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古碑颂清风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lb0628w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秦大地,名碑荟萃。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秦风颂廉—— 陕西廉政文物展》中,历代碑刻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从中选择了三块碑记,一起领略其背后的清廉故事。

官箴碑:为官之道 公廉而已


  若要细数历史上有名的廉政碑刻,这方《官箴碑》一定不能忘记,至今它还屡被提及。这块碑的主体,是以下一段箴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为官之道无他,公正与廉洁而已。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名著《文心雕龙》是这样定义“箴”这个文体的:“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箴言的作用在于警醒世人,因此它必须予人一种刺痛感,恰如针灸,不经一番刺痛,则难收到全身通畅的效果。以论述为官之道为核心的官箴,远可上溯至西周,至明清两朝已蔚为大观。这三十六字箴言,短小精悍而意蕴深远,故流行不衰,直至今日。
  这段箴言,难以明确指认其作者是谁。在文本定型的过程中,明朝的曹端与年富两人贡献较为明显。
  曹端是明朝初期的一位理学家,他曾在山西霍州担任“学正”一职。明朝在府设教授、州设学正,“掌教诲所属生员”,官阶并不高。曹端对于学正这份工作尽心尽力,使霍州的百姓对他久久不能忘怀。史载,曹端执教霍州,“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后来,曹端丁忧回故乡渑池守孝,霍州学子仍来问学。守孝期满,曹端补蒲州学正,任满后,蒲州、霍州两地百姓争着请求曹端到本州来,由于霍州的请求先蒲州一步上达朝廷,朝廷遂从霍州之请。
  永乐二十二年(1424),曹端在霍州的学生高晟授西安府同知,他特意去蒲州拜访了自己的老师,请教其为官之道。曹端回答道:“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这段记载来源于《曹端年谱》。“古人云”这三个字提示我们这段官箴并非曹端的创造,但究系哪位古人所云,则难以追踪了。曹端引用古人的这段官箴,与三十六字官箴相比,除了没有最后六个字外,只有一字之差。
  “公生明,廉生威”这画龙点睛的六個字,是年富加上去的。这位年富又是谁?年富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同朝为官。年富性格刚正,因此得罪权势,于谦曾为之辩白。景泰元年(1450),年富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是明朝的监察机构,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都御史一职非同小可,“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年富奉旨到大同整理军务,不承想遭到宵小诬告,称他“专执蠹政”,其表现之一是年富到任之日,就与大同总兵官、定襄伯郭登“并坐佥押公文”,定襄伯系伯爵,年富全然未将郭登放在眼中。我们今天还能读到于谦为年富辩白的奏议,他说既然“都御史为风纪之官,与侯伯无相统属,既系钦命提督,当居总兵之左,岂有不许并坐之理”。年富在大同虽遇重重障碍,但其兴利除弊、惩治贪官的功绩不小,这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清誉。
  天顺二年(1458),年富巡抚山东,山东百姓早已得知他的威名,豪猾因此收敛。年富在山东任内还做了一件事,在衙署一隅,他立下了一方石碑,石碑上刻写了上述三十六字箴言。在此后的岁月中,年富立下的石碑被埋没,又被发现与复制,由山东到陕西。

自警碑:朔望起誓 克念为民


  为官者当时时自警。官箴的用意便是自警,古人不仅阅读官箴、编写官箴书,而且将官箴刻在石碑上,更慎重者,还要举行严肃的仪式诵读官箴,在这样的场合下,官箴即誓言。
  宝鸡市扶风县博物馆有一方明代的《朔望自警誓词碑》,在本次展览中可见此碑原件。誓词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张官置吏,本以为民。守官之法,廉仁公勤。克念四善,毋负所生。贪财害人,灾必逮身。”此处须简单解释何为“四善”。唐朝的典章制度每为后人称道,唐朝考核官吏的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二十七最”就职司不同的官员各有要求,如“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而“四善”是对所有官员的要求,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唐朝的“四善”之说对后世影响颇深,可说是古代为官者的基本常识。
  这方誓词碑是谁立的,为什么要立这方碑呢?誓词后的一段文字,道出了这方碑更多的细节。原来,这方碑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农历三月,扶风知县孙科所立,刻工是县民赵从周。关于这位扶风知县,我们所知甚少,查清嘉庆年间所修《扶风县志》,《名宦志》中有不足百字的关于孙科的介绍,他字汝德,贵州普安人,曾立誓词碑,碑存县城隍庙;此外从其他一些零星材料中,我们得知孙科曾修葺扶风城池,在立碑的这年修成了县志,可惜今已亡佚。
  四百年后,我们仅有这方誓词碑来触摸孙科的心灵。他说自己乃中人之资,立这块碑“非敢以律人也”,但明白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自警,他立碑是希望自己的内心能有所畏惧而不放纵,“夜气不梏于旦昼”。“夜气”是儒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反映了古人的一种时间意识,白天我们忙于生计,所思所想都难离功利,夜晚我们摆脱白天的种种俗务,而得以回归本心。夜气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他主张人心本善,说一个人要是夜气不存,便丧失了仁义之心,“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孙科说“夜气不梏于旦昼”,希望夜间生发的清明之气,能持续到白天,让清明之气通贯全天,以清正的态度处理政务。
  孙科起誓的时间是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许多礼仪性的活动都安排在这两天举行。学校祭祀孔子等先贤是在朔望两日,乡约聚会也是在朔望两日。扶风地属关中,这里是中国古代乡约的发源地。早在北宋,蓝田吕氏即推广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的乡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官有官箴,治乡有乡约,理家有家规,中国人讲究凡事都要遵守一定之规,唯其如此,才得清风长驻。

曹全碑:孝廉之德 久久难忘


  《曹全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名碑。这块石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曾埋没地下千年,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重光于世。此碑一经出土,便引起书法界的轰动。   如果你也曾站在《曹全碑》的面前,便知“轰动”一词绝非夸张。清代金石学家万经说:“《曹全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不束缚,不驰骤”体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曹全碑》是汉隶的经典之作,字形扁平,最可玩味的是,书家在写长横时,起笔如蚕头,收笔若雁尾,典雅灵动。当我们的视线在《曹全碑》上来回扫动时,这一个个字仿佛化身为穿着汉代深衣的舞者,在铺就黑色石块的一方庭院中随音乐翩翩起舞。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书法也是一门视觉艺术。
  营造出《曹全碑》这精妙的视觉景观的艺术家,我们却全然不知他的名字。实际上,当我们只是痴迷于《曹全碑》的书法时,甚至忘了叩问谁是曹全,为何要为他立碑。
  循着碑文,我们知道曹全字景完,东汉敦煌郡孝谷县人,是一位受民爱戴的官员。曹全出生在一个世为孝廉的家族,孝廉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曹全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皆被推举为孝廉,倘若曹全父亲不是英年早逝,应当也会被推举为孝廉。曹全自幼好学,侍奉叔祖母、继母极孝,乡间遂有“重亲致欢曹景完”的美传。
  建宁二年(169),曹全被推举为孝廉,官拜“西域戊部司马”,这是东汉朝廷为管理西域而设置的一个官职,恰此时疏勒反叛,曹全领兵平乱,威震西域,碑文特别提到,当曹全要班师回朝时,“诸国礼遗,且二百万”,这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礼金,曹全是如何处置的呢?“悉以簿官”,将礼金悉数登录在官家的簿册中,而不取一文入私囊。
  从西域归来后,曹全经历了人生的一段失落,“ 潜隐家巷七年”,复于光和六年(183)再次推举为孝廉。第二年,黄巾军起,关中的郃阳县(今渭南合阳)亦有县民作乱,“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寰不安”,曹全临危受命,来到郃阳担任一县之令。平乱之后,曹全以十分细致的工作,尽力恢复百姓的日常生活。他首先关注的是县中最弱势的群体,“存慰高年,抚育鳏寡”,自己掏钱买米,赠送给家中缺粮的老弱盲聋。曹全的大女儿名叫桃婓,她也参与到了乱后安民的工作中,她熬制了一种药膏,分送给在战乱中受伤的人使用。因战乱背井离乡的人,聽闻曹全的惠政后,纷纷回家,“反(通返)者如云”。劳动力增加了,田地便不至于抛荒,加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岁获丰年”。曹全最后考虑的是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他主持修复此前被水灾损坏的城池,并扩建官舍,而这一切都未给百姓带来困扰,“费不出民,役不干时”。
  曹全在郃阳的这一系列惠政,令曾与之共事的吏员王敞、王毕等人感动不已,他们于中平二年(185)“共刊石纪功”。
  许多观众看过碑阳后,就转去看其他名碑,因此忽略了《曹全碑》的碑阴。碑阴补充了这块石碑故事的一个情节:这块石碑是由王敞、王毕等几十人集资修建的,捐资者的籍贯、姓名、捐赠金额一一列举,捐资多者十二百文,少者二百文,不论金额多少,众人均属自愿。由此足见曹全威望之高。
  我们看到的是一块石碑,而背后是清官廉吏在民众中的口碑。
其他文献
引子:《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有两组人物:左侧三男相次而立,规矩而拘谨;前面执笏者是朝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引导使者晋见。其后身形瘦小,头戴平顶小帽,身穿团花窄袖长袍,发饰与衣着都与其他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三  文成公主(625—680),李姓,名字不详,唐朝宗室女。其事迹主
期刊
关于“牛”的成语有很多,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对牛弹琴”了。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多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一幅流传千古的名画《对牛弹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可谓意境深邃,寓意深远。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
期刊
旧事①:宫中有要市外物②,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③。贞元末④,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⑤,稍不如本估⑥。末年不复行文书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⑧,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⑨。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
期刊
张謇(1853—1926)是清末状元,他把“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深深地融入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实践中,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备受国人敬仰。张謇在辛勤工作的同时,不忘通过家书对独生子张孝若进行教育。  张謇中年得子,自然对孝若疼爱有加,并寄托了全部希望。他曾说:“我即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因此,张謇对张孝若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期刊
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①,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  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  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②。”  执政者曰:“何谓也?”  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③;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④。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⑤,必学而后人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⑥。今风纪之司⑦,耳
期刊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全宋诗》)【赏析】  此诗所写,仿佛一幅乍雨时晴的行吟图,读来可爱。首联写云,写云来云往,云聚云散,且以一“议”字,将云拟人化,也可爱化。其实际意思不过是说天上的云时聚时散,一会儿像要下雨,一会儿又不像要下雨,然一经拟写,令人似见众云之眉眼表情,似见其聚之吵嚷,散之扬长。颔联写风写雨
期刊
子昂字伯玉,梓州人。開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饰,精穷坟典,耽爱黄、老、《易》象。光宅元年,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武后召见,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藉英华,文称暐晔。”累迁拾遗。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胁取赂二十万缗,犹薄之,遂送狱。子昂自筮卦,惊曰:“天命不佑,吾
期刊
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仔细品品这七样,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大概就是酱了。今天看来,作为一种调味品,酱似乎并非不可或缺的。不过,既然古人把它列入“七件事”中,必定有它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从“酱”的源头说起了。  “酱”最初由“爿(pán)”和“酉”组成。“爿”表示“酱”的读音与之接近。“酉”的古文字形像一种盛酒的器皿,表示“酱”的意思跟酒有关。后来,字形中增加了“肉”,表示“酱”的意思
期刊
秋①,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②。昔襄阳庞德公③,至老不入州府;而扬子云草《玄》寂寞④,多为后辈所亵,近似之矣。呜呼!冠冕之窟⑤,名利卒卒⑥,虽朱门之涂泥⑦,士子不见其泥,矧抱疾穷巷之多泥乎⑧?  子魏子独踽踽然来⑨,汗漫其仆⑩,夫夫又不假盖⑾。不见我病色,适与我神会。我弃物也,四十无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处顺故也⑿。子挺生者也⒀,无矜色,无邪气,必见用
期刊
《吕氏春秋·尊师》中写道:“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所以尊师也。”唐宋之际广为流行的训诫类蒙书代表作《太公家教》里也有一段经典的尊师重道之语:“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是多么深厚。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  而在具体做法上,古人尊师重道的行为,更是令人动容;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  “程门立雪”可谓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