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持重啤股份是集团对重啤在啤酒行业目前地位的客观评价,高位套现减持,不失为明智之举。
中国二线品牌啤酒中的“最大一块肥肉”——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啤)日前被三大国际啤酒巨头争来夺去。6月10日,丹麦啤酒制造商嘉士伯公司出资23.85亿元增持重啤12.25%股权,成为重啤第一大股东。而重啤集团母公司——重庆轻纺控股集团正在计划用这笔钱“华丽转身”。
为什么将一块肥肉拱手让与他人?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质疑。在重啤股权转让的背后,是否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民族品牌与嘉士伯如何市场互补达到双赢?
东家“嫁女”
4月13日,重啤股份(600132,SH)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重啤集团持有重啤股份12.25%的股权拟协议转让,并公开征集境内外投资者。公告一出,重啤股份便两个涨停板,停牌前后短短5个交易日内涨幅已超过50%。
然而,就在资本市场热捧重啤股份之时,重啤集团却宣布减持,颇让投资者疑惑不解,这是为什么?难道早有预谋?
自2009年始,重庆19家国有重点企业分兩批实现整体上市,目标完成时间为2012年。如若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整体上市,市政府则会问责。这一要求不仅加重了集团一把手的责任,而且直接加快了集团整体上市进程。
全资拥有重啤集团的重庆轻纺控股集团作为第二批重点推进对象,要想实现在2012年前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目前轻纺集团涉及多个行业,包括白酒啤酒、日用化工、贸易、纺织加工、汽摩零部件、硅酸盐等。要达到市政府划定的第二梯队集团产值500亿的目标,轻纺集团就必须加速资产的有效整合,退出竞争激烈的行业,做大优势产业。
虽然啤酒业务收入超过轻纺集团整体收入的35%,但啤酒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加上重啤拓展全国市场已越来越力不从心的现实,让轻纺集团做出了逐步退出啤酒行业的决定。
重啤股份曾经有意走出重庆,打造全国品牌,但现状却是主力市场仍集中在重庆。对西南其它地区的市场影响力还比较小,市场增长空间也有限;在湖南,重啤固守区域市场,进攻能力不足;在浙江,重啤大梁山孤军奋战,受到百威英博和华润雪花的夹击,市场表现不佳;在安徽,虽布子如棋,大有与雪花对垒的阵势,但显然没能防住雪花的进攻;在江苏,区域割据的现象依然明显,重啤天目湖2009年受整体市场影响也无尚佳表现。
重啤在外埠市场的发展,直接面对的是华润雪花、百威英博等巨头,在啤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比拼综合实力的情况下,重啤显然底气不足。重啤集团减持重啤股份的股权,实际上是轻纺集团对重啤在啤酒行业目前地位的客观评价。高位套现减持,不失为明智之举。
转型信息产业
2003年,重啤已将17.46%的国有股权出售给英国啤酒生产商纽卡斯尔。7年之后,重啤国有股权再一次出售。“这次转让,就是要帮助集团完成漂亮转身。”
2007年从重庆市经委调到重庆轻纺控股集团的杨林称,集团正在进入新兴产业——信息业,三五年后,便可再造一个重啤。
重庆轻纺集团转身,是重庆新一轮国资改革的一个缩影。2009年3月,重庆市府明确要求,大型国企重庆轻纺控股集团“不能老走传统产业的路子”。作为重庆三大工业控股集团之一,重庆轻纺集团目前位居末位。2009年,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和化医控股集团销售收入均达200亿元,而轻纺集团的销售收入仅为126亿元,利润仅4.2亿元,其在国内制造企业500强中的排名,也在后退。
2009年10月,轻纺集团董事会形成了“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成立了投资发展部和技改规划部,分别负责新兴产业项目和现有企业的存量资产盘活。
自惠普、思科落户重庆以来,信息业已取代汽摩,被列为重庆未来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按照规划,到2012年,重庆要生产笔记本电脑5000万台,2015年生产8000万台,实现7000亿元的销售收入。
杨林算了笔账:重庆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在汽车工业中的比重从36%增长到60%,就有近800亿元的规模。而在7000亿的信息产业中,配套产业的比重将达70%,“这就是机遇”。
在杨林的蓝图中,轻纺集团未来的业务将分两块。其中,传统产业将仅保留优势产业,如啤酒、白酒、牙膏等,要进入全国前五。杨林说:“水泥等传统产业,则要引入外资或民资,从国有独资到参股。而纺织业,要淡出。在新兴产业方面,我们选择了IT业的内配这一块,准备从多点触摸屏入手。”据杨林介绍,2009年,轻纺集团已小试牛刀,投入几千万元运作智能多媒体终端。
但投资新兴产业的钱从哪里来?“资金来源包括银行信贷、国有资本金的筹集,以及国资从传统产业中退出一部分。”杨林说。据他估算,未来几年,轻纺集团投入到信息产业的资金共20亿元。而这次转让重啤部分国有股权将极大的满足资金需求。
山城啤酒前路茫茫
面对嘉士伯成功成为重啤第一大股东,业内人士担心,重啤将从“国”改姓“外”。按照嘉士伯在国际上的做法,通常是在当地啤酒企业控股或者参股,并推出一些嘉士伯的新产品。对此,嘉士伯啤酒总裁韦耀国表示,嘉士伯与重庆本地的民族品牌没有冲突,“要做的,只是通过合作进行市场互补,达到双赢。”
嘉士伯大中华区CEO王克勤持相同看法。“引入外资品牌的同时,本地品牌也要发展,而不是用外资品牌取代当地品牌。”
以2003年嘉士伯花2626万美元收购原大理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从媒体报道来看,在收购后的三个月内,嘉士伯投资200余万元对大理啤酒的包装设备及动力设备进行了大检修,还改进了公司财务、信贷、销售等系统,并对员工进行了一系列培训,但大理啤酒的品牌依然活跃。此外,嘉士伯还在浙江、甘肃、西藏、新疆等地先后收购了多家啤酒企业。目前看来,这些品牌仍然活跃在市场上。
有市场人士认为,嘉士伯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发展本土企业,显出其亲和与入乡随俗的一面,也是其和华润雪花相比,更为民众接受的一点。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仅看短短几年间这些品牌的活跃度,并不能判断出被收购的品牌是否会被雪藏,一旦嘉士伯翅膀长硬了,再“消灭”民族品牌也不是不可能。这就像“温水煮青蛙”,达到的结果一样,但过程更加温柔和具有麻痹性。
“世界是平的,经济已经全球化了。”杨林觉得,某些狭隘的担心似乎没有必要。
中国二线品牌啤酒中的“最大一块肥肉”——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啤)日前被三大国际啤酒巨头争来夺去。6月10日,丹麦啤酒制造商嘉士伯公司出资23.85亿元增持重啤12.25%股权,成为重啤第一大股东。而重啤集团母公司——重庆轻纺控股集团正在计划用这笔钱“华丽转身”。
为什么将一块肥肉拱手让与他人?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质疑。在重啤股权转让的背后,是否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民族品牌与嘉士伯如何市场互补达到双赢?
东家“嫁女”
4月13日,重啤股份(600132,SH)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重啤集团持有重啤股份12.25%的股权拟协议转让,并公开征集境内外投资者。公告一出,重啤股份便两个涨停板,停牌前后短短5个交易日内涨幅已超过50%。
然而,就在资本市场热捧重啤股份之时,重啤集团却宣布减持,颇让投资者疑惑不解,这是为什么?难道早有预谋?
自2009年始,重庆19家国有重点企业分兩批实现整体上市,目标完成时间为2012年。如若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整体上市,市政府则会问责。这一要求不仅加重了集团一把手的责任,而且直接加快了集团整体上市进程。
全资拥有重啤集团的重庆轻纺控股集团作为第二批重点推进对象,要想实现在2012年前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目前轻纺集团涉及多个行业,包括白酒啤酒、日用化工、贸易、纺织加工、汽摩零部件、硅酸盐等。要达到市政府划定的第二梯队集团产值500亿的目标,轻纺集团就必须加速资产的有效整合,退出竞争激烈的行业,做大优势产业。
虽然啤酒业务收入超过轻纺集团整体收入的35%,但啤酒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加上重啤拓展全国市场已越来越力不从心的现实,让轻纺集团做出了逐步退出啤酒行业的决定。
重啤股份曾经有意走出重庆,打造全国品牌,但现状却是主力市场仍集中在重庆。对西南其它地区的市场影响力还比较小,市场增长空间也有限;在湖南,重啤固守区域市场,进攻能力不足;在浙江,重啤大梁山孤军奋战,受到百威英博和华润雪花的夹击,市场表现不佳;在安徽,虽布子如棋,大有与雪花对垒的阵势,但显然没能防住雪花的进攻;在江苏,区域割据的现象依然明显,重啤天目湖2009年受整体市场影响也无尚佳表现。
重啤在外埠市场的发展,直接面对的是华润雪花、百威英博等巨头,在啤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比拼综合实力的情况下,重啤显然底气不足。重啤集团减持重啤股份的股权,实际上是轻纺集团对重啤在啤酒行业目前地位的客观评价。高位套现减持,不失为明智之举。
转型信息产业
2003年,重啤已将17.46%的国有股权出售给英国啤酒生产商纽卡斯尔。7年之后,重啤国有股权再一次出售。“这次转让,就是要帮助集团完成漂亮转身。”
2007年从重庆市经委调到重庆轻纺控股集团的杨林称,集团正在进入新兴产业——信息业,三五年后,便可再造一个重啤。
重庆轻纺集团转身,是重庆新一轮国资改革的一个缩影。2009年3月,重庆市府明确要求,大型国企重庆轻纺控股集团“不能老走传统产业的路子”。作为重庆三大工业控股集团之一,重庆轻纺集团目前位居末位。2009年,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和化医控股集团销售收入均达200亿元,而轻纺集团的销售收入仅为126亿元,利润仅4.2亿元,其在国内制造企业500强中的排名,也在后退。
2009年10月,轻纺集团董事会形成了“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成立了投资发展部和技改规划部,分别负责新兴产业项目和现有企业的存量资产盘活。
自惠普、思科落户重庆以来,信息业已取代汽摩,被列为重庆未来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按照规划,到2012年,重庆要生产笔记本电脑5000万台,2015年生产8000万台,实现7000亿元的销售收入。
杨林算了笔账:重庆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在汽车工业中的比重从36%增长到60%,就有近800亿元的规模。而在7000亿的信息产业中,配套产业的比重将达70%,“这就是机遇”。
在杨林的蓝图中,轻纺集团未来的业务将分两块。其中,传统产业将仅保留优势产业,如啤酒、白酒、牙膏等,要进入全国前五。杨林说:“水泥等传统产业,则要引入外资或民资,从国有独资到参股。而纺织业,要淡出。在新兴产业方面,我们选择了IT业的内配这一块,准备从多点触摸屏入手。”据杨林介绍,2009年,轻纺集团已小试牛刀,投入几千万元运作智能多媒体终端。
但投资新兴产业的钱从哪里来?“资金来源包括银行信贷、国有资本金的筹集,以及国资从传统产业中退出一部分。”杨林说。据他估算,未来几年,轻纺集团投入到信息产业的资金共20亿元。而这次转让重啤部分国有股权将极大的满足资金需求。
山城啤酒前路茫茫
面对嘉士伯成功成为重啤第一大股东,业内人士担心,重啤将从“国”改姓“外”。按照嘉士伯在国际上的做法,通常是在当地啤酒企业控股或者参股,并推出一些嘉士伯的新产品。对此,嘉士伯啤酒总裁韦耀国表示,嘉士伯与重庆本地的民族品牌没有冲突,“要做的,只是通过合作进行市场互补,达到双赢。”
嘉士伯大中华区CEO王克勤持相同看法。“引入外资品牌的同时,本地品牌也要发展,而不是用外资品牌取代当地品牌。”
以2003年嘉士伯花2626万美元收购原大理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从媒体报道来看,在收购后的三个月内,嘉士伯投资200余万元对大理啤酒的包装设备及动力设备进行了大检修,还改进了公司财务、信贷、销售等系统,并对员工进行了一系列培训,但大理啤酒的品牌依然活跃。此外,嘉士伯还在浙江、甘肃、西藏、新疆等地先后收购了多家啤酒企业。目前看来,这些品牌仍然活跃在市场上。
有市场人士认为,嘉士伯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发展本土企业,显出其亲和与入乡随俗的一面,也是其和华润雪花相比,更为民众接受的一点。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仅看短短几年间这些品牌的活跃度,并不能判断出被收购的品牌是否会被雪藏,一旦嘉士伯翅膀长硬了,再“消灭”民族品牌也不是不可能。这就像“温水煮青蛙”,达到的结果一样,但过程更加温柔和具有麻痹性。
“世界是平的,经济已经全球化了。”杨林觉得,某些狭隘的担心似乎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