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玉米秸秆青贮实施过腹还田,是促进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工作的最佳技术路线,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农牧交错带粮食与饲养争地的问题。青贮玉米的利用能够实现牛羊圈养,以此减少过度放牧,这对缓解草场退化有着积极的作用。青贮玉米可以进行机械化生产,因此不会对人力有过度的依赖。本文首先对我国青贮玉米品种利用现状进行了阐释,其次对我国青贮玉米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发展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青贮玉米的栽培育种与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青贮玉米;利用;现状;发展
青贮玉米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其中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利于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充分调整,以使农民收入得以提高,使得粮食生产、牲畜饲养以及经济发展有机融合。青贮玉米的栽培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向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在青贮玉米选育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比如育种单位没有比较高的热情,使得参试品种数量越来越少,除此之外,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育种水平没有达到标准等,基于这些问题,应该提高青贮玉米的栽培选育能力。
一、青贮玉米品种利用现状
青贮玉米品种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专用青贮型,此种青贮玉米主要是用来喂养牛羊,其典型的特征就是子粒产量不高,并不适合在北方生长;第二种是粮饲兼用型,此种类型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青贮玉米,子粒被当作是粮食或者是辅助饲料,而茎叶被用来青贮;第三种是粮饲通用型,即可以作为普通玉米,作为食物或者饲养,也可以作为青贮玉米品种,作为青饲料。
青贮玉米品种利用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充分的利用,现阶段,上述三种青贮玉米品种我国有所利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应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审定了第一个青贮玉米品种,即为京多1号,此种玉米品种属于多秆多穗。“七五”期间我国将青贮玉米育种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多秆多穗、青枝绿叶、茎叶多汁、富含糖分、适口性好和生物产量高为主要育种目标。“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于1988年育成了辽原1号。1989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育成的科多4号通过审定。随后各地先后育成了太多1号、太穗枝1号、科多8号等。总体看,我国青贮玉米发展滞后,品种的培育重视不足。但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根据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需求和科研育种发展的状况,于2002年始,开展了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由无到有,由少至多。已由当年的19个点(分布在14个省、市)17个参试品种,发展到2007年的31个试点(分布在20个省市)43个参试品种,并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及以前对照均为农大108,2006年国家玉米区试年会根据农大108作为青贮玉米对照已不适应的现状,决定2007年更换对照,2007年东北华北和西北区为雅玉青贮26,黄淮海和南方区为雅玉。
二、青贮玉米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
1、青贮玉米育种水平未达到制定标准
首先,生物产量每年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从新实际开始之初至今,参与实验的品种平均产量几乎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北方区基本上都保持在22500kg/hm2,而黄淮海地区基本上都保持在18000 kg/hm2,南方区基本上保持在14000 kg/hm2左右,年际之间都没有过于明显的差异。最初实验人员选择应用农大108进行对照,发现所有参与实验的品种都能够超过产量,从2007年开始,研究人员选择使用青贮品种进行对照,发现对照品种产量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而参与实验的品种产量要比对照低很多。
其次,参与试验的品种数量比较少。现阶段,尽管我国青贮玉米审定成功率还未超过10%,但是与玉米品种通过率相比较而言,已经很高,但是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研究人员将农大108看作是非青贮玉米品种之后,青贮玉米品种产量一直都比较低引起的,使用其他对照之后,审定品种数量越来越少,最近一些年几乎没有青贮品种被审定。
2、育种单位积极性不高
国家青贮玉米区试组开设初期,因品种直接参加区域试验,感觉选择压力小,相对容易通过。参试品种数量在2004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尤其是2007年以后,下降幅度极大,目前仅仅保持在10左右。
三、青贮玉米品种的发展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0.1hm2,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的头等大事。粮饲争地将是一对矛盾。而发展粮饲兼用型或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以兼顾粮食和青贮饲料的双重生产将是一条解决途径。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类型众多,生产条件多样,需要的青贮类型也是多样的。如分蘖型玉米和饲草玉米等。
1、青贮玉米区域试验试点的发展
国家青贮玉米区域试验的试点目前分布尚欠合理,部分地区试点缺乏,不利于对品种在该地区的适应性做准确评价。由于青贮玉米不能远距离运输和青贮设施、市场需求等问题,使得青贮玉米主要依靠养殖业发达的地区企业带动和定单生产,重点在其周边地区发展。随着青贮玉米的发展,今后应针对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变化,集中在青贮玉米优势发展区增设试点,进行局部区域管理,保证适宜区域准确界定。避免划区过于分散、局部适宜区域划区过于狭窄的情况发生。
2、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发展
目前,许多育种单位和育种家对参加国家青贮区试的积极性很高,每年申报参试的品种较多,但申报有一定的盲目性,许多是普通玉米品种或粮饲兼用型品种。要明确国家青贮玉米区试主要是筛选青贮专用型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首先是单位面积生物产量要高,二是青贮品质要达标,三是对抗病虫、抗倒伏要求更严。普通子粒用高产品种和粮饲兼用型品种应参加普通玉米类型组别的区试。目前青贮玉米的审定名称中已明确显示出其专用青贮的含义,限定青贮专用并严格限定适宜范围,如中北青贮410、辽单青贮625、晋单青贮42等。
青贮玉米品种主要应增加耐密抗倒伏,提高生物产量潜力;应用部分热带种质,但不要太多,以免光温反应太强烈,最好是P群种质(P群是指20世纪90年代各育种单位从国外引进的一批保绿性较好、根系发达、抗病虫能力较强、较为抗旱、抗涝的种质中相继选出的许多优良自交系的统称,增加保绿性;提高抗病性,特别是抗丝黑穗病、叶斑病、青枯病等;改善品质,提高消化力。
四、结语
虽然我国青贮玉米品种在应用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但是随着国内养殖业特别是奶牛、肉牛业的发展,青贮玉米的市场将愈来愈大,青贮玉米将会在我国农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有的青贮玉米中,除了广泛利用的传统品种即黄玉米外,某些饲料玉米品种被认为是适宜青贮的品种,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甜玉米的干物质产量可与普通玉米相当,但其籽粒硬化较慢,成熟期较晚,增加了青贮时霉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籽粒成熟时秸秆的木质化降低了秸秆的营养价值。所以国内青贮玉米几乎没有适于大规模利用的籽粒与秸秆皆优质的青贮类型,因此,应加大选育优质专用型青贮玉米的力度。研究发现用糯玉米和高油糯玉米作青贮饲料将很好地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能够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青贮饲料的需求,糯玉米和高油糯玉米在食用、饲用、玉米油和支链淀粉加工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既可视为优质饲料玉米也可作专用型玉米,因此应大力选育和推广此种优质专用型青贮玉米。
参考文献:
[1] 卢妍. 青贮玉米在畜牧业中的发展策略[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3)
[2] 楼辰军,楼辰辉,李凤华,钱芳,吴俊强,杨兆顺. 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10)
[3] 赵久然,杨国航,孙世贤,张春原,潘金豹. 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家玉米品种区试系列介绍Ⅳ[J]. 作物杂志. 2008(01)
[4] 戴忠民,高凤菊,王友平,张洪勇. 青贮玉米的育种及发展趋势[J]. 玉米科学. 2004(04)
[5] 史振声. 糯玉米的种质创新与开发利用[J]. 中国种业. 2003(11)
关键词:青贮玉米;利用;现状;发展
青贮玉米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其中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利于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充分调整,以使农民收入得以提高,使得粮食生产、牲畜饲养以及经济发展有机融合。青贮玉米的栽培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向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在青贮玉米选育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比如育种单位没有比较高的热情,使得参试品种数量越来越少,除此之外,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育种水平没有达到标准等,基于这些问题,应该提高青贮玉米的栽培选育能力。
一、青贮玉米品种利用现状
青贮玉米品种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专用青贮型,此种青贮玉米主要是用来喂养牛羊,其典型的特征就是子粒产量不高,并不适合在北方生长;第二种是粮饲兼用型,此种类型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青贮玉米,子粒被当作是粮食或者是辅助饲料,而茎叶被用来青贮;第三种是粮饲通用型,即可以作为普通玉米,作为食物或者饲养,也可以作为青贮玉米品种,作为青饲料。
青贮玉米品种利用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充分的利用,现阶段,上述三种青贮玉米品种我国有所利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应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审定了第一个青贮玉米品种,即为京多1号,此种玉米品种属于多秆多穗。“七五”期间我国将青贮玉米育种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多秆多穗、青枝绿叶、茎叶多汁、富含糖分、适口性好和生物产量高为主要育种目标。“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于1988年育成了辽原1号。1989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育成的科多4号通过审定。随后各地先后育成了太多1号、太穗枝1号、科多8号等。总体看,我国青贮玉米发展滞后,品种的培育重视不足。但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根据我国青贮玉米生产需求和科研育种发展的状况,于2002年始,开展了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由无到有,由少至多。已由当年的19个点(分布在14个省、市)17个参试品种,发展到2007年的31个试点(分布在20个省市)43个参试品种,并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及以前对照均为农大108,2006年国家玉米区试年会根据农大108作为青贮玉米对照已不适应的现状,决定2007年更换对照,2007年东北华北和西北区为雅玉青贮26,黄淮海和南方区为雅玉。
二、青贮玉米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
1、青贮玉米育种水平未达到制定标准
首先,生物产量每年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从新实际开始之初至今,参与实验的品种平均产量几乎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北方区基本上都保持在22500kg/hm2,而黄淮海地区基本上都保持在18000 kg/hm2,南方区基本上保持在14000 kg/hm2左右,年际之间都没有过于明显的差异。最初实验人员选择应用农大108进行对照,发现所有参与实验的品种都能够超过产量,从2007年开始,研究人员选择使用青贮品种进行对照,发现对照品种产量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而参与实验的品种产量要比对照低很多。
其次,参与试验的品种数量比较少。现阶段,尽管我国青贮玉米审定成功率还未超过10%,但是与玉米品种通过率相比较而言,已经很高,但是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研究人员将农大108看作是非青贮玉米品种之后,青贮玉米品种产量一直都比较低引起的,使用其他对照之后,审定品种数量越来越少,最近一些年几乎没有青贮品种被审定。
2、育种单位积极性不高
国家青贮玉米区试组开设初期,因品种直接参加区域试验,感觉选择压力小,相对容易通过。参试品种数量在2004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尤其是2007年以后,下降幅度极大,目前仅仅保持在10左右。
三、青贮玉米品种的发展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0.1hm2,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的头等大事。粮饲争地将是一对矛盾。而发展粮饲兼用型或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以兼顾粮食和青贮饲料的双重生产将是一条解决途径。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类型众多,生产条件多样,需要的青贮类型也是多样的。如分蘖型玉米和饲草玉米等。
1、青贮玉米区域试验试点的发展
国家青贮玉米区域试验的试点目前分布尚欠合理,部分地区试点缺乏,不利于对品种在该地区的适应性做准确评价。由于青贮玉米不能远距离运输和青贮设施、市场需求等问题,使得青贮玉米主要依靠养殖业发达的地区企业带动和定单生产,重点在其周边地区发展。随着青贮玉米的发展,今后应针对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变化,集中在青贮玉米优势发展区增设试点,进行局部区域管理,保证适宜区域准确界定。避免划区过于分散、局部适宜区域划区过于狭窄的情况发生。
2、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发展
目前,许多育种单位和育种家对参加国家青贮区试的积极性很高,每年申报参试的品种较多,但申报有一定的盲目性,许多是普通玉米品种或粮饲兼用型品种。要明确国家青贮玉米区试主要是筛选青贮专用型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首先是单位面积生物产量要高,二是青贮品质要达标,三是对抗病虫、抗倒伏要求更严。普通子粒用高产品种和粮饲兼用型品种应参加普通玉米类型组别的区试。目前青贮玉米的审定名称中已明确显示出其专用青贮的含义,限定青贮专用并严格限定适宜范围,如中北青贮410、辽单青贮625、晋单青贮42等。
青贮玉米品种主要应增加耐密抗倒伏,提高生物产量潜力;应用部分热带种质,但不要太多,以免光温反应太强烈,最好是P群种质(P群是指20世纪90年代各育种单位从国外引进的一批保绿性较好、根系发达、抗病虫能力较强、较为抗旱、抗涝的种质中相继选出的许多优良自交系的统称,增加保绿性;提高抗病性,特别是抗丝黑穗病、叶斑病、青枯病等;改善品质,提高消化力。
四、结语
虽然我国青贮玉米品种在应用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但是随着国内养殖业特别是奶牛、肉牛业的发展,青贮玉米的市场将愈来愈大,青贮玉米将会在我国农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有的青贮玉米中,除了广泛利用的传统品种即黄玉米外,某些饲料玉米品种被认为是适宜青贮的品种,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甜玉米的干物质产量可与普通玉米相当,但其籽粒硬化较慢,成熟期较晚,增加了青贮时霉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籽粒成熟时秸秆的木质化降低了秸秆的营养价值。所以国内青贮玉米几乎没有适于大规模利用的籽粒与秸秆皆优质的青贮类型,因此,应加大选育优质专用型青贮玉米的力度。研究发现用糯玉米和高油糯玉米作青贮饲料将很好地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能够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青贮饲料的需求,糯玉米和高油糯玉米在食用、饲用、玉米油和支链淀粉加工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既可视为优质饲料玉米也可作专用型玉米,因此应大力选育和推广此种优质专用型青贮玉米。
参考文献:
[1] 卢妍. 青贮玉米在畜牧业中的发展策略[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3)
[2] 楼辰军,楼辰辉,李凤华,钱芳,吴俊强,杨兆顺. 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10)
[3] 赵久然,杨国航,孙世贤,张春原,潘金豹. 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家玉米品种区试系列介绍Ⅳ[J]. 作物杂志. 2008(01)
[4] 戴忠民,高凤菊,王友平,张洪勇. 青贮玉米的育种及发展趋势[J]. 玉米科学. 2004(04)
[5] 史振声. 糯玉米的种质创新与开发利用[J]. 中国种业.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