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律的性别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bing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律所要追求的性别平等不能是单一的生理属性上对男人或是女人的权利的一种平等,而应该是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所逐渐构建的,对事不对人的,具体的对男性之间或女性之间或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种权利的均衡。
  关键词:法律;性别;社会性别主流化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47-01
  作者简介:王琼梅(1990-),女,汉族,河南襄城人,云南大学法学院2013级民族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学;汪锦(1989-),女,汉族,河南省襄城人,云南大学法学院2014级知识产权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浅析法律的性别问题首先需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法律是否一直在维护不平等的两性关系?福柯曾说“话语即权力,话语由谁掌握,权力就在谁手中。”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究竟是父权的象征还是更多的代表了女性的权利?男女的性别平等是该区别对待还是一视同仁?
  一、是差异平等还是同一平等?
  电视剧《我们结婚吧》里面的女主角杨桃是一个酒店的大堂经理,因为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而被工作单位以大龄且未婚以后将面临结婚生孩子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休婚假、产假会影响到工作为由被辞退。这种性别歧视的例子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为什么在法律已然确立了性别平等的今天,性别歧视仍旧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女性主义法学家从最初对性别歧视进行强烈的批判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不再局限于对性别歧视的批判,而是与争取妇女权利相联系,为此就平等与差异展开了讨论。同一平等理论以男性世界为标准,试图通过消除性别差异,使女性同化于男性的社会准则与价值体系进而实现男女平等。差异平等理论则主张给予女性特质以特殊价值,通过强化差异、弘扬女性文化来实现男女平等。前者反对给妇女以特殊保护,要求对妇女的保护性立法就等于承认了妇女的地位低于男人。后者主张对妇女以特殊保护,因为她们属于弱势群体,处于不利地位。同一平等理论认为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是建立在妇女实际不如男性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是典型的性别歧视,结果会进一步强化性别歧视。而差异平等理论又总是以男女性别差异为前提,结果往往会带来这样一种危险:强化社会性别的差异,认为女人在某些方面低于男人。尽管男女在生理上的确存在许多差异,生理上的差异决定了女性在很多方面尤其是体能上不如男性。男女生理上的不同进一步彰显了要达到实质上的平等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平衡,否则,男女平等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实质上仍旧不平等。因此,法律面前的绝对平等并非总是对妇女有利。为了实现性别平等,有些性别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无论是差异理论还是同一理论都不能摆脱自身所固有的局限,而女性因自身的年龄、职业、收入和社会阶层等方面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存在这不一致的利益需求,因此不能同一而论。法律所要追求的性别平等不能是单一的生理属性上对男人或是女人的权利的一种平等,而应该是在社会生活中对事不对人,具体的对男性之间或女性之间或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种权利的均衡。
  二、被构建的法律性别
  性别所具有的社会性是建立在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的基础上,生物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相互嵌入、互相作用,并左右两性在社会中的分工、角色和地位。人类确实具有生物学的男女之别,但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差异更多的是文化性的,并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生理性别差异的永恒性是必须承认的,但社会性别的建构性和可变性亦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被建构的社会性别强调透过身体,两性在日常生活中被塑造。两性具有差异性的社会角色塑造本身带来的社会分工、社会角色和最终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一系列的社会性别建构为男性身份所具有的优越地位和女性身份的低等级(第二性)带来了合法性。因此,重要的不是性别本身的生物性差异,而是社会性别建构背后的性别不平等。当然,每个人都参与到性别的社会建构中,形成了文化“同谋”(共谋)。人们每日的表演要么顺从,要么颠覆自身的性别,身体作为社会性别的一部分,被话语建构并参与实践。
  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社会性别主流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性别主流化并不意味着女权化,而是社会发展的性别平等化。它把男女双方的关注和经验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衡量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所有政策方案,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若一方处在极为不利的位置时,主流化就会从中协调使其成为有性别区分的活动和平等权利行动。有性别区分的干预对象可以全部是女性或全部是男性,亦或男女都有,干预的目的是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发展活动并从中获益。
  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具体的实质上的性别之分,法律的性别也是在社会发展中被人们所一步步建构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法律的构建与运行中向社会性别的主流化靠拢,不再只是单纯的区分法律更多的体现的是男性的权利还是女性的权利,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平衡男性与女性的权利,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男性和女性实质性的权利得以体现。比如说保障男性的性自由权,女性在家庭婚姻生活中不受暴力威胁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1]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7.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改变和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者和政治思想的传播者,关注到时事更新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同学们进行政治学习。自从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新兴媒体的发展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引起了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重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不断涌现。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高校 政治
[摘要]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这一方面的相关理论系统的完善和提高,而且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文关怀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66-01  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当代社会的主要人才来源便
课外阅读是将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初中生阅读现状很不理想:每天用来阅读的时间太少,阅读量较小;阅读品位普遍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方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势在必行。    一、阅读现状分析    2004年4月我们抽取全校950名初中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由此表可以看出,阅读动机占第一位的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这说明了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
摘要:我国是传统成文法国家,不承认判例的强制约束力。但是成文法固有的僵化、抽象、滞后等缺陷需要可以灵活适应客观实践的判例来弥补,以实现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完善和司法的统一。两大法系相互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司法实践中适当引入判例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成文法;判例法;遵循先例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42-0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司法工作水平的提高。在民事医疗诉讼中,主要以举证责任为主。文章对民事医疗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该问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事医疗诉讼;举证责任问题;比较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43-01  作者简介:杨曼宸(1995-),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在学习中已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普遍的学习规律,可见“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语文学习中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激发其对文学的兴趣,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广泛涉猎,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首先强调的应该是“读”,而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重视的则是对文章的分析点评,却往
1.体育健康教育是实现健康目标的基础    (1) 整体健康观   整体健康是以主动、负责、最大限度地提高躯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如躯体健康的达成,必须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经常参加锻炼,避免不良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的调节,包括情感和思维状态,也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复杂情感的认识和接受的能力,表达情绪的能力、独立行为的能力,以及应付日常各种应激源的挑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会产生不良影
[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新一系列的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和新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学科建设应该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十八大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摘要:死刑,作为最严酷的刑罚种类,在我国各朝代都有所规定。自意大利刑事法学家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正当性问题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我国也开始关注死刑问题。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全面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成熟,但对其适用加以限制,则刻不容缓。  关键词:死刑;我国现阶段;死刑限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