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将孩子教成一个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即可的人,还是使其拥有求知的兴趣与学习的能力?在这个问题面前,许多老师曾困惑过,一些人因怀疑自身力量是否能扭转人们对教育的看法而放弃了思考,一些人在思考的同时践行着思考的成果。廖衍薇说:“保持学习的兴趣,比得分重要多了,你做那么多题,抄那么多课文,有什么意义?”
带“住校班”,这是第一次
9月初,我接手了自己17年从教生涯中的第一个“住校班”,我将从一年级起陪同这39个孩子,一直到他们小学毕业。
才开学一周,孩子们还处于比较茫然的阶段,也有孩子每天因为想念父母而哭,他们实在年纪太小了。我个人是不主张打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旗号让四五岁的孩子选择住校的,即使6个生活老师会将他们照顾得很好,但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感情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无法取代的。
在9月新学期开学当天,我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起进入教室,家长站在教室后面,孩子们站在前面。副班主任请家长们除了交学校要求的资料外再填写一份表格,表格的内容包括孩子3岁之前由谁在带?是否生长在单亲家庭?家长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家长有阅读的习惯吗?当家长们在教室后面填写表格时,我把孩子们聚拢在一起,将他们围成一个圈。我先自我介绍:“我是廖老师。”然后,我拿出一个球,请每个孩子在将球传递给下一个人时说一声“你好”,球传到第二圈时,每个孩子要对下一个说“很高兴认识你”。最后,反方向地传球,孩子对下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做朋友吧。”球传了3圈,孩子们开始有眼神接触了,脸上出现笑容了。
到这个时候,我让家长们跟自己的孩子说再见,只有一个孩子哭了。
当天,所有的家长原本应该在11点半时离开学校,我却在那时候将家长再次聚集起来开了1个小时的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立即成立了,QQ群也有了。
您的孩子好,是您基因好;您的孩子不好,是廖老师教得不好
“住校班”才开学一个星期,我每天要接无数电话。有个家长总是在问我:“孩子哭了吗?他今天表现如何?”每天都问,我忍不住跟她说:“这才一个星期,有什么可表现的啊?与其关心孩子的表现,不如关心孩子对住校适应与否,他是否愿意继续住下去。”每天,我接到的家长电话,内容都差不多。
我习惯了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和看法——你是老师,孩子有半点不好都是你的责任。我曾在某次家长会上开玩笑说:“您的孩子好,是您基因好:您的孩子不好,是廖老师教得不好。”此话一出,家长们脸上的表情有点尴尬。
每届的学生都不一样,6年前我带的那个班级,在一年级第一课上,他们对我教给他们的简单汉字兴趣浓厚得不得了。而如今带的这些孩子,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山”字,下面七嘴八舌地回答:“这是‘山’字,我都会了!”也不好推行激励机制,因为就算拿动画片和糖果吸引他们,孩子们也会说:“这有什么呀,我家多的是。”
我教了17年书,在4个小学执教过,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我自己在努力创造新的价值。一个成熟的老师,必然能在教学中找到实现自己想法的方式。一个老师的成熟期是8年,但这是难挨的8年,许多年轻的老师在从事教学后一两年就离开了教学岗位,很可惜。我自己是真心喜欢当老师,也真心喜欢孩子。在我迎来某一届一年级新生时,我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姓“廖”,再向孩子们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这是一个像屋顶一样的广字头,就像廖老师会保护你们,中间一个羽毛的‘羽’,就像鸟儿一样飞到同学们的身边……”有个小孩插嘴道:“廖老师是小鸟,廖老师一定是凤凰吧?”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老师能决定孩子作业的多少,我教过的班级,作业从来都很少,家长们纷纷打来电话问我:“怎么能不布置作业呢?”我的看法是,要想孩子学到东西,方法俯拾皆是,如果一个老师需要用作业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成绩,那未免太自卑了。我的女儿今年读初一,她的周末作业中抄写的那部分都是我替她完成的,我说:“玩儿去吧,抄这些,有什么意义?”
如果孩子过早懂事,我会很心疼
除了刚刚送走的那一批学生和刚迎来的“住校生”,之前我都是教毕业班。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小升初”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分数如何,我个人认为那并不重要,即使考不上重点中学,人生依然要继续,何况我认为教育并不是指学校教育,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现在许多小学都是以“考上XX中学的有多少人”作为指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学校的大风气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影响。班会讨论的是“小升初”,家长谈论的是“小升初”,报纸上写的也是“小升初”,小学生只是孩子,却不得不生活在考试的阴影下。
可供孩子们发泄压力的方法很少,私下拿手机互相发短信抱怨作业、家长和考试算是其中之一,还有朦朦胧胧“谈恋爱”的、玩电脑的,我认为这些都可以理解。
让我异常心疼的不是孩子们微弱的反抗,而是他们的懂事。我曾教过一个男孩,数学不好,他不断地上辅导课,不断地跟家长说:“我不会让你失望的。”他每表一次态,我就心疼一次,让一个10来岁的孩子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变得这么懂事,这究竟是值得高兴还是让人感到悲哀?
我不愿意我的学生是考试的机器,因此,我的班级总是有许多活动。在某一届学生毕业时,我们组织了毕业旅行,十几个孩子加上包括我在内的两个老师,一行人去了涠洲岛,家长没有丝毫的不信任。每年春天的风筝节和新年时的音乐会是保留节目,除此之外,我们分享日记,我号召他们给自己的家长写信,日记和书信往来如今都已集结成册,这是他们自己的财富。
我记忆中最重要的一次活动,是邀请北川县擂鼓镇小学的“兄弟班”来参加我们的新年音乐会,孩子们捐款作为活动基金,布置教室和买水果等。当擂鼓镇小学的孩子们抵达我们班时,大半的孩子还处在“晕车”的状态。我们班的同学送上水果,两个班的学生开始聊天。当作为晚饭的肯德基送到教室时,北川的小朋友有点呆住了,他们小心地咬上一口,很多人又将汉堡包好。我问他们:“是不好吃吗?”他们摇头:“不,很好吃,我想带回去给姐姐吃。”这是一场让双方都感觉温暖又受到教育的活动,我每每想起当天晚上,都眼角发酸。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还在与新学生互相适应。新学生,总是带来新的希望。我依然坚定地认为,学习的能力远比课堂重要,对知识的渴求比分数重要,这是我的信念。即使我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也要尽可能地影响他人。
带“住校班”,这是第一次
9月初,我接手了自己17年从教生涯中的第一个“住校班”,我将从一年级起陪同这39个孩子,一直到他们小学毕业。
才开学一周,孩子们还处于比较茫然的阶段,也有孩子每天因为想念父母而哭,他们实在年纪太小了。我个人是不主张打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旗号让四五岁的孩子选择住校的,即使6个生活老师会将他们照顾得很好,但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感情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无法取代的。
在9月新学期开学当天,我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起进入教室,家长站在教室后面,孩子们站在前面。副班主任请家长们除了交学校要求的资料外再填写一份表格,表格的内容包括孩子3岁之前由谁在带?是否生长在单亲家庭?家长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家长有阅读的习惯吗?当家长们在教室后面填写表格时,我把孩子们聚拢在一起,将他们围成一个圈。我先自我介绍:“我是廖老师。”然后,我拿出一个球,请每个孩子在将球传递给下一个人时说一声“你好”,球传到第二圈时,每个孩子要对下一个说“很高兴认识你”。最后,反方向地传球,孩子对下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做朋友吧。”球传了3圈,孩子们开始有眼神接触了,脸上出现笑容了。
到这个时候,我让家长们跟自己的孩子说再见,只有一个孩子哭了。
当天,所有的家长原本应该在11点半时离开学校,我却在那时候将家长再次聚集起来开了1个小时的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立即成立了,QQ群也有了。
您的孩子好,是您基因好;您的孩子不好,是廖老师教得不好
“住校班”才开学一个星期,我每天要接无数电话。有个家长总是在问我:“孩子哭了吗?他今天表现如何?”每天都问,我忍不住跟她说:“这才一个星期,有什么可表现的啊?与其关心孩子的表现,不如关心孩子对住校适应与否,他是否愿意继续住下去。”每天,我接到的家长电话,内容都差不多。
我习惯了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和看法——你是老师,孩子有半点不好都是你的责任。我曾在某次家长会上开玩笑说:“您的孩子好,是您基因好:您的孩子不好,是廖老师教得不好。”此话一出,家长们脸上的表情有点尴尬。
每届的学生都不一样,6年前我带的那个班级,在一年级第一课上,他们对我教给他们的简单汉字兴趣浓厚得不得了。而如今带的这些孩子,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山”字,下面七嘴八舌地回答:“这是‘山’字,我都会了!”也不好推行激励机制,因为就算拿动画片和糖果吸引他们,孩子们也会说:“这有什么呀,我家多的是。”
我教了17年书,在4个小学执教过,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我自己在努力创造新的价值。一个成熟的老师,必然能在教学中找到实现自己想法的方式。一个老师的成熟期是8年,但这是难挨的8年,许多年轻的老师在从事教学后一两年就离开了教学岗位,很可惜。我自己是真心喜欢当老师,也真心喜欢孩子。在我迎来某一届一年级新生时,我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姓“廖”,再向孩子们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这是一个像屋顶一样的广字头,就像廖老师会保护你们,中间一个羽毛的‘羽’,就像鸟儿一样飞到同学们的身边……”有个小孩插嘴道:“廖老师是小鸟,廖老师一定是凤凰吧?”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老师能决定孩子作业的多少,我教过的班级,作业从来都很少,家长们纷纷打来电话问我:“怎么能不布置作业呢?”我的看法是,要想孩子学到东西,方法俯拾皆是,如果一个老师需要用作业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成绩,那未免太自卑了。我的女儿今年读初一,她的周末作业中抄写的那部分都是我替她完成的,我说:“玩儿去吧,抄这些,有什么意义?”
如果孩子过早懂事,我会很心疼
除了刚刚送走的那一批学生和刚迎来的“住校生”,之前我都是教毕业班。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小升初”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分数如何,我个人认为那并不重要,即使考不上重点中学,人生依然要继续,何况我认为教育并不是指学校教育,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现在许多小学都是以“考上XX中学的有多少人”作为指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学校的大风气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影响。班会讨论的是“小升初”,家长谈论的是“小升初”,报纸上写的也是“小升初”,小学生只是孩子,却不得不生活在考试的阴影下。
可供孩子们发泄压力的方法很少,私下拿手机互相发短信抱怨作业、家长和考试算是其中之一,还有朦朦胧胧“谈恋爱”的、玩电脑的,我认为这些都可以理解。
让我异常心疼的不是孩子们微弱的反抗,而是他们的懂事。我曾教过一个男孩,数学不好,他不断地上辅导课,不断地跟家长说:“我不会让你失望的。”他每表一次态,我就心疼一次,让一个10来岁的孩子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变得这么懂事,这究竟是值得高兴还是让人感到悲哀?
我不愿意我的学生是考试的机器,因此,我的班级总是有许多活动。在某一届学生毕业时,我们组织了毕业旅行,十几个孩子加上包括我在内的两个老师,一行人去了涠洲岛,家长没有丝毫的不信任。每年春天的风筝节和新年时的音乐会是保留节目,除此之外,我们分享日记,我号召他们给自己的家长写信,日记和书信往来如今都已集结成册,这是他们自己的财富。
我记忆中最重要的一次活动,是邀请北川县擂鼓镇小学的“兄弟班”来参加我们的新年音乐会,孩子们捐款作为活动基金,布置教室和买水果等。当擂鼓镇小学的孩子们抵达我们班时,大半的孩子还处在“晕车”的状态。我们班的同学送上水果,两个班的学生开始聊天。当作为晚饭的肯德基送到教室时,北川的小朋友有点呆住了,他们小心地咬上一口,很多人又将汉堡包好。我问他们:“是不好吃吗?”他们摇头:“不,很好吃,我想带回去给姐姐吃。”这是一场让双方都感觉温暖又受到教育的活动,我每每想起当天晚上,都眼角发酸。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还在与新学生互相适应。新学生,总是带来新的希望。我依然坚定地认为,学习的能力远比课堂重要,对知识的渴求比分数重要,这是我的信念。即使我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也要尽可能地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