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与脚的对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命运不幸地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本文根据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以《巴黎圣母院》中对克洛德的头部与爱斯梅拉达的脚部描写为出发点,探究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技巧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 爱斯梅拉达 塑造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他深刻地表现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刻画了多位性格各异、相互之间蕴含着剧烈冲突的人物形象,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便是其中两位重要的人物。以往对《巴黎圣母院》的人物研究集中于对其道德内涵和精神境界的阐释,笔者认为,书中对克洛德的头部与爱斯梅拉达的脚部描写意蕴丰富,这对理解二者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艺术技巧、美学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一、丑陋的头与精致的脚
  雨果在塑造克洛德形象的时候,突出了他的“头”,与之对应的,在塑造爱斯梅拉达形象的时候,突出了她的“脚”,前者表现出丑陋的特点,而后者则是精致的化身,这在文本中有多处体现。
  《巴黎圣母院》对克洛德的头部描写共有十一次,屡屡提到他光秃的头部。第一次出场是在达格雷沃广场,克洛德注视着跳舞的爱斯梅拉达:“那是一张严肃、平静、阴沉的脸孔。那人顶多不过三十五岁,他的衣服被周围群众遮住看不清楚,他是一个秃头,只有几撮稀疏的花白头发。”a在他多次厉声斥责跳舞的爱斯梅拉达时,雨果以“秃头男子”“秃子”称呼克洛德。“秃头”是克洛德衰老丑陋外表的标志,注定了他无法获得爱斯梅拉达的好感。除了克洛德稀疏的头发,他的面部表情也值得注意。“看到那使他面孔皱缩的呆板的笑容,你會认为克洛德身上只有眼睛还是活着的”(巴,288)。克洛德沉思时的阴森气质在他的脸上尽显无遗,他的笑容时常给人带来异样的感受。看到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的画面后,“只见一个魔鬼般的笑,一个不复是人类所能有的笑,从神甫铁青的脸上迸出来”(巴,567-568)。他的阴郁气质使人们疏远他,认为他是一个将灵魂献祭给魔鬼的可怕的人。就连克洛德收养的婴儿伽西莫多的行为,也被人看作了巫师行径。
  与克洛德花白的稀疏头发和阴森的表情相对应,雨果对爱斯梅拉达脚部的描写也十分细致。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对爱斯梅拉达脚部外貌的详细描写共有六处,小说中亦多处提及爱斯梅拉达旋转脚尖、赤脚、跛脚等行为。脚部描写首先出现在达格雷沃广场的跳舞部分,这也是爱斯梅拉达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她那双小脚也是安达路斯式,穿着精美的鞋,又小巧又舒适。”(巴,67)正因有了灵动的双脚,她的舞蹈才更惹人喜爱,吸引人们的目光。其次,爱斯梅拉达尚在襁褓之时,她的母亲为她制作了精巧的小鞋为她穿上,“那双脚的确是十分小巧,十分好看,那么粉红粉红的,比做那鞋的缎子还要红得好看”(巴,245)。在之后离别的岁月里,小鞋更是成为母女相认的唯一信物。最后,爱斯梅拉达在狱中受刑时,“露出了那双可爱的腿和小巧的脚”(巴,360),面对铁靴的酷刑,她终究因害怕痛苦而招供了。在以上几处描写外,爱斯梅拉达的美貌还体现在她姣好的面容,优美的身材上,而对她脚部的反复描写更是集中刻画了她的美丽,也成为爱斯梅拉达形象中引人注目的焦点。
  二、压抑的头与自由的脚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的理论文字是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标本。他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主张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文学创作的对照原则是雨果重要的一个理论思想,在他看来,要追求崇高优美,必先站在滑稽丑怪处。在《〈克伦威尔〉序》中,他指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b因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c。雨果对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头与脚的强调,实则是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在文本中的艺术实践。
  通过对头部和脚部的详细刻画,雨果展现的是更为深层的矛盾。一方面,与爱斯梅拉达的外表相较,克洛德无疑是丑陋的;另一方面,通过头部的描写,雨果将克洛德心灵的压抑隐含在他的外貌描写中,他的面容总表现出符合副主教身份的平静,但他的眼中却燃烧着异样的热情。其中不可忽视的便是他的发型,克洛德的额头,永远是严肃的,阴沉的,光秃秃的:“大自然给了那个头颅永远的削发式,好像是要从外貌的特征来表现副主教的无与伦比的圣职。”(巴,303)雨果对发型的强调,绝非随意为之,头发作为一个符号,蕴含了个人与世界的复杂连接,包含着人类文化的诸多痕迹与经验。在天主教会中,最常见的发型是“圣彼得”式,又叫“教士头”,这种发型如耶稣戴的荆棘冠一样,头顶剃光,保留四周的头发。克洛德的发型符合天主教神甫的标准发型,但雨果强调它是“大自然”赋予的,而非人为导致,可见天主教的禁欲思想不仅渗透在他的思想中,还在克洛德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秃顶。英国学者利奇在《巫术之发》中指出,头发大量运用于仪式,且是性的象征,剃光头发代表禁欲主义。《社会之发》作者霍皮克则认为,头发是社会控制的象征。d克洛德的精神本身具有禁欲倾向,这决定了他将压抑自我个性和情感,偏执于自我世界。同时,这也表明克洛德的压抑不仅由外界所施与,更渗透到了他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成为他束缚自身的锁链。他的发型代表了汇聚了个性自我与社会体制、积习的冲突,是洞观其精神世界的入口。
  同样,《巴黎圣母院》中反复强调了爱斯梅拉达脚的精致,舞姿的灵动优美,这使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内外相衬,也让滑稽丑怪与美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之上。滑稽丑怪是一种手段,一种对象,雨果追求的始终是崇高优美的艺术目的。在描写爱斯梅拉达第一次的舞蹈时,雨果先是从整体上概括她的身材“亭亭玉立”,继而将视角从她的头发转向她的脚和鞋子。通过角度的下沉,引导读者看向“旧波斯地毯”上的旋转与跳舞,给人以自由、活泼之感。等到转身的回眸投向围观者时,更觉得其形象如仙女,如女神。自由的脚步使爱斯梅拉达的形象更加轻盈与柔和,与她善良而纯洁的本性相匹配。在“轻快的脚步”中,她救下了素不相识的甘果瓦;在迅速的步伐中,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为曾企图抢走她的伽西莫多送水喝。与克洛德生活在压抑的条条框框中不同,爱斯梅拉达可以自由表达其情感。同时,狱中脚踝上带着铁镣的爱斯梅拉达与虚伪的克洛德形成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照,使人心生同情。在浪漫主义的时代里,为使艺术自身更加合乎情理,我们需要丑的出发点,但更少不了对美的感知。脚是爱斯梅拉达重要的身体意象,它从视觉上多次以其美丽、自由的特点进入读者的眼帘,成为爱斯梅拉达形象和性格塑造不可或缺的一笔。   三、沉重的头与轻盈的脚
  在《论司各特》中,雨果表达了自己对司各特历史小说作品中色彩与想象的赞美。身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雨果在艺术上坚持美丑对照原则。然而在他看来,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于自然的真实,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会表现出较为理想化的形象。在创作过程中,雨果以自己的美学观念作为出发点,对现实世界进行主观的创造。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两位人物,皆有其观念的影子。
  在人类文化理念中,头作为身体的重要部分,领导着整个身体。同样的,一个群体中的领导者,往往被视作一个群体的“头”,具有统治的意味。在许多神话传说里,头发象征着人的生命力,与灵魂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圣经故事中,参孙的力量就是来自于头发,头发赐予了他巨大的神力。在《巴黎圣母院》里,雨果对克洛德的头部进行了反复叙述,对男性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展现了克洛德追求精神极致的精神特点。在他人对克洛德的印象里,“克洛德只管昂头走路,让那些拦路谩骂的家伙看着他那严峻的额头而目瞪口呆”(巴,185)。“昂头”“严峻”点明了克洛德与尘世的疏离,他耽于自我世界的梦幻,以居高临下的角度看待他人。在追求爱斯梅拉达时,克洛德同样企图占据统治地位,期望掌控并占有她。克洛德表现出的冷酷、偏执等负面元素是沉重的,“他代表着中世纪,整个中世纪的黑暗势力既以他为仆人、工具,又听命于他,为虎作伥”e。雨果通过对头部的突出强调,表现了克洛德精神与肉体上深受宗教禁欲主义的毒害。人性与神性在他的灵魂里冲撞,累积的痛苦积压在他的头脑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艺术除了其理想部分以外,还有尘世的和实在的部分”f。道德沦丧的宗教必将消亡,这是克洛德背后身为作者的雨果的意愿流露。
  爱斯梅拉达精致的脚与她轻盈的舞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脚作为人类的承重之物,与大地紧密接触,本应是经历磨难的身体意象。但在雨果笔下,爱斯梅拉达的脚时常裸露,却始终保持了娇嫩和美丽的状态,这是雨果浪漫化的处理方式的体现。爱斯梅拉达精致的双脚所带来的轻盈,既表现出了她娇弱的性格形象,也体现出其不够现实的精神特点。其一,爱斯梅拉达在法庭上拒不招供后,被送入了拷问室接受刑罚。她面对的第一个刑具是铁靴。爱斯梅拉达被脱去鞋袜,那双曾凭它的精巧和美丽在巴黎街头迷惑众人的双脚被放入了铁靴。随着铁靴越来越紧,爱斯梅拉达不再坚持反抗,选择了招供。正如文中所写:“一向过着快乐光明甜美生活的不幸的孩子,第一种苦刑就把她制服了。”(巴,361)爱斯梅拉达虽然善良美丽,却也是脆弱、不堪一击的,她未曾体验过现实的苦难,因此在面对苦刑时无力招架。其二,爱斯梅拉达与母亲在危急情况中以小鞋作为信物相认,但母女二人相认不久后,爱斯梅拉达却为呼唤弗比斯而暴露了自己,也连累了母亲。爱斯梅拉达脚步的轻盈使她与沉重生活分离,因此她天真地放弃了母亲,选择了弗比斯。脚的轻盈体现了雨果对爱斯梅拉达寄寓的浪漫化观念,也映射出雨果的女性观。《〈光与影集〉序》中他坦言:“他要故意掩饰那些不光彩的例外,表现老年永远是伟大的以引起对老年的尊敬;表现妇女永远是软弱的以引起对她们的同情。”g因此,爱斯梅拉达被赋予了轻盈的脚步,未曾切切实实地站在大地上。舞蹈的脚终究不是劳动的脚,它是母亲、男性人物等多重欲望对象的汇聚点。然而在他者的围观中,爱斯梅拉达没有保卫自身的力量。雨果多次强调脚的精致,舞步的轻盈,是为了以自己的美学理想为出发点进行人物塑造,爱斯梅拉达的形象由此也显得观念化了。
  通过对头与脚两个意象的反复强调,雨果以巧妙的思路丰富了对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两个人物的塑造。通過美与丑的对照,二者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的外貌、性格和悲剧成因,寄寓了雨果对美、人性与世界的理解和阐释,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创造和对美学理想的具体实践。
  a 〔法〕雨果:《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本文所引文本均出自这个版本,为了行文简洁,后文所引文本只随文注出页码,不再另行作注。
  bcfgh 〔法〕雨果:《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第30页,第61页,第120页。
  d 瞿明安、和颖:《身体部位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世界民族》2009年第1期。
  e 彭丽华:《“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从〈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看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理论学刊》2009年第4期,第124页。
  作 者: 彭聪聪,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师范本科在读;王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当代文学评论家,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鄙视链一词,衍生自食物链一词。食物链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鄙视链,则是大鱼看不起小鱼,小鱼看不起虾米。为何看不起,因为我自认为我比你高端啊。虽然鄙视链一词是近几年媒体发明的,但鄙视链现象早就存在,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可以找到一大堆相关理论。  朋友圈里之所以也有鄙视链,一方面是人类本性的攀比、嫉妒;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关系就潜藏着一个等级秩序,朋友圈则是这一社会关系的浓缩。最后
摘 要: 南宋推崇雅乐,古琴在文人中地位显著,并逐渐对词人的创作产生影响。张炎承袭自浙派琴人杨缵,其一生皆与古琴有不解之缘。他“清空”“骚雅”的词风,深受古琴曲调风格、典故内涵的影响。研究古琴在张炎清雅词风构建中的作用,有利于探究宋代乐器与词学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张炎 古琴 南宋雅词 音律  宋代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北宋太宗始,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偏爱古琴,其宫廷中还设有琴待诏。”南宋
摘 要: 张岱癖于山水,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他的山水小品文描写了游赏之趣,也掺杂着人间世态,体现出“俗”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对雅致之景的追求和观景时间的选择又展现出他“雅”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的山水小品具备不同流俗的冰雪之气,这种冰雪之气是他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成就的。  关键词:张岱 山水小品 审美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在政治生活中受到创伤后,都喜欢投身于山水林泉之中,以寄托情思,寻
时常拿着唐诗与宋诗一起读,唐诗的句子嚼着嚼着,脑海里的影像就接踵而至,画面美不胜收,却总是个无声电影;宋诗捧在手里,啃着啃着,心里响起了很多声音,絮絮叨叨,摸着黑进一陋巷,七拐八扭,忽然天光粲然,身心通透澄明。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茘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
摘 要:行吟在太行沁水之间的“乡村幽灵”葛水平始终凝眸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人”与“土地”之间生死契阔的血脉联系,寄托着自己对于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逝的乡土文明的眷恋与回望。《活水》依旧是乡土世界,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厚重的历史感与时代新气象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巨大张力和丰富蕴涵,更是开拓了乡土小说新的美学空间。  关键词:《活水》 历史感 新气象  一、对乡村文明遗迹的“重拾”  葛水平的长
摘 要: 李煜是五代时期成就较高的词作家,有“千古词帝”的美誉。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三十余首,但意象丰富。其中“梦”“花”“月”意象使用得最为频繁,这些意象的使用与其人生经历、内心情感密切相关。在较为相近的时期内,由后蜀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梦”“花”“月”意象更俯仰皆是,本文在探讨李煜词中这三种意象的情感内涵时,与花间词相比较,来探究李煜词作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的转变时所做出的贡
摘 要: 《大司命》与《少司命》是《九歌》中的名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两首诗的审美意蕴得以产生有赖于原型的存在,他们的原型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生殖崇拜仪式,这种仪式原型通过再现生殖祭祀的活动过程,提供自远古而流传的相似情境,引起情感共鳴,将祖先所感受的生命审美愉悦赋予读者,也通过其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升华两首诗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大司命》 《少司命》 原型 审美意蕴  《九歌》是屈原以楚地祭
技术摘要:丛李商隐尺牍围绕追求实现个人抱负的主线,呈现了对国事时局的辨析、对权贵人物的干谒、与政治人物的交往、幕府生活的记录、心灵怨愤的吐露等内容。李商隐的尺牍,不仅折射出晚唐社会可悲的实质,亦显露出他的悲剧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即急切进取的求仕心理、感情用事的书生意气和委曲隐忍的弱者心态。  关键词:李商隐 尺牍 文献价值 思想意义  引言  李商隐(812-858)是唐代一流的骈文大家,其生前自
摘要: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勇于改造自然的优秀特质,剧中的人物成为这些特质的承载体,他们或许敢想敢做,或许粗中有细,或许不屈不挠,这些既是单个人物的闪光点,也反映着群体的光芒。  关键词:人物形象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由都晓导演,李佩甫编剧的十五集连续剧,讲述了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开凿、修通红旗渠的故事,电视剧在199
摘 要: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呈现出古代朝鲜汉诗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朝鲜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在理学视域下论诗的文学思想,而朝鲜王朝后期拈出“天机”与质、真的诗学范畴,有重提文学艺术标准的倾向。  关键词:朝鲜汉诗 选本 朱熹 温柔敦厚 性情  古代朝鲜是域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中国诗学,作为朝鲜汉诗的源头,从诗学观念、师法典范、艺术形式等方面深刻影响、全面塑造了朝鲜汉诗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