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当前高职学生阅读现状特征及原因,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视角思考阅读的意义,并提出图书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阅读;思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75(2013)15-
一、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特征表现
(一)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且有低走趋向。我院5月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之“课外阅读大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每周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低于2小时,18%的学生每周坚持阅读,2%的学生无借阅记录。流通书库的借阅数据表明,人均年阅读量12.3本,大大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年借阅量50册/生的标准。13年上学期同比12年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学生人数增多与图书馆藏量增加,并不导致书籍借阅量大,流通频率高。整体校园阅读未形成大气候,对学生的教育偏向于“制器”,淡化了“育人”。
(二)借阅内容相对集中,显“实用主义”,欠“博览群书”。借阅量相对集中的一是专业书籍,凸显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特色,如T,U,F,J等与各专业相关参考或实用类资料,学生愿意在自己专业范围,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下从事扩展延伸阅读。再如语言计算机考证类工具书籍,也占了学生借阅量的重头戏,这反应了学生应对国家认可技能证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史地、军事、天文,生物环保、自然科学类图书少人问津,马列主义更是成为“珍藏本”。这种在图书借阅上反应出来的过分推崇专业、考证,轻人文素养、价值信仰的实用主义倾向成为高职学生一大特色。
(三)科哲类“滞销”,文学类“飘红”,体现“文化快餐”消费。调查显示,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类书架成了藏书阁,在借阅统计中不占5%,部分零借阅率。相反,文学类消遣娱乐读物借阅量独占鳌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罗巧燕老师的实证研究数据也体现这一现象。说明当代学生已没有笃定的信仰崇拜,在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哲、毛概、邓论思想精髓已不在他们研习范畴内。相对于精深晦涩的大部头理论读物,文学类娱乐休闲书籍更能刺激读者日益脆弱绷紧的神经系统,成为当今流俗文化下易被消费的“文化快餐”,迎合读者只阅读不思考、饥渴却不潜心学问的浮躁心理。
(四)阅读深度欠缺,品质欠佳,猎奇多于思辨。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3年借阅量最高类别为I,再细查,借阅率居高的是当代作家、网络写手所著都市青春偶像作品,畅销爱情小说。中外经典读物,世界文学名著阅读过少,且阅读过于粗糙。其次动漫休闲娱乐消遣类读物也为学生垂青,成为课余阅读时尚。学生择书阅读时多了猎奇的浮躁,少了理性的思辨,造成时尚流俗过剩,经典智慧缺失。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这值得青年学生深思。
二、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原因分析
(一)对高职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偏差,偏重实操技能。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放大了学生技能水平与就业岗位的衔接,忽视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使职业教育等同为就业教育,对学生“制器”多于“育人”,学生成为企业在校园工厂的实习产业工人。
(二)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影响,“就业”成为学习的“价值杠杆”。在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冲击着青少年的主流价值体系,认为只有“科技”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切以“物质主义”为中心,以“实用主义”为目标,学习的目标围绕“就业杠杆”而波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为主旋律,从而忽略人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精神需求与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与锻造。学生一致以技能、专业为入职的敲门砖,却不理解最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做人的文化。
(三)其他现实因素。高职学制三年,基本半年实习实训。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公共课,专业课,还面临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一般工科类学生还有专业考证,如电工证、钳工证、焊工证等。另外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大特色,如我院学生从事的寒假春运、暑假三下乡、亚运会志愿者服务,这一系列紧凑的学程安排留下的空余时间并不充分。随着信息资源的发达,网络的便捷,读者已不拘囿于图书馆时间空间的限制,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借阅方式。
三、高职院校阅读现状思考与图书馆对策
(一)高职院校阅读现状思考。苏联作家罗茨基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来自教育,来自知识的熏陶,来自阅读。温家宝总理也不止一次说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并指出企业满意度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高职教育首先属高等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高职教育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图书馆促进高职学生阅读策略。从新生入馆教育开始,对学生履行人生导师的职责。在新生对大学生活新鲜迷茫时,向他们推荐影响人类进程的100部书籍,介绍人生中必读的100本经典名著,讲授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伟人的成长历程,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等企业家的成功案例,莫言的图书馆经历,用“走进大师,触摸经典”的文化艺术引领新生对阅读的兴趣与对人类文明的景仰,迈出进入书山题海的第一步。
丰富馆藏资源,时尚与经典并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满足不同读者需求,既要有纸质文献的经典读物及古籍珍藏,又要考虑90后乐于接受互联网电子信息资源便捷、丰富、更新快的特点,充实电子图书资源及各类数据库建设。
依托学生社团,宣传与行动并重。成立读者协会,书友会等社团组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展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举办校园艺术文化节,定期推出新书展板,评选优秀读者,组织征文比赛,让学生徜徉于墨香芬芳的校园。开设名家讲坛,聘请名望大师学者、企业成功人士定期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多层面、多方位构建立体阅读环境,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参考文献:
[1]刘彦,张荣超.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11,1.
[2]罗巧燕.高职院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实证研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8.
[3]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作者简介]
宁宜(1975-),女,湖南邵阳人,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图书管理。
关键词:高职学生;阅读;思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75(2013)15-
一、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特征表现
(一)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且有低走趋向。我院5月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之“课外阅读大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每周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低于2小时,18%的学生每周坚持阅读,2%的学生无借阅记录。流通书库的借阅数据表明,人均年阅读量12.3本,大大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年借阅量50册/生的标准。13年上学期同比12年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学生人数增多与图书馆藏量增加,并不导致书籍借阅量大,流通频率高。整体校园阅读未形成大气候,对学生的教育偏向于“制器”,淡化了“育人”。
(二)借阅内容相对集中,显“实用主义”,欠“博览群书”。借阅量相对集中的一是专业书籍,凸显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特色,如T,U,F,J等与各专业相关参考或实用类资料,学生愿意在自己专业范围,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下从事扩展延伸阅读。再如语言计算机考证类工具书籍,也占了学生借阅量的重头戏,这反应了学生应对国家认可技能证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史地、军事、天文,生物环保、自然科学类图书少人问津,马列主义更是成为“珍藏本”。这种在图书借阅上反应出来的过分推崇专业、考证,轻人文素养、价值信仰的实用主义倾向成为高职学生一大特色。
(三)科哲类“滞销”,文学类“飘红”,体现“文化快餐”消费。调查显示,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类书架成了藏书阁,在借阅统计中不占5%,部分零借阅率。相反,文学类消遣娱乐读物借阅量独占鳌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罗巧燕老师的实证研究数据也体现这一现象。说明当代学生已没有笃定的信仰崇拜,在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哲、毛概、邓论思想精髓已不在他们研习范畴内。相对于精深晦涩的大部头理论读物,文学类娱乐休闲书籍更能刺激读者日益脆弱绷紧的神经系统,成为当今流俗文化下易被消费的“文化快餐”,迎合读者只阅读不思考、饥渴却不潜心学问的浮躁心理。
(四)阅读深度欠缺,品质欠佳,猎奇多于思辨。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3年借阅量最高类别为I,再细查,借阅率居高的是当代作家、网络写手所著都市青春偶像作品,畅销爱情小说。中外经典读物,世界文学名著阅读过少,且阅读过于粗糙。其次动漫休闲娱乐消遣类读物也为学生垂青,成为课余阅读时尚。学生择书阅读时多了猎奇的浮躁,少了理性的思辨,造成时尚流俗过剩,经典智慧缺失。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这值得青年学生深思。
二、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原因分析
(一)对高职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偏差,偏重实操技能。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放大了学生技能水平与就业岗位的衔接,忽视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使职业教育等同为就业教育,对学生“制器”多于“育人”,学生成为企业在校园工厂的实习产业工人。
(二)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影响,“就业”成为学习的“价值杠杆”。在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冲击着青少年的主流价值体系,认为只有“科技”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切以“物质主义”为中心,以“实用主义”为目标,学习的目标围绕“就业杠杆”而波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为主旋律,从而忽略人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精神需求与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与锻造。学生一致以技能、专业为入职的敲门砖,却不理解最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做人的文化。
(三)其他现实因素。高职学制三年,基本半年实习实训。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公共课,专业课,还面临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一般工科类学生还有专业考证,如电工证、钳工证、焊工证等。另外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大特色,如我院学生从事的寒假春运、暑假三下乡、亚运会志愿者服务,这一系列紧凑的学程安排留下的空余时间并不充分。随着信息资源的发达,网络的便捷,读者已不拘囿于图书馆时间空间的限制,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借阅方式。
三、高职院校阅读现状思考与图书馆对策
(一)高职院校阅读现状思考。苏联作家罗茨基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来自教育,来自知识的熏陶,来自阅读。温家宝总理也不止一次说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并指出企业满意度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高职教育首先属高等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高职教育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图书馆促进高职学生阅读策略。从新生入馆教育开始,对学生履行人生导师的职责。在新生对大学生活新鲜迷茫时,向他们推荐影响人类进程的100部书籍,介绍人生中必读的100本经典名著,讲授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伟人的成长历程,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等企业家的成功案例,莫言的图书馆经历,用“走进大师,触摸经典”的文化艺术引领新生对阅读的兴趣与对人类文明的景仰,迈出进入书山题海的第一步。
丰富馆藏资源,时尚与经典并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满足不同读者需求,既要有纸质文献的经典读物及古籍珍藏,又要考虑90后乐于接受互联网电子信息资源便捷、丰富、更新快的特点,充实电子图书资源及各类数据库建设。
依托学生社团,宣传与行动并重。成立读者协会,书友会等社团组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展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举办校园艺术文化节,定期推出新书展板,评选优秀读者,组织征文比赛,让学生徜徉于墨香芬芳的校园。开设名家讲坛,聘请名望大师学者、企业成功人士定期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多层面、多方位构建立体阅读环境,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参考文献:
[1]刘彦,张荣超.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11,1.
[2]罗巧燕.高职院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实证研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8.
[3]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作者简介]
宁宜(1975-),女,湖南邵阳人,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图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