研究,其编辑体例、编辑方法、版本情况、曲目争议以及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仍是《羯鼓录》专题研究的空白,待日后随能力的提高而进一步探究。
注释:
①四库全书本收录《羯鼓录》卷末。
②傅璇琮:《全宋笔记·序》,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 1册,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郭可悫.唐代音乐著作《羯鼓录》撰述于洛阳小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王玮轩.从《羯鼓录》看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3]周艳.《羯鼓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4]夏瑞琪.羯鼓辨[J].北方音乐,2020.
[5]高建新.唐诗中的北方游牧民族乐器——以羯鼓和羌笛为研究对象[J].民族文学研究,2017,35(02):36-46.
[6]熊杰.隋唐打击乐器种类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7]张卫东.羯鼓漫淡[J].华夏文化,2001,(03):56-57.
[8]戴宁.隋唐朝的打击乐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03):12-15.
[9]赵世骞.西域打击乐器——羯鼓[J].民族艺术,1993,(01):193-197.
[10]戴宁.羯鼓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02):46-52.
[11]郭蓓.唐代音乐文献档案研究[J].档案管理,2020,(01):36-37.
[12]斋藤茂.唐代音乐文献研究叙说[J].唐代文学研究,2002,(00):44-52.
[13]岸边成雄,秦序.唐代音乐文献解说[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01):68-71.
作者简介:
张译之,女,汉族,甘肃人,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关键词】 《羯鼓录》;唐代音乐文献;编辑体例;专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51-04
一、《羯鼓录》文献概况
(一)成书背景及时间
《羯鼓录》为唐代南卓编撰,文献中详细地记述了流传于唐代与羯鼓相关的人和事,其中记载了爱好羯鼓的玄宗的故事。成书背景南卓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关介绍“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净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任洛阳令,后为婆、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另一个编撰原因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时期,近三百年的安定,牢固的政治环境,强盛的经济实力,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的繁盛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唐史中,音乐无疑是占据了这一时代文化的核心位置,在吸收了两晋南北朝以来的西域等外来文化,使它们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羯鼓这一乐器正体现了唐代音乐文化广融四海、兼收并蓄的特色。
《羯鼓录》最后一段作者的自述中,对成书时间做了描述,“会昌元年,卓因为洛阳令,数陪刘宾客、白少傅宴游。白有家童,多佐酒,卓因谈往三数事。二公亦应和之,谓卓曰‘若吾友所谈宜为文纪,不可令淹没也。’时过而未录。及陕府卢尚书任河南尹,又话之。因遣为纪,即粗编次,尚未脱篙。至东阳,因曝书见之,乃详列而竟焉。
“前录大中二年所著,四年春阳罢免,旋自海南,路由广陵,崔司空为镇。司空遇合素,厚留止旬朔。輒献之。过蒙奖饰……他人但觉熔铸独工,不与众者坍,莫知其余及配悬,音形皆合其度。异乎,此亦识微在金奏者典列龄鼓录具寝差矣,以大君子所传,又精义入神,岂容忽而不载,遂附之于末。” ①以上内容可得知,从《羯鼓录》的构思到成书,南卓反复推敲历经数年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唐代音乐史,特别是唐代打击乐的重要典籍。
(二)编辑体例与内容
《羯鼓录》是以笔记体编撰,笔记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其特殊的形式和体裁特征,笔记体的体裁特征与其编纂体例紧密相关。笔记体大多篇幅很短,成条记录,虽然形式自由,却不是散漫无章的。很多笔记在写作时是随笔记录的,但在编辑成册或成书时,都要经过一定的编纂和排列。而编纂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的,从而易于阅读和流传。笔记作为传统文体,由于传统目录学不把它划为一个单独门类,故其概念一直含混不清。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笔记作品非常丰富。②唐代音乐文献中,除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也是一部笔记体文献。
《羯鼓录》这部笔记体,从内容上看,是围绕羯鼓有关的人和事来记叙,记录了羯鼓形制、源流以及任洛阳令期间搜集的天宝年间有关羯鼓轶事,结尾部分附有羯鼓诸宮曲、诸佛曲调、食曲以及各自汉文曲名和梵文音译曲名。由于笔记体编撰,形式自由,很多内容随笔记录。但并不影响《羯鼓录》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二、《羯鼓录》相关研究现状
本篇综述所有检索文献均以中国知网为主,采用关键词、主题、篇名等检索方法,主要以关键词“《羯鼓录》”“羯鼓”进行检索,并从成果总量、作者情况、刊物情况做以分析。
首先,检索后筛选统计出内容与《羯鼓录》相关的20篇研究成果,其中4篇硕士学位论文,16篇期刊论文。其次,作者大多为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日本学者,在1985年较早相关研究后,后辈学者在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对《羯鼓录》学术研究开启了新的阶段,另外对发表研究刊物分析如下:
由上表可知,2000年之前、2000-2010和2010-2020刊物和论文情况,近年来发表《羯鼓录》相关研究论文的刊物和总数逐渐上升,一方面受活跃学术氛围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研究内容更为多元丰富,拓宽了发表论文的途径。其中《中国音乐》《交响》这两个期刊论文数量均为2篇,对于这类研究占比情况在众多刊物中比较靠前,《中国音乐》作为核心期刊,注重内容的学术性和专题性,刊登研究论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在“汉唐音乐文化”等专题领域影响较大,其发表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笔者也将这4篇作为重点文献分析。
最后再将检索文献依据选题立意和内容侧重、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共性为划分标准,对相关研究文献按主题形式划分为《羯鼓录》专书研究、涉及羯鼓内容的研究和涉猎《羯鼓录》唐代音乐文献相关研究三个研究板块。将检索文献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对各类文献提炼观点分析比较,列举具有代表性和相关性较强的重要观点和结论等。以此梳理了解《羯鼓录》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寄予展望。
(一)《羯鼓录》专书研究
对于目前研究成果检索分析,针对《羯鼓录》的专书研究仅3篇,两篇硕士论文,1篇期刊论文,以下对这仅有的3篇专书研究作为重点文献分析。
1.郭可悫的《唐代音乐著作〈羯鼓录〉撰述于洛阳小考》。
由于是期刊文章,内容较为简短精练,作者从《羯鼓录》授意而撰写于洛阳及相关问题考辨和《羯鼓录》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作者通过白居易、刘禹锡诗中等多方面史料证实南卓编撰关于“陕府卢尚书任河南尹”,但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羯鼓录》夹注中说:“孙源孝疑卢商”的争议问题。其次,作者对《羯鼓录》内容,从源流,形制、唐玄宗等人与羯鼓相关的史事和羯鼓诸宫曲名情况等几方面阐述进行总结,另外以唐初欧阳询主编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乐部》、唐玄宗时期徐坚主编类书《初学记·乐部》为例指出唐初类书并未提及羯鼓相关内容,到了中唐时,杜佑《通典》才首次记载关于羯鼓形状的描写内容。以此可看,羯鼓的形状、制作材料和要求、演奏手法和音色、以及相关人事物,全得以《羯鼓录》一书存其梗概,强调《羯鼓录》的学术价值和编撰意义。 2.王玮轩的《从〈羯鼓录〉看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通过文化史视角,以当时大文化背景分析研究,并用推理、比较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羯鼓录》分析“羯鼓”与龟兹乐、佛教音乐之间的内部关系,进而分析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造成影响。并多从羯鼓在龟兹乐中使用情况,《羯鼓录》中所收诸宫曲、诸佛曲和食曲进行解析,来证实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列举《羯鼓录》前后录中重要内容,以及关于学术界对《羯鼓录》所收曲目争议情况,做了明确分析校验,作为专书研究,作者多以《羯鼓录》内容为主研究。通过王玮轩关于佛曲对中原的传播和影响相关论述,以及周艳《〈羯鼓录〉研究》中羯鼓传播流变的考察,启发了笔者理解羯鼓的传播与影响与《羯鼓录》的编撰关系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3.周艳的《〈羯鼓录〉研究》。
这篇硕士学位论文是本篇较有针对性的参考文献,以音乐文献学角度分析《羯鼓录》,侧重于《羯鼓录》本体研究。作者采用文献学和图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系统整理唐代羯鼓的重要资料,探究了羯鼓的形制、流传与演变,考察了羯鼓与唐代音乐的关系。考证了南卓的生平、《羯鼓录》的成书过程和现存版本、整理涉及该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典故;通过对羯鼓的形制、演奏方式、放置方式的情况,明确羯鼓的形制是鼓身呈圆柱体形状,两面蒙革用杖击之。同时将羯鼓与同类圆柱体型答腊鼓以及与细腰型鼓类进行了辨析;探讨“羯鼓的起源”问题,作者赞同羯鼓的“西域起源说”,同时提出“羯人媒介说”,认为羯鼓是西域以龟兹为代表的胡人创造,随着羯族小月氏人传播到中原的;通过考察在十部乐和二部伎中的羯鼓的运用,说明羯鼓在唐代的音乐中“八音之领袖”的地位;通过该书与另外两部文献《唐会要》《教坊记》进行对比研究,探讨首羯鼓曲的来源、宫调属性以及与唐代教坊乐、佛曲的关系。最后,这篇关于《羯鼓录》及羯鼓史的专门研究,旨在通过对《羯鼓录》羯鼓的源流、形制及其传播流变的考察,达到较为全面认识唐代羯鼓的目的。
总之,以上3篇是目前可检索到对唐代音乐文献《羯鼓录》的专书研究,《羯鼓录》也是古籍中唯一一部有关鼓的专著,因此在我国古代音乐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该书进行系统梳理,充分发挥它的史料价值,突显其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便于音乐研究者对这些宝贵史料的更好利用。在《羯鼓录》专书研究中,笔者有以下三方面思考:
关于《羯鼓录》的编撰,以上3篇专书研究,都从成书背景时间、内容做以阐述,故认为,《羯鼓录》作为笔记体专著,而笔记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體,大多篇幅短,成条记录,虽形式自由,却不是散漫无章的,在编撰过程中按一定原则编纂和排列。因此不应局限于对《羯鼓录》成书背景、时间及文献内容的研究,还可以从《羯鼓录》编辑体例、编辑特点和编辑方法等方面研究,是该研究课题的空白部分,仍需要我们去探究。
关于《羯鼓录》所收曲目的数量争议问题,目前发现有三种说法,《中国音乐词典》中提到所收曲目共一百五十五首,这种说法应该是沿用了《四库全书》中所提“《羯鼓录》所收诸宫曲名,凡太簇宫二十三调,太簇商五十调,太簇角四十调,再包括诸佛曲词十调,食曲三十二调。”这样总计一百五十五曲,显然这种说法与《羯鼓录》所收曲目不符;另一种说法是日本学者岸边成雄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和斋藤茂《唐代音乐文献档案研究》,文中所提的,共收曲目一百三十一首,经查证与事实相符合。但是近年来学者研究,诸佛曲词中的草堂富罗二曲注明是二曲,不应该只作为一曲来对待,所以笔者观点认为《羯鼓录》实收曲目应该是一百三十二曲。
关于《羯鼓录》流传版本情况,在唐宋时期多以抄本流传,现今所见流传版本主要是明清时七种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郭》本、《续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籍》本、《墨海金壶》本、《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清代钱熙柞据宋代各书引文综合校订,特别利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唐语林》等书加以校勘校语,刻入《守山阁丛书》故此版本堪称最善之校订本。
(二)涉及羯鼓内容的研究
涉及羯鼓内容的研究文献有以下14篇,1篇硕士论文,13篇期刊文章。这类文献,大多以唐代音乐为背景,以乐器研究为主,从羯鼓源流、羯鼓形制、演奏方式、到羯鼓逸事等相关研究。
1.隋唐打击乐器的整体研究
一方面是隋唐打击乐器的整体研究,有如1996年戴宁《隋唐朝的打击乐论》,隋唐时期打击乐被推上“八音之领袖”,使其艺术及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对隋唐打击乐研究较有意义,作者从隋唐打击乐艺术性、实用性和二者结合三方面分析社会功用,以及隋唐打击乐从形制、风格两方面分别论述。文中提出,目前已知的隋唐打击乐器超过35种,也列出了部分“胡”乐部的打击乐的应用情况。而在熊杰《隋唐打击乐器种类及相关问题探究》文中进一步考察隋唐打击乐器种类,中原乐器五十多种,“胡乐”打击乐器十多种。文章多以史料为基础,对唐代打击乐器种类、应用和形制做较全面研究。
以上研究是从隋唐打击乐器的整体出发,对打击乐器的种类多少和应用情况等,各自提出的看法。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打击乐器种类较多,但对于各乐器的具体情况就稍有不足,由于各个研究的资料来源不同,参照的史书不同,使得目前对隋唐打击乐器种类数量和应用情况的认识部分存在分歧。
2.隋唐打击乐器的个别研究
另一方面,关于隋唐打击乐器羯鼓的研究,相关研究有郝毅的《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乐器羯鼓》(《乐器》1986年)、高德祥的《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各种鼓》(《乐器》1988年)、戴宁《羯鼓论》(《黄钟》1992年)、戴宁《隋唐朝的打击乐论》(《交响》1996)、张卫东《羯鼓漫谈》(《华夏文化》2001年)、罗文的《东流日本的羯鼓》选自《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年版等研究,这些专题论文主要将重点放在羯鼓作为打击乐器的形制、渊源等问题的探讨。如赵世骞前后代表两篇《西域打击乐器——羯鼓》,文中指出羯鼓是月氏人所创,唐代西域乐舞的热情欢快,需要羯鼓之类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的指挥和渲染,凸显出羯鼓在唐代乐器中具有重要位置,羯鼓在唐代演奏技巧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专门的研究曲目,主要用于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诸乐部中。戴宁《羯鼓论》文中对羯鼓的历史形制、演奏方法、流存情况和鼓谱等,都做了较细的考证,指出由于羯鼓能够随意调音,所以适应能力强,到后来,戏曲的鼓、板之所以为乐队中心位置,或许与羯鼓地位有关,这方面研究有待进一步考察。其次近年来关于羯鼓的诗篇相关研究,高建新《唐诗中的北方游牧民族乐器——以羯鼓和羌笛为研究对象》,作者以羯鼓相关的出土文物、唐诗中分析研究羯鼓的形制、演奏音色和节奏以及相关人和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邠州,今陕西彬县;鄜延,今陕西延安。按照沈括的记载,羯鼓之技艺从地域上说,是由长安扩展至周边地区;从时间上说,由唐延续至宋后,遂成绝响。今天延安市的安塞区有著名的“安塞腰鼓”,抑或与古老的羯鼓有亲缘关系。这一观点值得思考。 这方面的研究,从隋唐打擊乐器的个体出发,以羯鼓为专题研究,考察羯鼓的形制和应用范围等相关内容,目前此类研究在细节方面比较完善,但关于羯鼓的源流、传播和影响等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究补充。
(三)涉及《羯鼓录》唐代文献研究
关于唐代音乐文献研究涉及《羯鼓录》的研究文献有以下3篇,按照研究时间顺序分析:
首先最早一篇为岸边成雄、秦序《唐代音乐文献解说》,这篇是岸边成雄在日本东洋音乐学会例会中演讲的一部分,简明介绍了有关唐代音乐的四大史料:《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其中《通典》是唐末贞元年间著作,内容则止玄宗朝为止,其他《教坊记》《羯鼓录》等是以玄宗朝状态为中心而写,肯定了《羯鼓录》的文献价值。作者介绍了由这些文献察觉到唐代音乐发展的大势,以及研究唐代音乐史的心得。
其次斋藤茂《唐代音乐文献研究叙说》,作者提出有必要对《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唐人笔记研究引起重视,对此作者提出两点看法“一点是在唐代后半期出现了大批关于开元天宝年间的音乐文化及玄宗逸事的笔记;另一点是写玄宗朝所盛行的歌舞演艺的诗文,和以它们流传各地为主题的诗文,也在唐代后半期显著起来”
最近的一篇唐代音乐文献的专题研究,郭蓓《唐代音乐文献档案研究》,分别对《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三部流传至今的唐代音乐文献简要梳理,作者提出关于《羯鼓录》能流传到现在,得益于唐宋时期坊间流传的手抄本,以及明清时期的几种丛书本,然而学术界对这一文献的整理研究颇为不够。
以上3篇研究,学者们从文献价值研究和文化价值研究切入点,对唐代音乐文献情况做以概述,肯定了《羯鼓录》等唐代音乐文献的学术价值。对于这部分专题研究,虽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要突破总括性的分析,围绕一定的主题加以深入分析。
三、结语
《羯鼓录》是古籍中唯一有关鼓的专著,记载了羯鼓形制、演奏、源流、羯鼓轶事,结尾部分附有羯鼓诸宮曲、诸佛曲调、食曲以及各自汉文曲名和梵文音译曲名。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我国古代音乐史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故历来学术界对其相关研究较为关注,其中不乏高质量高水准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羯鼓录》研究现状:
第一,从研究成果数量上看,近年来发表《羯鼓录》相关研究论文的刊物和总数逐渐上升,一方面受活跃学术氛围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研究内容更为多元丰富,拓宽了发表论文的途径。
第二,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羯鼓录》专书研究仅为3篇,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羯鼓录》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关于涉及羯鼓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隋唐打击乐整体研究和羯鼓的专题研究,考察羯鼓形制和应用范围等方面,但是关于羯鼓的源流、传播和影响等相关问题,虽已有论文提出,但仍需要进一步多角度探究;关于《羯鼓录》唐代音乐文献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要突破总结性分析,围绕一定的主题加以深入分析。
最后,从自身专业音乐编辑学出发,笔者更关注《羯鼓录》编撰研究,其编辑体例、编辑方法、版本情况、曲目争议以及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仍是《羯鼓录》专题研究的空白,待日后随能力的提高而进一步探究。
注释:
①四库全书本收录《羯鼓录》卷末。
②傅璇琮:《全宋笔记·序》,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 1册,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郭可悫.唐代音乐著作《羯鼓录》撰述于洛阳小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王玮轩.从《羯鼓录》看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3]周艳.《羯鼓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4]夏瑞琪.羯鼓辨[J].北方音乐,2020.
[5]高建新.唐诗中的北方游牧民族乐器——以羯鼓和羌笛为研究对象[J].民族文学研究,2017,35(02):36-46.
[6]熊杰.隋唐打击乐器种类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7]张卫东.羯鼓漫淡[J].华夏文化,2001,(03):56-57.
[8]戴宁.隋唐朝的打击乐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03):12-15.
[9]赵世骞.西域打击乐器——羯鼓[J].民族艺术,1993,(01):193-197.
[10]戴宁.羯鼓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02):46-52.
[11]郭蓓.唐代音乐文献档案研究[J].档案管理,2020,(01):36-37.
[12]斋藤茂.唐代音乐文献研究叙说[J].唐代文学研究,2002,(00):44-52.
[13]岸边成雄,秦序.唐代音乐文献解说[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01):68-71.
作者简介:
张译之,女,汉族,甘肃人,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