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诸多表现圣经故事的图像、壁画及雕塑,展现出艺术家对圣经故事的不同诠释.以《创世记》22:1-14为例,基督教艺术家对“燔祭以撒”的描绘与犹太教艺术家对“捆绑以撒”的刻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艺术释经承载了艺术家们独特的释经思想,影射了文学释经中丢失的传统,与其发生了积极的双向互动,使圣经文本得到更加全面深刻的剖析,同时也暗示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释经相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诸多表现圣经故事的图像、壁画及雕塑,展现出艺术家对圣经故事的不同诠释.以《创世记》22:1-14为例,基督教艺术家对“燔祭以撒”的描绘与犹太教艺术家对“捆绑以撒”的刻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艺术释经承载了艺术家们独特的释经思想,影射了文学释经中丢失的传统,与其发生了积极的双向互动,使圣经文本得到更加全面深刻的剖析,同时也暗示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释经相遇.
其他文献
美国圣经公会于1875年派葛立克来华开拓圣经事业,葛立克积极调整该会的圣经营销策略,不仅延续以往与在华传教差会合作的传统,还创建了一支以外籍人士为领导、华人为主体的专业售书团队,建立了合理有效的运营与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该会在华百年事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利用美国圣经公会档案等史料,探究首任驻华经理葛立克的圣经经营策略,揭示美国圣经公会入华初期务实的圣经分发事工.
本文从副文本视角研究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怜为仁1848至1851年间相继付梓的三卷圣经汉译本《马太福音书注释》《创世传注释》《出麦西传注释》.这些译本的序、总论、跋、注、附录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透露出译者的翻译目的、译经思想、翻译策略、所用技巧、译经伦理、读者关怀,乃至其对汉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有鉴于此,副文本或许可以成为研究圣经汉译史和传教士圣经汉译本的一种可行路径,及一个颇具阐释力的工具.
本文首先简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以及当代圣经学者哥特瓦尔德、乔布林等人的相关探讨,涉及对古代以色列生产方式演变脉络的分析、对家族生产方式的理解等,进而追踪余莲秀在《夏娃可怜的被遗弃的女儿们》中所用生产方式理论的来源,辨析她如何着眼于生产方式,揭示出将女性呈现为“恶的象征”的四篇圣经文本赖以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余莲秀运用生产方式概念的特征.
关于《加拉太书》5:17d中δ(ε)àν θ(ε)λητε(你们所愿)这个表达是指肉体的欲望、圣灵的欲望,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其上下文表明,该词指向肉体欲望,这种解读符合保罗书写《加拉太书》的主题:劝诫加拉太的基督徒不要受鼓动接受割礼.其他学者的观点尽管有其优点,但并未综合考虑该书信的主题,因此存在问题.
“经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对文本的鉴别,称之为“经文校勘学”或“经文鉴别学”.圣经古典修辞学需要以经文校勘学为基本方法,以便首先确定准确的经书文本,之后才进行修辞学分析.本文以《罗马书》为例,尝试引介经文校勘学这一释经学方法,以求展示圣经诠释学的文本依据,并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经文校勘学从外证开始,比如手抄本的品质,之后转向内证,包括经文的背景、风格和词汇及作者所处的神学环境等.其间不可机械地应用校勘学原则,因为圣经经文及其流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诠释接受的过程.
天堂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神学中心,也是弥尔顿的神圣共同体的支柱.本文从三个维度探讨《失乐园》中呈现的天堂模式,即阿卡狄亚、乌托邦和共同体.阿卡狄亚式天堂具有牧歌般的和谐融洽,乌托邦式则有着政治的、规训的特征;二者各有其优势,却也存在重大缺陷.共同体则是理想的天堂模式——对阿卡狄亚和乌托邦模式取长补短,并注入了新的成分——从而体现出共同的、有机的特色.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应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基础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物理素养.创新能力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贯彻落实语言表达训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表达,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语言认知体系,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习作不仅是一个人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体现,更是用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小学作文占分比例逐渐递增,小学生却面临写作难、提分难的现状,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成为每位老师的共同难题.根据新课改要求,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更新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通过考查形式批评学文类研究的利弊,主张动态而宽泛地使用文类并结合文本互读法研究圣经文本,藉此探讨《弥迦书》6:9-16,表明该文学单元中智慧和先知两种元素既相对存在又相互交融,同时还兼具律法元素.从总体类型的视角判断,该文学单元是一个控诉和审判的先知神谕,对它的形成及其在第6章和整卷书中的作用的考查则证实了此判断.本文的研究对传统形式批评学的圣经编撰观提出质疑,并支持圣经的形成是律法、先知和智慧三种传统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