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S理论框架的科技型企业文化协同研究——以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来源 :科学管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协同已成为企业化解文化冲突、增强竞争优势的新思路,然而中国目前对文化协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尚处于萌芽阶段。首先简要阐述了科技型企业的文化特征,然后在CIS和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IS的企业文化协同路径和分析框架,并将其分为MI协同、VI协同和BI协同三个组成部分,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在理论框架下对国电南自企业文化协同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创新链集成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析在此模式下知识流动与增值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考核与评价机制,最后从加强创新链集成的角度,对发挥各创
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两个角度来探究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动态平衡状态。耦合战略是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应对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甚至是国际环境中同行业的企业
创新人才作为关乎区域与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流动性日益成为人力资源的研究重点。但以创新人才流动作为自变量的"后向"研究对于国内学者却较为陌生。基于组织视角,对国内外
中国农村村民建造住房时,大多不具有规划管理、建筑管理和公共空间的理念。因此,《村庄规划》中明确保留的自然村落要引进现代建设中规划、用地、建设管理理念,使得在村宅更
针对科技担保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体系还很不健全的问题,在总结北京市科技担保行业发展历程及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诸如缺乏健全的风险分散机制和代偿补偿机制与管理考核机制
要素聚集是催生区域集群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要素聚集是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生产系统论和增长极理论等经济和技术创新理论发展起来的。促进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是实现区域
创新惯例是集群系统创新行为的基础,创新惯例随时间而改变,"惯例"在提高集群创新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创新惰性,降低集群创新效率。因此,从创新"惯例"的特性出发,分
近年来,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主体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中存在的
本文从管理的角度 ,分析了企业的创新从产生、实现到成果的转化这一完整过程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条件 ,指出创造和满足各阶段所需条件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
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间的联系随着跨国交易的频繁,两者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中涉及知识产权贸易,要求知识产权保护。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在"丝绸之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