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是一场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的深刻革命。课程改革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次改革将所有学校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先起步,谁下了真功夫,谁就抢占了课改的新高地。
新课改对像我们深圳华富中学这样的普通初中学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投身于这场改革,研究改革中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新课程呼唤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我校在校本教研上探索了以下几种有效的形式。
1.专题式的校本教研。
面对在课改推进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难题或重要问题,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如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针对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活动设计的主体这一问题组织了专题研讨,各学科组都在大会上陈述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从而使教师们对“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再如,多媒体逐渐走进课堂,优质课竞赛对课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一种倾向,仿佛只要多媒体课件制作得漂亮,课堂教学就好。面对这一困惑,语文组的教师们率先提问: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多大作用?它能取代语文教学的固有特色吗?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共鸣。于是,我们针对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及如何运用进行了专题研讨,并选择了语文、数学、历史几个学科的课堂实例供大家评议,大家反映这种结合典型课例进行专题研讨的方式给我们以很大启发。
2.课题式的校本教研。
以课题促课改、以课改促科研,是我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我校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区级及校级课题20多个,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结合课改至少撰写一个典型案例。现在我校编辑出版的《走进新课程》一书,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就是我们精选的案例研究的结晶。除了“案例研究”我们还开展“教学叙事”的写作活动,这是一种比案例更生动、更易于被教师把握的方式。这种带着课题任务,用写作方式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很好的教研形式。
3.反思式的校本教研。
我校不定期地举行全校性的“反思教学研讨会”。会前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课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强调一定要与新课标要求挂钩。研讨时先由学科组的个人讲,然后是学科组对本学科的课改进行反思,探讨有哪些可行的做法、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绩、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解决的对策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全校交流,学校研讨会上交流的个人是学科组集体推举出的,交流的学科组则由学校推荐。教学反思研讨会既是一次回顾总结,又是一次前瞻性的对策研究。
4.论坛式的校本教研。
为了使课改的成果及时推广,我校还创办了一种富有人文情趣的教师论坛会。教师论坛会一月一次,主要让教师讲述教书育人的经验、课改科研的成果、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以及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等。教师论坛开办三年来,有20多位教师在论坛上作了精彩发言。教师论坛真正成了教师们的一道精神快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5.校际合作式的校本教研。
当今是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我们应当敞开校门,开放搞教研。在我校的倡议下,经过与深圳市三个区六所学校的共同协商,我们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民间教育研究团体——语文课改六校合作体,以共同探索新课程中的新问题、新思维、新方法、新策略。合作体的形式是:研讨活动每月举行一次,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一个月由一所学校做东道主,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工作。每次活动确定一个研究中心,以“听课、评课、交流、讲座”等为主要活动方式,各校还可尽情发挥各自的独创性,使活动更新颖、实用。每次活动我们都邀请一些专家和市区教研员参加,他们的评课及报告深受教师的欢迎。许多专家也把六校合作体誉为深圳市一个很有创意的“教育沙龙”。
通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认为我校师生发生了以下转变。
1.学校的工作重心变了。
以前我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校风校貌的变化上,以树形象为工作的重点。课改的推进,引发了我们对学校发展的深层思考,学校要更上一层楼,只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真正的地位,学校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我们下决心,打一场优质教育的攻坚战。现在学校的行政例会经常研究的就是教学工作,重点检查落实的也是教学工作。三位校长各分管几个教研组,备课、听课、评课都亲自参与。每学年包括笔者在内的几位校长听课均在100节以上,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全校公开课、多次邀请专家来讲课改等活动,也促进着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说,学校领导工作的重心完全下移到了课堂。
2.教师的观念与教法变了。
过去教师授课大多以讲、灌为主,现在教师们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学生的成才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来的。因此,要变教师的“教”为引导学生的“学”,教之法的核心是“学之法”。学校鲜明地提出“课堂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本经”的口号,现在教师的讲授一般在15分钟左右。我们探讨出了“学、疑、议、讲、练”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其中最核心的是“思”与“练”两个环节,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作课堂最核心的能力来培养,把当堂练习、当堂评讲、当堂巩固作为检验一堂课质量的标尺。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由于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被激发了起来。一是每堂课我们都要求学生提1~2个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因此学生渐渐养成课前自主预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二是课堂上我们开展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大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讨的风气更浓,互相间的切磋交流也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增强了;三是课堂练习的分量加重、时间加多了,而且要求当堂评分评讲,学生学习的时效观念、学习的紧张度也增强了,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师生的关系改变了。
过去教师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现在教师在课堂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了主体,师生关系变得平等、民主、和谐、融洽,这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师生间的“教与学”变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5.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由于我们在课堂上强调当堂训练、互评及评讲,而且一节课做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20分钟。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我们要求备课组把作业练习作为集体攻关的项目,每堂课的练习必须要突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在编选试题时备课组采用分工负责、合作商议的办法来承担,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编题的负担,又提高了编题的质量。也因此,学生的课外作业较之以前明显变少了。
6.传统的教案变样了。
过去教师的教案主要是备知识、教法,而且是以抄录参考资料为主。现在的教案除具上述两点外,更主要是备学法、备过程、备问题、备练习,因此现在的教案成为课堂上学生的学案。课前学案准备充分,课上教师教学便很轻松,学生学习也会更主动。
7.教学研究的空气变浓了。
一是备课中对学法的探讨与练习的编制成了备课组十分关注的问题,因而促进了备课组的研讨切磋。二是我校举行了邀请课、地毯式听课及示范课等活动,大大促进了教研组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的风气。三是课题研究与课改紧密结合,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形式,提升了我校的教科研水平。
8.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我们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狠抓校本教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2004年我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十五”重点课题《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优秀基地学校,被确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EPD项目”实验学校,校本教材《少年君子》被评为“十五”课题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的EPD教育创新奖;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近几年我校的中考成绩稳步攀升,教育科研上也有20多位教师在全国权威报刊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10多位教师在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了国家、省、市、区级的一、二等奖。
在实施课改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及困惑。
● 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设计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导为主线、练为基础,在“思、导、练”的课堂框架上,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模式,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 要倡导“教师人人都是研究者”,“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从教学的问题中确定研究的课题,从听课评课中进行反思,从典型案例中提升理论水平,这才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行为及学校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名师队伍的最佳途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校本教研必须有活动,要把群众的评议活动与专家的点评活动、学科活动与全校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影响的活动带动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有声有色,使校本教研向深层次发展。
● 校本教研还必须善于抓典型,要树立几个学科典型,在学科典型中也要有个人典型,从个人典型中还要形成全校课改攻关小组的典型。只有拨亮一盏灯,才能照亮一大片。
● 当前,应试倾向异化着学校教育的变革。家长关心的依然是考试的结果,一切活动必须以不影响学生的分数、升学为前提。以文凭为求职敲门砖的用人制度、以升学率为政绩的官员、以考上好学校为目标的家长,共同组成了一张抵制课改的社会网。学校费力开设的校本课程经常招致一些家长的不解及诘难。所以,课改如果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冲突,再美好的改革措施都是难以实施的。新课改中课程内容的增删、调整,教学方式的改变,都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他们必须改变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在本来已负担过重的教师身上又添加了新的负担,因此一些教师产生了厌烦、抗拒的心理,有时也会用抵制、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新课改。在当前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和教师还处于课程权力的底层,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被剥夺了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和机会,使之不能建构性地促进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校本教研中暂时还无法解决的,希望随着教育大环境的优化,这些困惑会逐步解开。
新课改对像我们深圳华富中学这样的普通初中学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投身于这场改革,研究改革中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新课程呼唤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我校在校本教研上探索了以下几种有效的形式。
1.专题式的校本教研。
面对在课改推进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难题或重要问题,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如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针对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活动设计的主体这一问题组织了专题研讨,各学科组都在大会上陈述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从而使教师们对“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再如,多媒体逐渐走进课堂,优质课竞赛对课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一种倾向,仿佛只要多媒体课件制作得漂亮,课堂教学就好。面对这一困惑,语文组的教师们率先提问: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多大作用?它能取代语文教学的固有特色吗?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共鸣。于是,我们针对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及如何运用进行了专题研讨,并选择了语文、数学、历史几个学科的课堂实例供大家评议,大家反映这种结合典型课例进行专题研讨的方式给我们以很大启发。
2.课题式的校本教研。
以课题促课改、以课改促科研,是我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我校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区级及校级课题20多个,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结合课改至少撰写一个典型案例。现在我校编辑出版的《走进新课程》一书,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就是我们精选的案例研究的结晶。除了“案例研究”我们还开展“教学叙事”的写作活动,这是一种比案例更生动、更易于被教师把握的方式。这种带着课题任务,用写作方式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很好的教研形式。
3.反思式的校本教研。
我校不定期地举行全校性的“反思教学研讨会”。会前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课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强调一定要与新课标要求挂钩。研讨时先由学科组的个人讲,然后是学科组对本学科的课改进行反思,探讨有哪些可行的做法、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绩、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解决的对策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全校交流,学校研讨会上交流的个人是学科组集体推举出的,交流的学科组则由学校推荐。教学反思研讨会既是一次回顾总结,又是一次前瞻性的对策研究。
4.论坛式的校本教研。
为了使课改的成果及时推广,我校还创办了一种富有人文情趣的教师论坛会。教师论坛会一月一次,主要让教师讲述教书育人的经验、课改科研的成果、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以及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等。教师论坛开办三年来,有20多位教师在论坛上作了精彩发言。教师论坛真正成了教师们的一道精神快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5.校际合作式的校本教研。
当今是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我们应当敞开校门,开放搞教研。在我校的倡议下,经过与深圳市三个区六所学校的共同协商,我们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民间教育研究团体——语文课改六校合作体,以共同探索新课程中的新问题、新思维、新方法、新策略。合作体的形式是:研讨活动每月举行一次,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一个月由一所学校做东道主,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工作。每次活动确定一个研究中心,以“听课、评课、交流、讲座”等为主要活动方式,各校还可尽情发挥各自的独创性,使活动更新颖、实用。每次活动我们都邀请一些专家和市区教研员参加,他们的评课及报告深受教师的欢迎。许多专家也把六校合作体誉为深圳市一个很有创意的“教育沙龙”。
通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认为我校师生发生了以下转变。
1.学校的工作重心变了。
以前我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校风校貌的变化上,以树形象为工作的重点。课改的推进,引发了我们对学校发展的深层思考,学校要更上一层楼,只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真正的地位,学校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我们下决心,打一场优质教育的攻坚战。现在学校的行政例会经常研究的就是教学工作,重点检查落实的也是教学工作。三位校长各分管几个教研组,备课、听课、评课都亲自参与。每学年包括笔者在内的几位校长听课均在100节以上,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全校公开课、多次邀请专家来讲课改等活动,也促进着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说,学校领导工作的重心完全下移到了课堂。
2.教师的观念与教法变了。
过去教师授课大多以讲、灌为主,现在教师们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学生的成才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来的。因此,要变教师的“教”为引导学生的“学”,教之法的核心是“学之法”。学校鲜明地提出“课堂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本经”的口号,现在教师的讲授一般在15分钟左右。我们探讨出了“学、疑、议、讲、练”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其中最核心的是“思”与“练”两个环节,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作课堂最核心的能力来培养,把当堂练习、当堂评讲、当堂巩固作为检验一堂课质量的标尺。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由于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被激发了起来。一是每堂课我们都要求学生提1~2个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因此学生渐渐养成课前自主预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二是课堂上我们开展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大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讨的风气更浓,互相间的切磋交流也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增强了;三是课堂练习的分量加重、时间加多了,而且要求当堂评分评讲,学生学习的时效观念、学习的紧张度也增强了,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师生的关系改变了。
过去教师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现在教师在课堂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了主体,师生关系变得平等、民主、和谐、融洽,这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师生间的“教与学”变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5.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由于我们在课堂上强调当堂训练、互评及评讲,而且一节课做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20分钟。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我们要求备课组把作业练习作为集体攻关的项目,每堂课的练习必须要突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在编选试题时备课组采用分工负责、合作商议的办法来承担,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编题的负担,又提高了编题的质量。也因此,学生的课外作业较之以前明显变少了。
6.传统的教案变样了。
过去教师的教案主要是备知识、教法,而且是以抄录参考资料为主。现在的教案除具上述两点外,更主要是备学法、备过程、备问题、备练习,因此现在的教案成为课堂上学生的学案。课前学案准备充分,课上教师教学便很轻松,学生学习也会更主动。
7.教学研究的空气变浓了。
一是备课中对学法的探讨与练习的编制成了备课组十分关注的问题,因而促进了备课组的研讨切磋。二是我校举行了邀请课、地毯式听课及示范课等活动,大大促进了教研组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的风气。三是课题研究与课改紧密结合,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形式,提升了我校的教科研水平。
8.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我们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狠抓校本教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2004年我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十五”重点课题《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优秀基地学校,被确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EPD项目”实验学校,校本教材《少年君子》被评为“十五”课题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的EPD教育创新奖;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近几年我校的中考成绩稳步攀升,教育科研上也有20多位教师在全国权威报刊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10多位教师在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了国家、省、市、区级的一、二等奖。
在实施课改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及困惑。
● 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设计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导为主线、练为基础,在“思、导、练”的课堂框架上,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模式,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 要倡导“教师人人都是研究者”,“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从教学的问题中确定研究的课题,从听课评课中进行反思,从典型案例中提升理论水平,这才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行为及学校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名师队伍的最佳途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校本教研必须有活动,要把群众的评议活动与专家的点评活动、学科活动与全校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影响的活动带动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有声有色,使校本教研向深层次发展。
● 校本教研还必须善于抓典型,要树立几个学科典型,在学科典型中也要有个人典型,从个人典型中还要形成全校课改攻关小组的典型。只有拨亮一盏灯,才能照亮一大片。
● 当前,应试倾向异化着学校教育的变革。家长关心的依然是考试的结果,一切活动必须以不影响学生的分数、升学为前提。以文凭为求职敲门砖的用人制度、以升学率为政绩的官员、以考上好学校为目标的家长,共同组成了一张抵制课改的社会网。学校费力开设的校本课程经常招致一些家长的不解及诘难。所以,课改如果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冲突,再美好的改革措施都是难以实施的。新课改中课程内容的增删、调整,教学方式的改变,都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他们必须改变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在本来已负担过重的教师身上又添加了新的负担,因此一些教师产生了厌烦、抗拒的心理,有时也会用抵制、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新课改。在当前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和教师还处于课程权力的底层,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被剥夺了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和机会,使之不能建构性地促进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校本教研中暂时还无法解决的,希望随着教育大环境的优化,这些困惑会逐步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