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例谈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x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将“基本活动经验”确定为“四基”之一。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善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设定教学预案。数学课堂教学应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而不是“穿着新鞋走老路”。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教师:将生活引入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当今的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探寻知识宝藏的源泉,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组织成功的课堂教学,就得激活学生,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体会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中,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是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从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这样的教学,固然能使学生记住、掌握计算公式;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宰着一切。为了使动手实验成为学生的内需,在教学时请学生拿出一枝圆柱形的铅笔,用卷笔器将铅笔削好,再引导学生观察铅笔前端被削剩的部分,并与原来进行比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不难发现,被削过的部分,此时成了与原来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而体积显然小了许多。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猜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学生各抒己见后,自然会产生验证自己猜想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推导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这样一个情景的创设,利用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的铅笔,以及经常要进行的“削铅笔”活动,巧妙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在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的讲解、演示与答疑等指导,但更为重要的是恰当地诱导学生,巧妙地激活学生,使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听讲与练习为主的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保证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的前提下,进行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笔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学生通过对数学文本内容的自主探索,而形成新方法、积累新经验的过程。因此,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并不是要成为一个“解题高手”,而是要将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现实生活。即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策略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问题”中,有一类称之为“工程问题”内容(有的教材已经删除这一内容),学生在这类问题上所获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修公路”“挖水渠”等这类习题的解题方法。事实上,将这类问题放到生活中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然而,删除这一内容后,有人觉得关于分数的应用似乎不够完整。个人觉得可以创设更具现实意义的情境,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经验。比如:“有一块布,如果全部用来做一种衣服的上衣,可以做40件;如果全部用来做这种衣服的裤子,可以做60条。那么,这块布最多可以做这种衣服多少套?”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一定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愉悦,积累到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使得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丰富、鲜活,更具生命力。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番话放到今天去回味,恰恰道出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学生获得数学经验的有效保障。
  教材:变“教”为“用”
  数学教材已经不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部,它只是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对于教材,教师不只是要教好这本书,学生不只是要学会书上的内容,而应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用好教材这本书。
  要用好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原有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们要充分激活教材资源,使其化静为动;还要合理开发教材,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素材,为我所用。例如,一年级“有趣的拼搭”一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在课前就可以充分发动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物品;然后,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活动,展开探索研究。这样,使学生充分地亲历了整个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虽然活动的结果可能没有教材上的那样“整齐划一”,但却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若要得法,就得研究学生的“学”,就得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就得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经验。这样,教师们才能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苏州市老年大学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研兴校,发动教师编写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教材,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引导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数学素质的培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已成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和改进数学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强国普遍关注的课题。其中,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众所周知,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从其解题过程可以体现出来;而学生解题是否灵活往往取决于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把学生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并且从中发现规律、开发智力。学具起着教具和其他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
该文在讲座公安GIS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公安GIS的发展趋势将是网络化的运行模式,并结合分布式WebGIS的特点探讨了多层次公安WebGIS的设计及其实现的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这条真理的不断被实践,人们越来越发觉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科学教学从娃娃抓起,小学教材中就出现了《科学》这门启蒙课。但单调的课堂教学能否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呢?笔者发现,小学生除了需要一个有形的课堂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锻炼自己科学探究的能力外,给他们提供一个舒展个性的“后花园”显得非常必要。因为科普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科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可以从多个视角、多个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何挖掘使用教材资源,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引领学生走进多彩语文大世界,感受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美妙,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如下体会。  转变理念,练好“内功”  要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语文教师下力气进行不懈探索,更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内功”: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
该文根据上海车辆段1988~1996年产,27辆1988年原民德进口空调客车基础制动装置的故障统计资料,分析故障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出防止此类故障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