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中我们及时总结和反思,養成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分析查找失败的原因,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与此同时,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找准教材中重点、难点,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反思 精心 耐心 总结
一、教学前反思,精心准备,有助于实验顺利开展
“白醋与小苏打的变化”一棵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它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实验课。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实验课特别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药品、工具等等。同时,教师要课前进行实验,准确把握实验中所用材料的多少。如:每个实验小组需要的醋和小苏打各是多少?教师要经过反复实验几次才能确定下来。同时要提出注意事项、实验要求、做好观察记录等。特别注意实验操作步骤,观察演示讲解,掌握正确方法;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好实验记录,进行汇报交流;还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等等。
然而,在学生做醋和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有一个小组在实验时发生这样一个现象,把醋和小苏打混合时,产生的气泡全部从容器口中冒出来,随着冒出的气泡小苏打随之也一起流到了容器的外面,撒到了实验台上。当时我并没有责怪该实验小组的同学,而是问其他小组有这种现象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他们没有按要求取醋和小苏打,醋和小苏打取的太多,产生的气泡过多冒了出来。”听了这样的回答,失败的小组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按要求重新进行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小学生好奇、好胜,实验中什么样事情都是可能发生,因此,教师在实验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随时提醒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掌握正确实验操作方法,实验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二、教学中反思,耐心指导,有利于完成实验任务
教师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耐心地予以指导,减少失败,提高实验成功率。
在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性质时,我要求学生把导管贴近装有一高一低的、点燃的两只蜡烛的烧杯的内壁,观察两只点燃的蜡烛发生的变化。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小组同学却把导管一端直接对准了燃烧的蜡烛,发现蜡烛熄灭了;还有的小组蜡烛被溶液喷灭了。我没有声张,而是耐心的指导重新进行实验,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当学生交流汇报时,大多数小组汇报:“蜡烛熄灭了,并且是低的蜡烛先熄灭的,说明二氧化碳是从底部逐渐装满的容器的,它比空气重。”而有的小组回答“高的蜡烛先灭,低的蜡烛后灭”。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导管直接对着燃烧的蜡烛,火焰就灭了”。我指导失败的小组再进行一次实验,取得了成功。由于学生年纪小,实验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认真导和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任何事情都可以避免。
三、教学后反思,认真总结,便于今后实验教学
课后反思,及时总结,以利于今后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就本节实验课来看,结合教学情况,有以下收获:
首先,科学课不能只就教材教教材。因为新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多数只给我们提供几幅画、几段文字,枯燥乏味,学生不愿意学,教师讲起来也没有激情。因此,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大胆改革和尝试,决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玩。
其次,活泼好动、好奇、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对直观印象兴趣极高,然而,教材中的实验单一又少,教师对此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拓展,增加实验又不能脱离教材,因此,教师要进行深思和考虑,增加了实验。如教材中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实验,我给学生增加了两个实验:一是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二氧化碳;另一个是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再次,科学课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科学更贴近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更加喜欢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如何让学生知道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呢?让学生用吸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发生的变化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再让学生摇晃啤酒和饮料观察瓶内液体的变化。通过结合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我们身上,这样的教学何愁学生不愿意学科学呢?
最后,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要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高充足的探索时间、探究空间、创设、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体验科学的味道。学生就会从自己的身边发现问题,寻找探索科学的途径,解决发生在身边生活中的问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便会油然而生,打造高效课堂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
总之,教学中我们及时总结和反思,养成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分析查找失败的原因,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与此同时,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找准教材中重点、难点,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科学课》、《科学课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自然》教材。
【关键词】反思 精心 耐心 总结
一、教学前反思,精心准备,有助于实验顺利开展
“白醋与小苏打的变化”一棵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它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实验课。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实验课特别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药品、工具等等。同时,教师要课前进行实验,准确把握实验中所用材料的多少。如:每个实验小组需要的醋和小苏打各是多少?教师要经过反复实验几次才能确定下来。同时要提出注意事项、实验要求、做好观察记录等。特别注意实验操作步骤,观察演示讲解,掌握正确方法;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好实验记录,进行汇报交流;还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等等。
然而,在学生做醋和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有一个小组在实验时发生这样一个现象,把醋和小苏打混合时,产生的气泡全部从容器口中冒出来,随着冒出的气泡小苏打随之也一起流到了容器的外面,撒到了实验台上。当时我并没有责怪该实验小组的同学,而是问其他小组有这种现象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他们没有按要求取醋和小苏打,醋和小苏打取的太多,产生的气泡过多冒了出来。”听了这样的回答,失败的小组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按要求重新进行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小学生好奇、好胜,实验中什么样事情都是可能发生,因此,教师在实验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随时提醒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掌握正确实验操作方法,实验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二、教学中反思,耐心指导,有利于完成实验任务
教师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耐心地予以指导,减少失败,提高实验成功率。
在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性质时,我要求学生把导管贴近装有一高一低的、点燃的两只蜡烛的烧杯的内壁,观察两只点燃的蜡烛发生的变化。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小组同学却把导管一端直接对准了燃烧的蜡烛,发现蜡烛熄灭了;还有的小组蜡烛被溶液喷灭了。我没有声张,而是耐心的指导重新进行实验,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当学生交流汇报时,大多数小组汇报:“蜡烛熄灭了,并且是低的蜡烛先熄灭的,说明二氧化碳是从底部逐渐装满的容器的,它比空气重。”而有的小组回答“高的蜡烛先灭,低的蜡烛后灭”。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导管直接对着燃烧的蜡烛,火焰就灭了”。我指导失败的小组再进行一次实验,取得了成功。由于学生年纪小,实验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认真导和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任何事情都可以避免。
三、教学后反思,认真总结,便于今后实验教学
课后反思,及时总结,以利于今后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就本节实验课来看,结合教学情况,有以下收获:
首先,科学课不能只就教材教教材。因为新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多数只给我们提供几幅画、几段文字,枯燥乏味,学生不愿意学,教师讲起来也没有激情。因此,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大胆改革和尝试,决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玩。
其次,活泼好动、好奇、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对直观印象兴趣极高,然而,教材中的实验单一又少,教师对此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拓展,增加实验又不能脱离教材,因此,教师要进行深思和考虑,增加了实验。如教材中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实验,我给学生增加了两个实验:一是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二氧化碳;另一个是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再次,科学课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科学更贴近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更加喜欢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如何让学生知道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呢?让学生用吸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发生的变化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再让学生摇晃啤酒和饮料观察瓶内液体的变化。通过结合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我们身上,这样的教学何愁学生不愿意学科学呢?
最后,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要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高充足的探索时间、探究空间、创设、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体验科学的味道。学生就会从自己的身边发现问题,寻找探索科学的途径,解决发生在身边生活中的问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便会油然而生,打造高效课堂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
总之,教学中我们及时总结和反思,养成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分析查找失败的原因,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与此同时,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找准教材中重点、难点,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科学课》、《科学课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自然》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