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淡泊高远的精神写意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jjjjj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借助“饮酒”这个话题来感慨人生世事。初中生在理解时还是颇有难度,难度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哲学审美意义。为什么这首诗广受评价,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王国维将其评价为体现诗歌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的代表作品呢?今天,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要理解此诗,还需从理解陶渊明这个人开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少有大才,亦怀大志,有着中国儒家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追求,胸怀“大济苍生”之志。可惜生不逢时,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处于末世的有才有志之人,境遇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即遭遇官场的腐败黑暗,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改变社会无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本身才华不得施展,人生陷入苦闷困顿之中,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抑郁愤懑忧伤。陶渊明也是如此,无奈中他选择了归避田园这条路,于是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隐士之名。关于陶渊明在官场上的故事,最著名的当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不愿迎合上司,不愿为了薪水而去巴结谄媚。在这一点上,他的精神和几百年之后的李白是相通的,都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都不愿迎合权贵而失掉自己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于是,陶渊明选择了辞官归隐这条路。陶渊明把世俗官场看得很透,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评价自己,说“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看官场富贵权势如牢笼,自己则是那关在笼子中的羁鸟。当把这一切都看破的时候,陶渊明就毅然决然冲破这黄金牢笼,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山水田园之中。他在山水中寻求自己精神上的契合点,把田园看作自己的精神归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后世的一些装模作样、沽名钓誉、走曲线做官之路的假隐士,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上的归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陶渊明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了精神归隐的第一隐士。
  那么归隐之后,陶渊明的生活情景和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在《饮酒》(其五)中得以具体的展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声扰攘的尘世。住在人声扰攘的尘世间,门前却异常清净,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作为影响甚大、名动一方的诗人,刚刚从官场隐退,怎能门前没有前来结交、为权势利益而来的官僚、同事、车马客?怎能保持门前清静幽僻?这让人想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门前同样可罗雀,想来室内同样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身处名利滚滚的红尘俗世之中,陶渊明怎么就能做到独守门前一方清幽呢?“心远地自偏。”只见你狡黠一笑,道出了一段意味深长,让读者于无声处闻惊雷,心灵为之豁然,为之顿开。是啊,只有思想远离世俗官场,精神挣脱名利羁绊,看透官场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詐,鄙弃了尘世之荣辱得失、蝇营狗苟,将一切世情都看透,你的灵魂如脱钩之鱼,从此抛了尘俗,离了官场,淡泊了名利,自由了精神。所以,虽居住于俗世喧嚣之中,却依然能安守精神的清净与高远,而使门前少了多少车马名利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虽居天下,却心远天下,精神超凡脱俗,红尘喧嚣岂能到得你的门前?你的心不在尘世,去哪里了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轻轻掀起隐居生活的一角,让读者惊瞥一个惊艳绝世的隐者世界。又是秋天了,那争奇斗艳的百花早在秋寒霜重中凋零无踪了,沉默一隅的菊花却傲霜凌寒,绽放于凛冽秋风中,用铮铮傲骨撑起了天地的精神,在灰暗凋零之中燃烧生命的色彩,释放灵魂的异香。李清照曾因菊花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宽袍大袖中笼满菊的芳香气息,一脸惊喜感受来自菊的精神之美。元代号东篱的马致远,他也是你的铁杆粉丝吧?东篱下的人,哪管千年后粉丝成群,只是徜徉于东篱之下,赏菊于心,采菊于怀,或饮菊花茶,或酿菊花酒,抑或做出菊花糕来,悦目赏心之余又美腹,这是你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吧?总之无关名利,无关生计,无关得失荣辱,有的只是纯粹的、自然的、淡雅如菊的陶渊明。
  “菊,花之隐逸者也。”当菊人不分、菊人合一时,天地间便“惟留清气满乾坤”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受菊与人精神气质的感召、吸引,那悠远迷人的南山美景就不请自来。当诗人东篱之下采菊之时,不经意抬起头来,便与南山美景撞了个满怀,山与人相视一笑,互为知己。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敬亭山引为心灵上的知己,苏轼“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青山互相欣赏;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的刚正伟岸无私无欲、浩然正气,屹立天地间的胸怀、气度,吸引着仁者来乐山。陶渊明这位仁者此时也吸引了这南山来乐人,山人为友,人菊合一。山,人,菊,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有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说物我两忘也罢,说物我合一也好,这里没有世俗之人,只有完全沉醉于自然、与美景知音相携的悠然闲适与自在。
  以物我合一之心灵来观照世间,此时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已是傍晚时分,这里没有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凄惶与悲凉,没有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绝望与哀伤,也没有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百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时牛羊归圈,倦鸟归林,是中国人观念里顺其自然的天人合一。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是“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鸟儿,为世俗名利官场的鸟笼尘网所羁绊,如今终于得以脱离羁绊,回归田园,得以心灵上远离一切名利世俗的污浊,返璞归真。繁华落尽见真谛,终于遇见那个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自己,这是一种真正的思想超脱,真正意义的精神上的回归,回归到自然山水中来,与山水花鸟融为一体,感受自然之理趣与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就是诗人所寻求热爱向往的生活,需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吗?庄子说“得意而忘言”,此种生活,不可言,不能言,何需言?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是舞蹈,是无声的沉默。此情此景如此复杂微妙,得自然之意趣而忘其言,诗人已经完全沉醉在自然之中,和自然美景相融合了。此情此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也不需要言传。   综观全诗,开头两句即叙述诗人身居闹市却门前冷清的现实。三四句自问自答,活泼跳脱,用议论道出人的思想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点出作者内在的思想精神状态。“心远”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在此统摄之下,才有了下文中种种“悠然”闲适心态的表现。如果说“心远”是内在思想之根苗,“悠然”則为外在行为心境之花朵,二者一内一外,互为表里,呼应唱和,使全诗笼罩在清雅无尘、淡泊高远的意境里,令读者随诗人一同沉醉在恬淡清远的自然之中。一幅极淡雅极高远、又活泼精致的山水写意画,就这样惊艳了岁月,流芳了时光,成为陶渊明最具艺术代表性的诗篇。
  与此相对应,也有不少归隐诗可与陶渊明的这首诗形成比较阅读,人们在阅读中会发现不同的隐者心态,从而对归隐诗有进一步的了解。
  例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相比较,《野望》中归隐只是人生无奈的选择。虽然选择了归隐,但归隐后生活中感受到的不是轻松与惬意,不是心灵的自由与畅快,而是带着浓重的悲伤迷惘情绪,孤独、寂寞、忧伤、失意与彷徨。虽然选择了归隐的生活道路,但并没有找到心灵与精神上的归宿,因此全诗就带着苦涩与怅然,不像《饮酒》(其五)所散发的温暖、恬淡与惬意沉醉。
  再如陈抟的《归隐》:“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容争及谁,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这首归隐诗又与上面两首不同,如果说陶渊明是因出仕初衷受阻,追求“兼济天下”的梦想失败,对现实彻底失望,最后才主动去“爱丘山”归田园,并且安享田园的话,那么陈抟的出仕则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愁闻剑戟扶危主”而离开田园自然,才有了“十年踪迹走红尘”的经历,但让作者魂牵梦绕的从未间断地爱着的,始终是“野花啼鸟一般春”的田园。在《对御歌》中,陈抟认为:“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争如臣向青山顶头,白云堆裹,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但一觉睡。管什玉兔东升,红轮西坠。”这更是将自己不慕红尘乱世、笙歌欢娱,而向往青山净地,清贫高睡、野花啼鸟的态度,表现得鲜明而决绝。因此,出仕只是陈抟不得已的选择,归隐才是他生命中的必然选择,这与王绩的归隐是不得已的选择完全不同。这也与陶渊明归隐不是生命的起点,是终点,是精神最终的安居之
  所不同。
  一言以蔽之,诗言志,诗歌意境的不同,与诗人的经历和人生追求、精神境界有关系。同样是归隐诗,人们却从中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情趣,这就是读诗的乐趣所在吧!
  (郑州市第47中学)
其他文献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成名作。作者通过使用象征手法,让字母“A”在小说中有了诸多寓意。本文从字母“A”所蕴含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希望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小说并且能从普林的身上学到女性独立、坚强的品格。  一、作者纳撒尼尔·霍桑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祖辈都是清教徒,一直居住在新英格兰。美国的清教徒源于16世纪的英国,由于当时的清
期刊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但是作为鲁迅将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交融一起的小说,它应该是第一篇。孔乙己给人的印象是可笑的,但又是可悲的。这正体现了悲喜剧交融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深刻而强烈的审美感受。  孔乙己是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族的子弟,一个妄想借科举猎取功名而又深受其害的穷书生。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迂腐、清高的弱点。这种弱点对于那些科举成名者来说本不足奇
期刊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发布,宁夏女作家马金莲凭借《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脱颖而出,斩获了短篇小说奖。9月1日,宁夏作家马金莲来到银川市数字图书馆举办《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新书读者见面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写作心得。马金莲成为继张贤亮、石舒清、郭文斌之后第四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宁夏作家,也是宁夏荣获鲁迅文学奖的唯一女性作家。  一直以来,宁夏作家都在为展现宁夏形象、呈现宁夏精
期刊
随着各种后现代写作技巧与策略的辩证与批判性发展,美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创造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她在表达美国主流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强调中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了多元文化写作的魅力。《中国佬》是汤婷婷第二部作品,凭借其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构了一幅美籍华裔奋斗史的伟大蓝图,打破了传统小说写作模式的束缚。作品中充斥着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本文从不确定性、互文性、拼贴、大众文
期刊
《草枕》是于明治三十九年九月(1906年)发表在杂志《新小说》上的一部中篇散文体小说。小说描写了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烦扰,为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而踏上旅程,在一个偏远山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整部作品洋溢出唯美而宁和之感。在这份唯美向人们传递的过程中,作品中大量使用的汉诗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夏目漱石对这些汉诗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是在面对大量西方文明涌入日本及日本文坛仿西方潮流盛行的现象
期刊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赫斯顿的作品中,大多数描写的是赫斯顿的故乡佛罗里达南部普通黑人的生活,她的作品可以看成是对黑人生活和自我的宣言以及对黑人身份的肯定。她的作品主要展示了黑人文化與黑人传统,并且在多元的主题下为黑人寻找身份认同。  一、种族歧视下的黑人身份的问题  (一)美国黑人的历史传统  历史上,黑人是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并在白人私有的种植园里
期刊
许多关于《红色勇气勋章》的研究都集中在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这三大主题上。这部小说被认为将这三个主题完美地结合在一个故事中。然而,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这一故事。小说主人公亨利在军队的经历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他经历了成长小说流派里面主人公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战争把亨利从一个完全无辜和天真的年轻男孩变成了有经验、生命有了意义的社会人。  尽管《红色的勇气勋章》被称为一部伟大的战争小说,
期刊
《桑尼的蓝调》是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篇小说中,桑尼的哥哥深受白人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一度丢失了自己作为黑人的身份认同,但是桑尼的布鲁斯音乐的力量最终又帮助他找回了作为黑人的身份认同。桑尼对于音乐怀揣了极高的热情,而他的人生经历也与其小说结尾的演奏形成了呼应。在故事结尾,当他演奏布鲁斯的时候,他展现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最终,布鲁斯帮助两兄
期刊
张炜和艾芜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都涉及“流浪汉”这一题材。同样书写流浪汉,但他们作品中的流浪汉形象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流浪与精神流浪;二是“美”的挖掘与“丑”的揭露;三是坚决的反抗与无奈的逃离。  流浪汉文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以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的发表而闻名于世,随后流传到世界各地。然而在中国,流浪汉文
期刊
岁月的尘埃掩盖了往日的芳华,却始终掩不住我那颗从税之心。  有一种温暖,直入心扉。每次填写简历的时候,我总会在职业一栏认真填上:税务。  眼中有春秋,心中有山河。今生我非常庆幸成为家乡的一名收税人。那年新春伊始,脱下军装,我穿上了令同龄人羡慕的蓝色税服。从小,我就对税务工作充满了无限向往。父亲生前曾是一名老税务工作者,虽不善表达,却是个感情质朴的人。那个时候,自始至终,父亲神情颇为严肃,不苟言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