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创新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主管部门大力提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如何创新,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有的老师在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上加倍努力;有的老师则在学生如何运用语言上默默耕耘。正确吗?都正确,但又都失之偏颇。我认为教学中此二者是不可或缺的,是相辅相成的。
一、在思维创新中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些老师为演示思维的深刻性,挖空心思,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案例:有位教师教学《林海》(人教版十一册)中这样一段:“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为了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绿颜色,教师预先设计出如下答案:树的品种不同;树的茂密不一;光线的原因;看的位置远近不同;新绿和老绿的不同。然后用小猫钓鱼法,把一个个答案钓出来。这种把教师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是新一代填鸭式教学,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内容的理解取决于他们已有的经验积累和人生体验,如果将来学生有机会去茂密的森林或看到相关图片资料,相信他们会有所顿悟,而无需花长时间在此交流讨论。教学中学生只要透过这“绿”感悟到大兴安岭树多就行了,更多的时间应放在领悟怎样表现“绿”的多种语言形式上,练习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事物的“绿”。诚然,发散讨论,多元解读,启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局限于围绕故事情节、某个课文内容去搞些花架子,来强化思维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上成自然课、社会课,为创新而创新是不可取的。
二、在语言实践中强化对思维能力的拓展
案例一:有位老师在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有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们有的活用成语:“天下奇观,名不虚传”;有的巧用修辞:“雾凇你是一位神奇的化妆师,把吉林打扮得真美呀!”还有的干脆给雾凇做起了宣传广告:“冬日旅游哪里去,北上吉林观雾凇。”学生在发出赞叹的过程中,活用成语,巧用修辞,化用诗文,套用广告语,在情感、心智、思维活动参与下,对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整合重组,这不正是创新教学的最好体现吗?不也同样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吗?这样的训练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维。这就是很好的教学创新。
三、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要高度统一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工具”是会不会的问题。现在的小学生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作文,用来用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大白话式的句子。对于书面色彩绚丽的词语和丰富多彩的句式,学生能够自觉运用的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达成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统一的共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在质疑问难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更多的问题指向对关键性的词句的品味;在发散讨论、多元解读作交流时要有意识地点拨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贴切、描述的生动形象;在启发想象联想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变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表达。同样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真正体现通过训练语言来训练思维。唯有此你才会听到“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歌唱”、“雪花轻轻地抚弄着我的脸庞“、 “爸爸拍了一下桌子,烟灰缸吓了一大跳”、“冰雪融化了,小溪变得更加开朗了”等儿童天真烂漫的声音,看到具有儿童个性化的语言,读到充满灵气、见解独到、语连珠的美文,享受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快乐。
总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当是打好基础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读写能力的创新。其特点是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在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中创新。(作者单位陕西省乾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张晓楠
一、在思维创新中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些老师为演示思维的深刻性,挖空心思,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案例:有位教师教学《林海》(人教版十一册)中这样一段:“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为了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绿颜色,教师预先设计出如下答案:树的品种不同;树的茂密不一;光线的原因;看的位置远近不同;新绿和老绿的不同。然后用小猫钓鱼法,把一个个答案钓出来。这种把教师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是新一代填鸭式教学,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内容的理解取决于他们已有的经验积累和人生体验,如果将来学生有机会去茂密的森林或看到相关图片资料,相信他们会有所顿悟,而无需花长时间在此交流讨论。教学中学生只要透过这“绿”感悟到大兴安岭树多就行了,更多的时间应放在领悟怎样表现“绿”的多种语言形式上,练习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事物的“绿”。诚然,发散讨论,多元解读,启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局限于围绕故事情节、某个课文内容去搞些花架子,来强化思维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上成自然课、社会课,为创新而创新是不可取的。
二、在语言实践中强化对思维能力的拓展
案例一:有位老师在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有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们有的活用成语:“天下奇观,名不虚传”;有的巧用修辞:“雾凇你是一位神奇的化妆师,把吉林打扮得真美呀!”还有的干脆给雾凇做起了宣传广告:“冬日旅游哪里去,北上吉林观雾凇。”学生在发出赞叹的过程中,活用成语,巧用修辞,化用诗文,套用广告语,在情感、心智、思维活动参与下,对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整合重组,这不正是创新教学的最好体现吗?不也同样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吗?这样的训练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维。这就是很好的教学创新。
三、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要高度统一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工具”是会不会的问题。现在的小学生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作文,用来用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大白话式的句子。对于书面色彩绚丽的词语和丰富多彩的句式,学生能够自觉运用的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达成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统一的共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在质疑问难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更多的问题指向对关键性的词句的品味;在发散讨论、多元解读作交流时要有意识地点拨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贴切、描述的生动形象;在启发想象联想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变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表达。同样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真正体现通过训练语言来训练思维。唯有此你才会听到“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歌唱”、“雪花轻轻地抚弄着我的脸庞“、 “爸爸拍了一下桌子,烟灰缸吓了一大跳”、“冰雪融化了,小溪变得更加开朗了”等儿童天真烂漫的声音,看到具有儿童个性化的语言,读到充满灵气、见解独到、语连珠的美文,享受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快乐。
总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当是打好基础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读写能力的创新。其特点是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在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中创新。(作者单位陕西省乾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