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手术式改进的应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im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在做子宫切除术时,为了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减少失血量,对传统的子宫切除进行改进。方法:选择行子宫切除术12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60例行常规进行对照。B组60例用新方法既单侧三步操作,完成能够成第三步后在调整子宫方向操作对侧。第四步切除子宫。并且在处理各种韧带及子宫血管时,先结扎并于两端结扎中间处切断,断端加固1次。结果:两组对照手术时间,手术后病率及切口愈合情况,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出血帚显著少B组(P<0.01)。结论:传统方法子宫切除术中需多次,变化子宫位置,组织受挫伤的部位多,助于劳动强度,而采用三步单侧操作法切子宫,避免此缺点。而在处理各韧带及血管时改用先结扎子宫韧带及血管并在两端结扎中间处切断,杜绝了因先切断后结扎时松开或结扎线拉断等造成的血管滑脱引起出血及结扎困难。
  关键词 子宫 子宫切除术 出血量
  
  子宫切除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我院在做子宫切除于术时为了减轻医务人员劳动强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失血量,我们采用三步单侧操作子宫切除术及先结扎子宫韧带及血管,并于两端结扎中间处然后切断,对传统的子宫切除术进行改进,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自1996年3月~2006年3月在我院行子宫切除术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60例,用新手术方法行子宫切术;B组60例行常规方法子宫切除术进行对照。
  年龄:30~39岁11例;40~49岁36例;50~59岁48例;60岁以上25例。手术指征:子宫肌瘤63例;子宫肌腺病25例;功血21例:葡萄胎3例:其它3例。手术范同:切除子宫保留双侧附件80例;切除子宫及单侧附件35例;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5例;次全子宫切除38例;全子宫切除82例。
  手术方法:子宫切除术开腹时按苏应宽主编第2版《妇产科手术学》操作。切除子宫采用单侧三步操作方法,根据术者习惯从右侧或左侧操作。第1步,钳夹缝扎切断圆韧带及卵巢固有韧带或悬韧带。第2步,剪开阔韧带前后叶,钳夹缝扎剪断骶韧带。第3步,下推膀胱及宫旁组织,紧贴宫旁钳夹缝扎切断子宫静动脉和主韧带,各断端分别加固1次。完成第3步后,再调整子宫方向操作对侧。第四步切除子宫。并且在处理各种韧带及子宫血管时,先结扎,并于两端结扎中间处然后切断,断端加固1次[2]
  手术时间:A组平均所用时间104.5分钟。B组平均所用时时间108.3分钟。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量:将所有的手术出血均用湿纱布蘸出,然后挤到盘中用量简测量A组出血量显著少于B组(P<0.01)。
  手术后情况:A组切口甲级愈合58例,B组切口甲级愈合57例,两组无显著差異(P>0.05)。A组术后病率2例,B组术后病率3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讨 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及妇科病的普查广泛开展和妇科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子宫病变,特别是良性子宫疾病的发病率升高,而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最常用及最基础的手术方法,是治疗子宫疾病的最彻底的方法。以往传统手术方法,往往需要经过5~6次的钳夹、切断、缝合方能切除子宫。术中需多次变换子宫何置,组织受损伤的部位多:助手劳动强度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而采用三步单侧操作法切除子宫,避免术中多次变换子宫方向,减轻了劳动强度,从而节约手术时间,也减少了术野暴露时间,减少了术后合并症。
  但是,手术不能千篇一律,要严格掌握手术条件、适应证、禁忌证及术中注意事项。①手术条件:麻醉良好,腹壁不过分肥胖,术野暴露清楚,子宫活动良好,尤其是子宫上下活动好。②手术适应证:子宫体部或底部肌瘤,子宫肌腺病,功血等。③手术禁忌证:子宫峡部或颈部肌瘤,子宫周围有粘连,子宫活动不好,疑有恶性肿者。④术中注意事项:子宫肌痛位于宫角或肌瘤较大时往往使圆韧带及卵巢固有韧带变位距离较远,此时操作不应一步进行。分离宫旁组织要充分,钳夹子宫静动脉和主韧带前应先触清输尿管位置,钳夹时应顺着子宫尽量靠近宫颈,以防输尿管损伤。
  另外,常规的子宫切除术处理各种韧带及血管时先钳夹切断再缝合。而本组改用先结扎子宫韧带及血管,并于两端结扎中间处然后切断,断端加固1次。杜绝了因先切断后结扎时松开或结扎拉断、滑脱等造成的韧带及血管滑脱引起血管出血及结扎困难。本方法出血量明显减少,对于贫血患者尤为适用。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6
  2 文美,侯雪风,姚海风.贫血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式改进的临床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3.12(2):104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2007~2008年采集血标本2891份,其中溶血标本83份,占2.87%。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发现各类早期癌症隐患。我国科学家通过发展一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法,实现了肿瘤标志物miRNA-21的灵敏检测,有助于推动相关肿瘤疾病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