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陇东地区地下原油的勘探开发,油田在黄土地区地面建设过程中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介绍的区域岩土环境、地貌特征等基础上,从两年多来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以镇泾油田的某联合站区域为重点,就该区域内岩土勘察、勘察设计以及地基处理方面的数据成果和成熟施工经验进行论述。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黄土地貌;探井;静力触探;湿陷等级;灰土挤密桩
1.绪论
镇泾油田自2004年开始地面建设,该油田区块主要位于甘肃省东部的镇原县与泾川县境内,该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建成的地面厂站及设施包括:联合站、转油脱水站、增压站、集输支干线、油区主干道、采油队点等。
2.区域自然地理地貌
2.1 气象
镇泾油田区块为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稳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年平均气温8.9℃,降雨量626.7mm,蒸发量1500mm。标准冻土深度0.8m。
2.2 黄土地貌
该区域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高程为1000~1420m。区域内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及形态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2.2.1 黄土沟间地貌
a. 黄土塬:该区域面积大于100km2的黄土塬面有两个,分别是联合站所在的平泉—玉都镇塬面和屯子镇—上肖乡塬面,海拔1280m至1420m。西北—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坡降15‰,南北坡降3‰。黄土层厚度达150~370m。塬面区以面蚀为主,侵蚀次之。
b. 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峁在该区域内的泾河、洪河沟谷与黄土塬过度区域分布很广,与黄土塬一样,是典型的黄土堆积地貌。
2.2.2 黄土沟谷地貌
联合站西北100m处和东北900m处分别发育着两条冲沟,呈倒“V”字状汇聚于联合站正北2.5km处,与黄土塬面最大高差为180m。
泾河和洪河是区域内发育的两条河流,洪河是泾河的支流,都可归类于河沟。泾河河谷较为平缓,呈“U”,泾川县城附近达2km宽。洪河在红河乡位置的纵断面近似“V”形,沟底已切入基岩。这两条河流与平泉—玉都镇塬面的高差约为300m。
2.2.3 黄土潜蚀地貌
联合站东南240m处有个上口直径约3m,深约2.5m的不规则状黄土潜蚀地貌,即黄土陷穴。黄土地区潜蚀性地貌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胡同以及黄土柱等。
3.岩土勘察
3.1 探井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取Ⅰ级土样的主要工法之一就是探井。钻进设备为车载洛阳铲,属冲击钻进方法,其成孔直径为500~600mm,满足一个人下井取土样的空间要求。
但是探井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其成孔后回填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深孔的回填上,往往回填密实度或密度达不到原状土的状态。在地表渗水或大量降雨的影响下,地下如有柱状虚土或裂隙时,极易形成黄土地区特有的潜蚀性地貌,长时间的不断的发育会对地面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如果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探井比例要求,即详勘阶段占取样孔的二分之一以上,那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回填工作。建议对二级以上重要等级的项目禁止人工回填,采取机械夯实的方法。对于三级的工程,可以采用人工回填,但单层回填土的厚度不宜大于500mm。
3.2 静力触探
镇泾区块联合站、综合服务基地区域内的黄土塬地貌有其自身特点,即黄土地层厚度相对较大。静力触探极易适合于这种深厚、较单一的地层,能够快捷、直观、全面的反应出地层分布、深度以及对应的岩土参数。根据现场试验,静力触探最深可达30m。从勘察施工周期和经济角度来说,这种原位测试方式无意识最适合的法方。
需要指出的是,该区域内第一古土壤层(古一层)含水率相对较高,局部为黏土,呈软塑、硬塑状,且具有膨胀特性。该层一般厚约1.5m,底部为钙质结核层,静力触探探头一般会在该层受到较大的阻力影响。作业时要注意进入该层时压力表的指数变化,如果异常突出,则停止试验更换位置,以免损坏液压系统,丢失或损坏探头。
3.3 轻便洛阳铲
在镇泾油田区块,结合探井、机械钻机、标准贯入、波速测试、静力触探等勘察方式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轻便洛阳铲的勘察手段。
这是由于區域内黄土具有黏粒含量相对较低,孔隙发育强烈,干强度中等,韧性较低等特点的原因。轻便洛阳铲是在场地大面积勘探过程中,结合油田地面建设中部分小型、集中的工艺装置所探索的勘察手段,其成孔深度一般不大于15m,作为浅部地层鉴别和临时摸排潜在不良地质作用的快捷手段。
4.地基处理
黄土地区主要的特殊性岩土问题是土的湿陷性。以玉都镇为中心的塬面上,其根据室内试验得出的湿陷系数 ,区域内湿陷深度在13.0~18.7m。得出: 121.2~366mm, 465~869.3mm,对应单孔湿陷性计算,区域内主要都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Ⅱ~Ⅳ。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镇泾油田区域内的建筑类型以分别为乙类、丙类、丁类三种2。结合现场处理经验,从工艺复杂程度和技术经济综合对比,采用灰土挤密桩和灰土垫层法处理。以下分别就三种类别建(构)筑物对应的地基处理方式做一介绍。
4.1 乙类建筑
对乙类建筑物采用灰土挤密桩整片处理2,在自重湿陷黄土场地,挤密桩不应小于湿陷土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150mm。
结合玉都镇范围内湿陷性计算,处理厚度须达到地面以下14.70m,同时满足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大于180kPa,这样既有挤密桩间土,消除湿陷性作用,同时可提高地基土强度。成孔后孔内采用消石灰与土体积配合比2:8或3:7灰土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桩顶标高以上灰土垫层小于3.0m时,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大于3.0m时,其超过3.0m的部分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7。根据已有施工经验,当桩身灰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的最小挤密系数不小于0.90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200kPa。
4.2 丙类建筑
丙类建筑,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Ⅲ或Ⅳ时2,地基处理厚度分别不应小于3m或4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
对于丙类建筑也采用灰土挤密桩法进行处理方法,同样结合玉都镇范围内湿陷性计算,灰土挤密桩桩达到地面以下9.70m,即可满足下部未处理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的丙类建筑要求。成孔后孔内采用拌合均匀的2:8或3:7灰土回填夯实。桩顶标高以上应设置300~500mm厚的2:8灰土垫层,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桩体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7。
4.3 丁类建筑
丁类建筑物在标注规范上未明确规定,但鉴于湿陷性黄土对上部建筑物的影响,勘察设计过程中提出,对于丁类建筑物在地基处理方式上用灰土垫层法,换填厚度最少满足3.00m,即用3:7灰土进行分层夯实,回填至基础底面标高。当控制垫层质量的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时,灰土垫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可取200kPa,灰土垫层强度可满足上部荷载要求。经灰土垫层处理地基后,尚应采取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
5. 结论
本文是从黄土地区油田地面建设局部区块的角度,以岩土勘察以及勘察设计中实际操作、室内试验、计算和地基处理经验为主要内容,做了论述,以供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1]谢宇平.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地质出版社.
[2]罗宇生等.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黄土地貌;探井;静力触探;湿陷等级;灰土挤密桩
1.绪论
镇泾油田自2004年开始地面建设,该油田区块主要位于甘肃省东部的镇原县与泾川县境内,该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建成的地面厂站及设施包括:联合站、转油脱水站、增压站、集输支干线、油区主干道、采油队点等。
2.区域自然地理地貌
2.1 气象
镇泾油田区块为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稳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年平均气温8.9℃,降雨量626.7mm,蒸发量1500mm。标准冻土深度0.8m。
2.2 黄土地貌
该区域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高程为1000~1420m。区域内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及形态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2.2.1 黄土沟间地貌
a. 黄土塬:该区域面积大于100km2的黄土塬面有两个,分别是联合站所在的平泉—玉都镇塬面和屯子镇—上肖乡塬面,海拔1280m至1420m。西北—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坡降15‰,南北坡降3‰。黄土层厚度达150~370m。塬面区以面蚀为主,侵蚀次之。
b. 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峁在该区域内的泾河、洪河沟谷与黄土塬过度区域分布很广,与黄土塬一样,是典型的黄土堆积地貌。
2.2.2 黄土沟谷地貌
联合站西北100m处和东北900m处分别发育着两条冲沟,呈倒“V”字状汇聚于联合站正北2.5km处,与黄土塬面最大高差为180m。
泾河和洪河是区域内发育的两条河流,洪河是泾河的支流,都可归类于河沟。泾河河谷较为平缓,呈“U”,泾川县城附近达2km宽。洪河在红河乡位置的纵断面近似“V”形,沟底已切入基岩。这两条河流与平泉—玉都镇塬面的高差约为300m。
2.2.3 黄土潜蚀地貌
联合站东南240m处有个上口直径约3m,深约2.5m的不规则状黄土潜蚀地貌,即黄土陷穴。黄土地区潜蚀性地貌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胡同以及黄土柱等。
3.岩土勘察
3.1 探井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取Ⅰ级土样的主要工法之一就是探井。钻进设备为车载洛阳铲,属冲击钻进方法,其成孔直径为500~600mm,满足一个人下井取土样的空间要求。
但是探井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其成孔后回填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深孔的回填上,往往回填密实度或密度达不到原状土的状态。在地表渗水或大量降雨的影响下,地下如有柱状虚土或裂隙时,极易形成黄土地区特有的潜蚀性地貌,长时间的不断的发育会对地面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如果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探井比例要求,即详勘阶段占取样孔的二分之一以上,那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回填工作。建议对二级以上重要等级的项目禁止人工回填,采取机械夯实的方法。对于三级的工程,可以采用人工回填,但单层回填土的厚度不宜大于500mm。
3.2 静力触探
镇泾区块联合站、综合服务基地区域内的黄土塬地貌有其自身特点,即黄土地层厚度相对较大。静力触探极易适合于这种深厚、较单一的地层,能够快捷、直观、全面的反应出地层分布、深度以及对应的岩土参数。根据现场试验,静力触探最深可达30m。从勘察施工周期和经济角度来说,这种原位测试方式无意识最适合的法方。
需要指出的是,该区域内第一古土壤层(古一层)含水率相对较高,局部为黏土,呈软塑、硬塑状,且具有膨胀特性。该层一般厚约1.5m,底部为钙质结核层,静力触探探头一般会在该层受到较大的阻力影响。作业时要注意进入该层时压力表的指数变化,如果异常突出,则停止试验更换位置,以免损坏液压系统,丢失或损坏探头。
3.3 轻便洛阳铲
在镇泾油田区块,结合探井、机械钻机、标准贯入、波速测试、静力触探等勘察方式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轻便洛阳铲的勘察手段。
这是由于區域内黄土具有黏粒含量相对较低,孔隙发育强烈,干强度中等,韧性较低等特点的原因。轻便洛阳铲是在场地大面积勘探过程中,结合油田地面建设中部分小型、集中的工艺装置所探索的勘察手段,其成孔深度一般不大于15m,作为浅部地层鉴别和临时摸排潜在不良地质作用的快捷手段。
4.地基处理
黄土地区主要的特殊性岩土问题是土的湿陷性。以玉都镇为中心的塬面上,其根据室内试验得出的湿陷系数 ,区域内湿陷深度在13.0~18.7m。得出: 121.2~366mm, 465~869.3mm,对应单孔湿陷性计算,区域内主要都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Ⅱ~Ⅳ。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镇泾油田区域内的建筑类型以分别为乙类、丙类、丁类三种2。结合现场处理经验,从工艺复杂程度和技术经济综合对比,采用灰土挤密桩和灰土垫层法处理。以下分别就三种类别建(构)筑物对应的地基处理方式做一介绍。
4.1 乙类建筑
对乙类建筑物采用灰土挤密桩整片处理2,在自重湿陷黄土场地,挤密桩不应小于湿陷土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150mm。
结合玉都镇范围内湿陷性计算,处理厚度须达到地面以下14.70m,同时满足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大于180kPa,这样既有挤密桩间土,消除湿陷性作用,同时可提高地基土强度。成孔后孔内采用消石灰与土体积配合比2:8或3:7灰土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桩顶标高以上灰土垫层小于3.0m时,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大于3.0m时,其超过3.0m的部分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7。根据已有施工经验,当桩身灰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的最小挤密系数不小于0.90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200kPa。
4.2 丙类建筑
丙类建筑,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Ⅲ或Ⅳ时2,地基处理厚度分别不应小于3m或4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
对于丙类建筑也采用灰土挤密桩法进行处理方法,同样结合玉都镇范围内湿陷性计算,灰土挤密桩桩达到地面以下9.70m,即可满足下部未处理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的丙类建筑要求。成孔后孔内采用拌合均匀的2:8或3:7灰土回填夯实。桩顶标高以上应设置300~500mm厚的2:8灰土垫层,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桩体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7。
4.3 丁类建筑
丁类建筑物在标注规范上未明确规定,但鉴于湿陷性黄土对上部建筑物的影响,勘察设计过程中提出,对于丁类建筑物在地基处理方式上用灰土垫层法,换填厚度最少满足3.00m,即用3:7灰土进行分层夯实,回填至基础底面标高。当控制垫层质量的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时,灰土垫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可取200kPa,灰土垫层强度可满足上部荷载要求。经灰土垫层处理地基后,尚应采取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
5. 结论
本文是从黄土地区油田地面建设局部区块的角度,以岩土勘察以及勘察设计中实际操作、室内试验、计算和地基处理经验为主要内容,做了论述,以供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1]谢宇平.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地质出版社.
[2]罗宇生等.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