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知识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而来的,本身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力,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物理知识;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全方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119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学中更应把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走进课堂,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借生活实例导入,助力新课教学开展
在培养学生物理抽象能力的时 候,教师可以借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进行可视化的 认知,使其建立完善的模型概念和初步生活感知,通 过结合实际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认知、理解, 锻炼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学习中,因为摩擦力是抽象的、模糊的、看不见的,学生很难有直观的想象, 所以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讲解, 为什么我们在冰面上行走的时候特别容易打滑?怎 么样才能平稳地行走?教师根据生活实例进行问题 导学,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探究的 积极性,随后再进行新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 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组织学生 认知摩擦力,通过手推桌子、擦桌子,学生可以直观感 受到摩擦力的存在。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例展开相 应的知识点教学,人为什么能够平稳行走,是因为摩 擦力的存在,脚底接触地面产生了摩擦力,才能让人 平稳地行走,帮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继而以 冰面上容易打滑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如何增减摩擦力,在生活中环环相扣地进行物理的具象认知学习。
二、从生活经验切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性启发和思维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自主进行物理概念的深刻认知,将物理概念还原到生活之中,从生活中推导概念的原理, 加强对于概念的运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设计,充分 发挥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活经验建立起一系列的知识点记忆模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力的合成”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两个人抬一桶水和一个人抬一桶水到底哪个轻松,进行相应的受力情况分析, 以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抬水会更加轻松。在这些生活经验中包含对于力的概念分析,借助生活经验让学 生建立相应的物理概念,在抬水的事例中引出对于力 的合成的学习,让学生基于自身的认知进行相应的物 理概念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析总结, 更快地理解物理概念。
三、加深生活现象认知,带领学生总结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在不断实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可以被放到一些生活现象中进行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在思考中了解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做到在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生活现象和物理规律为学生建立相应的类比思维,了解现象成因的共同性,总结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发展规律。比如静止的火车旁有另一辆行驶的火车经过,车上的人会认为火车已经开动,对这样的生 活现象进行分析,教师应将这些客观的事实用物理规 律进行解读,让学生在现象中总结和归纳出物理规律。
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亲身演示,鼓掌、掰手腕、拍桌子等,了解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比如用手拍桌子,力气越大手就越疼。在这些生活现象中学生可以发现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 相互的,就好像手打了脸一巴掌,手对脸有一个作用 力,而脸对手也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可以说我的手打了他的脸,他的脸反作用力打了我的手。通过这些客 观的生活现象,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物理规律,在亲身试验、亲自体验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四、物理实验联系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使之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物理中的很多物理现象都需要物理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建立起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体会物理的魅力。教师在实验中要注意选择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实验,建立起物理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从生活中取材,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生活材料,将其运用到物理实验之中,从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不同面貌,帮助学生重新观察生活,建立一种物理实验思维。
例如,在开展“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冬天脱毛衣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啪啪的声音?为什么有时候还会有火花?为什么有时头发会立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并产生疑问,进行思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摩擦而产生了静电,也有学生十分疑惑。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自己动手证实猜想和解答疑惑。教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比如纸杯、橡胶棒、毛皮等。先将纸杯平整地放置在桌子的一侧,然后用橡胶棒反复摩擦毛皮,在摩擦一段时间之后,把橡胶棒靠近纸杯,并向一边移动橡胶棒,这时候学生会发现纸杯随着橡胶棒开始移动起来。这时候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现象,从而也解答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证实了猜想。在这一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另外,学生还可以创新其他的实验方法,证实静电的产生。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疑问,然后将其转化成物理实验,并在实验中得到解答,在实验中找到现象发生的规律,从而总结现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语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能够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方法,把物理知识与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平.浅谈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9):101.
[2]杨孝波,张静.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习题的比较研究:以“运动和力的关系”章节为例[J]. 物理教师, 2019(11):13-16.
关键词:物理知识;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全方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119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学中更应把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走进课堂,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借生活实例导入,助力新课教学开展
在培养学生物理抽象能力的时 候,教师可以借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进行可视化的 认知,使其建立完善的模型概念和初步生活感知,通 过结合实际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认知、理解, 锻炼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学习中,因为摩擦力是抽象的、模糊的、看不见的,学生很难有直观的想象, 所以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讲解, 为什么我们在冰面上行走的时候特别容易打滑?怎 么样才能平稳地行走?教师根据生活实例进行问题 导学,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探究的 积极性,随后再进行新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 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组织学生 认知摩擦力,通过手推桌子、擦桌子,学生可以直观感 受到摩擦力的存在。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例展开相 应的知识点教学,人为什么能够平稳行走,是因为摩 擦力的存在,脚底接触地面产生了摩擦力,才能让人 平稳地行走,帮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继而以 冰面上容易打滑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如何增减摩擦力,在生活中环环相扣地进行物理的具象认知学习。
二、从生活经验切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性启发和思维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自主进行物理概念的深刻认知,将物理概念还原到生活之中,从生活中推导概念的原理, 加强对于概念的运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设计,充分 发挥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活经验建立起一系列的知识点记忆模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力的合成”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两个人抬一桶水和一个人抬一桶水到底哪个轻松,进行相应的受力情况分析, 以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抬水会更加轻松。在这些生活经验中包含对于力的概念分析,借助生活经验让学 生建立相应的物理概念,在抬水的事例中引出对于力 的合成的学习,让学生基于自身的认知进行相应的物 理概念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析总结, 更快地理解物理概念。
三、加深生活现象认知,带领学生总结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在不断实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可以被放到一些生活现象中进行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在思考中了解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做到在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生活现象和物理规律为学生建立相应的类比思维,了解现象成因的共同性,总结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发展规律。比如静止的火车旁有另一辆行驶的火车经过,车上的人会认为火车已经开动,对这样的生 活现象进行分析,教师应将这些客观的事实用物理规 律进行解读,让学生在现象中总结和归纳出物理规律。
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亲身演示,鼓掌、掰手腕、拍桌子等,了解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比如用手拍桌子,力气越大手就越疼。在这些生活现象中学生可以发现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 相互的,就好像手打了脸一巴掌,手对脸有一个作用 力,而脸对手也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可以说我的手打了他的脸,他的脸反作用力打了我的手。通过这些客 观的生活现象,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物理规律,在亲身试验、亲自体验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四、物理实验联系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使之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物理中的很多物理现象都需要物理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建立起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体会物理的魅力。教师在实验中要注意选择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实验,建立起物理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从生活中取材,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生活材料,将其运用到物理实验之中,从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不同面貌,帮助学生重新观察生活,建立一种物理实验思维。
例如,在开展“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冬天脱毛衣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啪啪的声音?为什么有时候还会有火花?为什么有时头发会立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并产生疑问,进行思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摩擦而产生了静电,也有学生十分疑惑。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自己动手证实猜想和解答疑惑。教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比如纸杯、橡胶棒、毛皮等。先将纸杯平整地放置在桌子的一侧,然后用橡胶棒反复摩擦毛皮,在摩擦一段时间之后,把橡胶棒靠近纸杯,并向一边移动橡胶棒,这时候学生会发现纸杯随着橡胶棒开始移动起来。这时候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现象,从而也解答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证实了猜想。在这一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另外,学生还可以创新其他的实验方法,证实静电的产生。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疑问,然后将其转化成物理实验,并在实验中得到解答,在实验中找到现象发生的规律,从而总结现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语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能够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方法,把物理知识与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平.浅谈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9):101.
[2]杨孝波,张静.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习题的比较研究:以“运动和力的关系”章节为例[J]. 物理教师, 2019(1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