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和尚遇到钻石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知我在读《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 , 常有人跑过来跟我说这本书非常棒 ; 也有人直言越读越累 ; 还有好事者问我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我当时的反应是 , 不知道该怎么反应。这种感觉类似读毕《心经》。不过寥寥百余来字 , 但真要评说却又无从说起 : 好像全看明白了 , 又似乎什么都不懂。
  
  作者麦克尔 · 罗奇格西的年纪让人不大敢猜 , 因为我知道他是用了 22 年时间成为第一个拿到佛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人 , 而后又在钻石行业从业多年 , 但看起来并不显老。
  罗奇格西之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优等生 , 接受过总统亲自颁发的总统学术大奖章 ; 之后是安鼎国际公司的副总裁 , 经手的钻石无数。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之间的过渡 , 源于他在比丘训练时期受到上师肯恩仁波切启发性的开示。
  罗奇格西没有“还俗”, 时至今日一直是受戒的佛教僧人 , 他会在炎炎夏日坚持西装革履 , 因为他的上师要求他在日常仪容中也要不断提示自己是个修行者 ; 不论出差到何方 , 只要美国东海岸的下午 1点一到 , 他就感觉饥肠辘辘 , 因为“偏巴汤”(PenPa Tang, 西藏佛教安顿日子的修行方式 ) 把他的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 , 而他要恪守的 , 是一旦确定下来之后的“每天”。
  罗奇格西研读得最精深的佛教经典是 Ary a Vajra Chedada Nama Prajnya Paramita Mahayana Sutra。梵文叫做《名为尊贵能断的金刚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 中文叫做《金刚经》。他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捧着《金刚经》进入了他灵修时所见到的“金刚石”——钻石行业 , 并依据佛教教义来理解和进行商业运作。
  罗奇格西说 , 无论是古老的西藏智慧还是商业活动 , 乃至推广到人类所有的努力 , 都是为了充裕自己的生命 , 达到内在与外在的丰盈。他的这一本书就想为了解说三个原则 : 第一个 , 做生意就要成功 , 就得赚钱。在佛教教义里 , 金钱本身没有罪过 , 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比较少资源的人更能广行方便 , 问题是以什么方式赚钱 , 以及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 ; 第二个 , 我们应该能够享用金钱 , 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使我们身心疲惫 ; 第三个 , 一项事业就像一个人生 , 都有尽头 , 而我们要做的是在过程之中和之后 , 为这个世界带来些许改变。
  
  万物潜能似金刚
  
  罗奇格西在讲述潜能的时候随手拿起一支笔发问 :“这是什么 ?”“笔。”“你确定它是笔吗 ?”我迟疑了一下 , 还是一口咬定。
  罗奇格西笑了 :“你觉得它是笔 , 因为你用它来写字。”但是他马上话锋一转 :“那么如果把这支笔放在一只狗面前 , 狗会觉得它是笔吗 ?”诚然 , 狗不会用笔来写字 , 它也许嗅一嗅就走开了 ,也许像骨头那样叼着玩跑开了 , 那么 , 笔对于狗而言就是骨头状的玩具。如果是忙着做沙子城堡的孩童 , 那么笔对于他们就更像是掘沙土的工具。甚至同一个人既可以用笔来写字 , 也可以写完后用笔来镇纸。但在种种不同的场景中 , 笔本身没有改变 , 没有多一分 , 也没有少一分 , 却扮演着不同的功用 , 这就是笔作为一个事物的潜能。
  这就是“空”, 它不是“无”, 也不是黑洞。“空”的意思是 : 所有事物都有利有弊 , 有好有坏 , 这就是事物的潜能。今天加薪了 , 明天被炒了 , 本身没有好坏对错 , 我们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 , 是从我们各自的感知角度来认知。从一支笔、一本书到一个人、一件事 , 蕴涵万千变化的潜能无穷无尽 ,而我们所能观测到的 , 总是这个事物在这个阶段的这个形态——甚至往往不是全面的形态。
  为什么会有人一看到这个书名就吓一跳呢( 这也是为什么用这个书名去吸引眼球的原因 )?因为似乎和尚与钻石根本看起来就是两个世界的 ,似乎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就不该拥有物质财富。但你随便翻开哪一本佛教经典 , 都找不到明文训示当和尚就只能托钵化缘 , 就只能洒扫庭院 , 晨钟暮鼓。其实佛法如同世法 ,“离世修佛法 , 犹如觅兔角。”只是原来我们不知道和尚的潜能可以抵达钻石商界而已。
  我们不知道 , 并不代表不可行。以前有个调皮的小男孩不听大人话 , 坚持把苹果横切开 , 才发现苹果的心是一个又一个小星星叠在一起 ; 而我们也不一定要学哥伦布远渡重洋去发现新大陆 ,我们远可以观察自己的潜能 : 哦 , 我们还可以这样啊。
  书中说 :“平心而论 , 钻石根本一文不值。” 作者认为钻石并不比碎石来得高级 , 但因为在经济世界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 是世界上唯一和最佳的碳钢削磨工具 , 完全是因为钻石的寻找和雕琢太费人工 , 所以价格昂贵。万物潜能似金刚的说法 ,是基于两者之间的几个共同性 : 纯钻是最接近完全透明的物质 , 成功潜能就像是围绕在我们左右的钻石墙一样 , 如果驾驭得当 , 便会是获得个人与事业成功的源头 , 但是我们却无法看见它 ; 钻石还是宇宙间最坚硬的物质 , 和事物的潜能一样 , 也需要彼此的雕琢 ; 另外因为钻石的坚硬度接近于绝对性 ,而万物的潜能本质亦为绝对。
  说到潜能 ,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 : 钻石与铅笔都是简单的碳键组合 , 但是铅笔写在纸上时笔芯的碳原子会一层层剥落 , 散落在纸上形成字迹 ;然而钻石的碳键结合不管在哪一个面向都是完美地对称着 , 使结果不致松散 , 也成就了钻石成为我们所知道的最坚硬的物质。
  所以佛陀曾经说 :“你可以把它称为一本书 ,也可以把它当做一本书 , 因为它从来不是一本书。”回到开头的话题 , 你可以把《当和尚遇到钻石》当做一本受益无穷的书 , 也可以认定这是本消磨时光甚至是徒增烦恼的读物 , 正因为它本身根本就没有好坏。你甚至可以质疑这究竟是不是本书。
  
  心之铭印
  
  在古老深奥的西藏智能里 ,“空”是隐藏的无上潜能 , 它本身没有特质 , 如同空白的屏幕 , 但是不同的人却在这个屏幕中看到不同的景象。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实源自我们本身。你认做开心果的那个同事可能是别人那里的讨厌鬼 , 你看着老板凶神恶煞一般 , 仿佛他的屏幕上天天播放恐怖片 , 但对他的家人而言他却是经典浪漫大片。
  为什么看待同一个人却有如此不同的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之铭印”(imprint) 不同 ,汉传佛教中经常称之为“业”。这些“好”、“坏” 感受的铭印有三种不同的植入方式 : 无论何时 , 当我们行动 ( 身 )、说话 ( 语 )、思考 ( 意 ) 的时候 , 就植入了铭印 ( 身、语、意的种子 )。那台嵌在我们内部的录像机 , 也就是我们的心 , 全天候开机 ; 心的某一个层面持续地录下经由我们的眼睛或耳朵以及包括思想本身等身体其他部分的“镜头”所感知的每一件事情。
  心之铭印与事物现在状态存在因果关系 , 好比现在的成熟橡树 ,当初都是几克重的橡子。铭印一旦植入于心 , 必然产生某种感受 , 没有一个铭印是自己不起任何作用的。当铭印停留在潜意识里时 , 它是在量变增长。停留时间越长 , 业力越强。例如你一看到老板跟你说话是有意羞辱你 , 那是因为你在之前就曾经听到、看到了类似的情形 ,当时的铭印已经让你产生了感受和判断。
  西藏人说 , 当大多数人走进一个有着 10 个人的房间 , 我们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其中 3 个人 , 非常不喜欢另外 3 个人 , 至于剩下的 4 个人 , 我们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如果我们再进入一个有着 10 个人的房间 ,结果也是一样。我们习惯了喜欢某些人、疏离另一些人 , 也习惯了彼此炫耀光芒。
  不久前看到林清玄也有一篇写钻石的文章。原来钻石刚雕琢出来容易彼此争夺光芒 , 是为“贼光”, 放久了以后这些光开始变得柔和 ,不光不争抢 , 还会彼此烘托。这时候的钻石 , 放在殿堂不会觉得暗淡偏执 , 放在陋室中光芒也不会过于妖艳 , 所谓“贼光消失 , 宝光渐起”。真正纯净的心之铭印 , 那些身、语、意的种子 , 是要指引你去彼此成全的一条道路。虽然 , 这常常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罗奇格西说对待那些讨厌鬼最好的方法是饶恕他 ( 她 )。如果对方打击你 , 你打击对方 ,他 ( 她 ) 又再次打击你 , 你只会觉得这个人越来越讨厌 , 却又无从摆脱 ,这就是佛教八大苦中的“怨憎会”。但如果尝试去和解与宽恕 , 要么你会发现那人不再讨厌了 , 要么那人会很快调离。
  “这不是外在现实世界起的作用。事实上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心中的铭印才是问题的症结。切勿从你身处的企业向外寻求另一个更加健全的企业 , 你必须改变自己的铭印 , 使用强有力的道德逻辑严格地培养诚实正直的人格 , 然后坐赏企业的转变。你的新铭印促成了企业的改变 ; 逃离一个恶劣的环境其实于事无补。”
  
  蒋巴法、六时书与死亡冥想
  
  蒋巴是一位年轻的西藏僧人 , 也是一个厨子。当访客出现在紧邻主持房间的小小厨房时 , 他便开始修炼蒋巴法。他对着你修持 , 而你浑然不觉。但当你下一次再出现的时候 , 你将发现 ,还没等你开口 , 他已经把你最喜爱的饮料食物放在你面前了。
  其实在你上一次造访的时候 , 蒋巴一边在厨房穿梭 , 一边注视着你的眼睛以及肢体语言 : 进门时你的眼光是否停留在炉上的水壶上 ? 当他触碰冰箱把手的时候 , 你的眼中是否流露迟疑之色 ? 桌上有碟糖果 , 较远的地方放了碟饼干 , 炉上炖着汤 , 你的眼神常常走向哪一种食物 ? 简而言之 , 蒋巴法就是学习如何敏锐地观察其他人的需要与喜好 , 也是自他交换的第一个步骤 , 让我们把专注于自我中抽离出来 , 开始关心他人。它也在你的心中植入了最强大和最具利益的铭印。
  六时书 , 即“一天六次”的追踪记录系统 , 在西藏被称为“吞读”(tundruk)。你需要去买一本可以塞进口袋、用以规划每天行程的日志。从目前碰到的几个商业问题中摘取最切身的三个问题 , 把几页日志分为 6 个框框 , 然后在前 3 个框框里分别写下几个字 , 提醒自己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方法。在第 4 至第 6 个框框内重复这一步骤。
  前 3 个框框在中午前使用 , 后 3 个在中午后使用。每天上班前检查第一个框框内的解决方法 , 例如你的问题是觉得公司内外的人都在欺骗你 , 解决的方法是小心翼翼避免傲慢和病态地渴望别人的认可。你所要记录的必须简练具体 , 比如 ,“下午 3 点 15 分 , 我走到苏珊的位子旁 , 感谢她过去 6 个月来默默把存货盘点表整理得如此妥善”, 而不是“在公司我是一个正派的好人”。一天中大约每隔两小时记录一次。六时书不是为了让你愧疚 , 你只是记录一天身、语、意的行为。但是通过追踪记录 , 你不知不觉地脱胎换骨 , 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
  在西藏寺院中还有一种修持法门称为“死亡冥想”(Death Meditation)。设想一下 , 如果今晚即是大限来临之时 , 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 也许你的脑中立即浮现出一些想法 , 你会去尝试特技跳伞 , 或者买最昂贵的票去看百老汇的演出——反正今晚就要死了 , 就算有点儿疯狂危险 , 又怎么样呢 ? 死亡冥想的概念是为你打开一条迅速省事、能够达成目标的方法。你真的需要三四十双鞋吗 ? 你真会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宣布与你最要好的同事朋友分道扬镳吗 ? 如果每一天你能够从事一些你认为十分重要的工作 , 那么少赚一些钱也是值得的。
  
  栏目编辑 : 王舒婧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星华是我的朋友,在我印象里,他人长得很挺拔,高高大大的,而且还是篮球高手。不过自打工作开始,每次见面都感觉他憔悴一圈,这次放假见面也不例外,人瘦了一大圈,那种当年的活力消失得无影无踪。   “觉得很累,每天睡不好。”星华是德国百时宜信息技术公司(PSI)的软件工程师,“之前在信息研究所,工作很清闲,没太多压力。因为觉得太安逸了,所以选择了跳槽。不过,我的好梦也就随着这个转变消失了。”  自打来到这
期刊
在硅谷 , 创业已经是一种生活状态。Pala Alto 的咖啡馆里 , 人们自由地探讨着创业计划 , 随手可及的餐巾纸上说不定都写满了即兴的 idea。斯坦福流传下来的“车库创业”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前往加州的每个人 ,“那时我从旧金山的机场开车过去 , 就看到 Oracle、Cisco 这样的公司 , 然后是 Yahoo、Google 也纷纷起来了 ,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让人激动的地方 , 每天都可
期刊
Why Twitter will change the way business communicates Twitter   即将改变商业沟通模式    Hard to believe that only 10 or 15 years ago we interacted with coworkersandcolleagues with memos and phone calls. Email a
期刊
编者按 : 这是一部在“智慧着快乐”的超现实主义史诗 , 在为片中台词叫绝的同时 , 我又总会为它担心观众能否顺利地找到他们设下的那些“陷阱”。它提到理论 , 却不带来理解上的壁垒 ; 它给出道德 ,却拒绝义正词严的说教 ; 它在幽默中袒露生活的残酷 , 却又延续了生命存在的温情和希望。    《辛普森一家》是永远的“微笑朝阳产业”。在经历了 20年的小屏幕后 ,2007 年终于登上了电影院的大雅
期刊
武志红1997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心理系攻读临床心理学,却在研二的时候因为有件事情受了很大打击而变得郁郁寡欢,“按说在读书期间学习是最重要的,可是那时我上半学期的课程很多都只上了一半,就是觉得特没劲。考试也不想去,甚至有的科目老师说写个论文就能通过我都不写,不写不是说较劲,只是觉得没有意义。”  他说那时自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发呆,跑到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待着,来回地走路,或者干脆就坐着什么事都不干。时不
期刊
本文采访了两位精神卫生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潘成英,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苏英,她们出自临床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不同背景,提供了不是绝对对立却各有倚重的两种观点。希望能给你一个全面公正的放大镜,如果面临类似选择,可以尽量让自己更加从容和理性。    潘成英口述:“药物不可怕,有时轻度症状用药效果会更好”    我在门诊上有个病人,这个女孩原来是做记者的,按理说是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后来她进了
期刊
NBA 有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叫“更衣室毒药”: 泛指那些发表不当言论、肆意违反球队规章制度、所作所为在球队里制造了不和谐气氛的人。虽然他们的个人能力无与伦比 , 但之于一个团队的整体效率而言则是负值。本期视野的开篇人物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明星球员。  谨防“办公室毒药”    “毒药”的模样    大约一年前这还无法想象 ,Chris Webber 在兜兜转转一圈后又重新回到家乡底特律。NBA 季后赛
期刊
Winning high-tech hearts through their stomachs.  高科技公司 : 赢得我的胃 , 就赢得了我的人    Years of relative stability have made many of Cisco'semployees fat and happy. Literally. A 2005 assessment of employee heal
期刊
职场中出现强迫现象的人,大部分只能归入被强迫性情绪困扰的类型,往往自己内心痛苦不堪,别人却很难觉察,“他们的内心煎熬在8小时之内不会表现出来,因为工作中表现的都是经过修饰的超我。”探索家商业心理发展(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知识官汪进强说。  在他接触到的许多企业里的高级白领或者高级经理人中,“有人常常担心自己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于是很忧虑自己死了之后家里人怎么办;有人莫名认为自己是败家子,有一天自己要
期刊
一本讲中医养生的《人体使用手册》在大江南北都卖得十分火爆。其实在办公室朝九晚五度日的白领们 , 除了自我身心保健 ,办公数码产品的选择 , 恐怕也是直指健康“命门”的另一把“亮剑”。理想的工作健康 , 最需要的不是灵丹妙药 , 而是点滴处以人为本的细节积累。机器也跟人一样 , 健康、高效、节能 , 已经逐渐取代了原来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单纯华丽外表的旧潮流 , 成为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当新的采购季来临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