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校共育即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形式,有利于形成学校和家庭两者之间的教育合力。班主任作为学校的核心力量,在工作中更要重视家校共育,以此更好地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有效方法
一、小学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家校教育信息交流
家校共育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更好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比如:家庭结构,包括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构成,家长文化教育水平,家庭的人际关系,教养方式,培养目标,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等等。教师因“人”施教,提高教育成效。另一方面便于家长更好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如何开展工作。家校双方及时交流,平等沟通,渠道更加顺畅,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目标更加一致,更容易达成教育的共识。
(二)有利于孩子良好習惯的养成
学校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所,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而家庭又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庭教育的模式将对孩子的学校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延续,并且让孩子受益终生。
(三)促进孩子成长环境的优化
学校教育虽然是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要求办学,但是难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那么来自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就成为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动力之一。因此,学校要善于发现,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来丰富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内外环境的优化,让孩子接受的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内容更加完整。
二、家校共育的误区
(一)家长方面
不少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的任务就落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学校负责“育”,自己当好“后勤”就行。有的家长习惯于听从教师“指挥”,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少数家长害怕与教师交流,认为自己并非专业人士,缺乏教育方面的知识,加上自身教育水平的缺乏,不敢与教师交流,更不会向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教育角色缺失,或是采取回避态度,对教师敬而远之,保持距离。还有极少数家长缺少“尊师重教”观念,一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情绪激动,偏袒孩子,甚至有辱骂教师现象,诋毁教师人格,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热情,影响家校共育的持续性。
(二)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缺乏家校共育的整体计划,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性,效果自然也会减弱。有的教师居高临下,用生硬的态度面对家长,用俯视的眼光看待家长,用命令式,灌输式的语气与家长谈话,共育结构变为单向式,达不到共育的愿景。教师即便有好的建议,也让家长一时难以接受,造成不必要的误会,隔阂也会越来越深。有的教师夸大其教育的效果,将孩子的问题淡化或者掩盖。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真实的学校表现,共育效果也就无实效性可言。
三、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
(一)不断提高家校沟通水平
班主任要严格遵守师德规范,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营造和谐健康的家校关系,在构建好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家长,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抓住多种机会,例如面谈、打电话、微信语音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实反映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方法。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把班级工作做细,做实,与特殊家庭成员沟通时要更加人性化,更加注意沟通方式。在网络班级群里不定期发送育儿经验交流内容,鼓励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在教育云平台上分享家校共育经验,展现个人魅力,取得家长信任,赢得家长口碑。
(二)建立对家长的培训制度
1.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低年级是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课,请家长走进学校,引导家长对自身角色重要性重新认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帮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生理、心理以及学习发展变化的规律,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告诉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入学关,给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比如: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守时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劳动能力的培养,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书写和阅读的好习惯等等。高年级孩子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属于心理骤变阶段,对家长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家长必须拥有平和心态,多鼓励孩子,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孩子的特长,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等等。
2.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共同的感悟者,以平等、和谐,相互沟通和融合的关系,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以及小学阶段和现阶段的培养目标;介绍学校概况和班级情况以及孩子情况,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常规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一学期学校的活动安排,午餐午休情况,交通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卫生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等问题。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科任教师作学科介绍,讲解学科教学要求等等。除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教育情况,明确班级对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提高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外,让家长明白: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请优秀家长发言,分享育儿经验,也可以让孩子参加家长会的部分环节,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家长的辛苦付出。
(三)组建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和教师交流的纽带,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网络化教育体系。家委会成员要自觉维护好自己在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良好形象,当好学校的宣传员,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工作,为提高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出力,协助班主任完成部分的班级事务工作,发挥家长在教育实践中的资源,为学校、班级和孩子的发展做工作。家委可以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学校也可以及时听取来自家委的建议,共议学校发展规划。班主任要以平等姿态,虚心听取家长代表的建议或者意见,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可以从家委方面寻求帮助,争取家长的支持,以建成良好的沟通平台,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四)开设“家长讲堂”
充分利用家长丰富的资源,专设主题,邀请有学术和技术专长的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为孩子讲课,以达到认识社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例如邀请园林专家家长讲授种植方法,让学生通过录播形式了解从播种、育苗、分苗、浇水、施肥、除虫等环节的种植过程。请艺术设计学院的教授家长讲讲时装设计,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请土建学院的教授家长介绍家乡武汉的长江大桥,帮助学生了解武汉从江城到桥都的发展历程,让孩子们了解武汉的历史和发展,结合亲身体验感受“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变化,感受武汉“迎接军运会,打造新环境,当好东道主”的良好氛围,感受“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
(五)举办校园开放日
此项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开放日,家长走进校园,来到教室,参与听评课环节,所见所闻所感不仅能够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了解教育教学的现状,孩子的学习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更加能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对孩子的关心和无私的爱,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助于今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促进家校共育,与孩子共同成长。
(六)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
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多元化的评价。请家长参与到孩子日常阶段性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等评价过程中,既可以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增进亲情的交流,让家校共育更加贴合时代的要求。
四、结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共育,和谐共进,学生受到的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又各具特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享受到丰富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陪伴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责编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有效方法
一、小学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家校教育信息交流
家校共育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更好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比如:家庭结构,包括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构成,家长文化教育水平,家庭的人际关系,教养方式,培养目标,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等等。教师因“人”施教,提高教育成效。另一方面便于家长更好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如何开展工作。家校双方及时交流,平等沟通,渠道更加顺畅,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目标更加一致,更容易达成教育的共识。
(二)有利于孩子良好習惯的养成
学校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所,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而家庭又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庭教育的模式将对孩子的学校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延续,并且让孩子受益终生。
(三)促进孩子成长环境的优化
学校教育虽然是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要求办学,但是难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那么来自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就成为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动力之一。因此,学校要善于发现,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来丰富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内外环境的优化,让孩子接受的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内容更加完整。
二、家校共育的误区
(一)家长方面
不少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的任务就落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学校负责“育”,自己当好“后勤”就行。有的家长习惯于听从教师“指挥”,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少数家长害怕与教师交流,认为自己并非专业人士,缺乏教育方面的知识,加上自身教育水平的缺乏,不敢与教师交流,更不会向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教育角色缺失,或是采取回避态度,对教师敬而远之,保持距离。还有极少数家长缺少“尊师重教”观念,一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情绪激动,偏袒孩子,甚至有辱骂教师现象,诋毁教师人格,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热情,影响家校共育的持续性。
(二)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缺乏家校共育的整体计划,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性,效果自然也会减弱。有的教师居高临下,用生硬的态度面对家长,用俯视的眼光看待家长,用命令式,灌输式的语气与家长谈话,共育结构变为单向式,达不到共育的愿景。教师即便有好的建议,也让家长一时难以接受,造成不必要的误会,隔阂也会越来越深。有的教师夸大其教育的效果,将孩子的问题淡化或者掩盖。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真实的学校表现,共育效果也就无实效性可言。
三、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
(一)不断提高家校沟通水平
班主任要严格遵守师德规范,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营造和谐健康的家校关系,在构建好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家长,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抓住多种机会,例如面谈、打电话、微信语音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实反映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方法。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把班级工作做细,做实,与特殊家庭成员沟通时要更加人性化,更加注意沟通方式。在网络班级群里不定期发送育儿经验交流内容,鼓励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在教育云平台上分享家校共育经验,展现个人魅力,取得家长信任,赢得家长口碑。
(二)建立对家长的培训制度
1.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低年级是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课,请家长走进学校,引导家长对自身角色重要性重新认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帮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生理、心理以及学习发展变化的规律,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告诉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入学关,给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比如: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守时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劳动能力的培养,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书写和阅读的好习惯等等。高年级孩子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属于心理骤变阶段,对家长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家长必须拥有平和心态,多鼓励孩子,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孩子的特长,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等等。
2.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共同的感悟者,以平等、和谐,相互沟通和融合的关系,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以及小学阶段和现阶段的培养目标;介绍学校概况和班级情况以及孩子情况,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常规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一学期学校的活动安排,午餐午休情况,交通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卫生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等问题。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科任教师作学科介绍,讲解学科教学要求等等。除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教育情况,明确班级对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提高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外,让家长明白: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请优秀家长发言,分享育儿经验,也可以让孩子参加家长会的部分环节,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家长的辛苦付出。
(三)组建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和教师交流的纽带,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网络化教育体系。家委会成员要自觉维护好自己在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良好形象,当好学校的宣传员,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工作,为提高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出力,协助班主任完成部分的班级事务工作,发挥家长在教育实践中的资源,为学校、班级和孩子的发展做工作。家委可以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学校也可以及时听取来自家委的建议,共议学校发展规划。班主任要以平等姿态,虚心听取家长代表的建议或者意见,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可以从家委方面寻求帮助,争取家长的支持,以建成良好的沟通平台,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四)开设“家长讲堂”
充分利用家长丰富的资源,专设主题,邀请有学术和技术专长的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为孩子讲课,以达到认识社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例如邀请园林专家家长讲授种植方法,让学生通过录播形式了解从播种、育苗、分苗、浇水、施肥、除虫等环节的种植过程。请艺术设计学院的教授家长讲讲时装设计,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请土建学院的教授家长介绍家乡武汉的长江大桥,帮助学生了解武汉从江城到桥都的发展历程,让孩子们了解武汉的历史和发展,结合亲身体验感受“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变化,感受武汉“迎接军运会,打造新环境,当好东道主”的良好氛围,感受“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
(五)举办校园开放日
此项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开放日,家长走进校园,来到教室,参与听评课环节,所见所闻所感不仅能够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了解教育教学的现状,孩子的学习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更加能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对孩子的关心和无私的爱,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助于今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促进家校共育,与孩子共同成长。
(六)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
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多元化的评价。请家长参与到孩子日常阶段性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等评价过程中,既可以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增进亲情的交流,让家校共育更加贴合时代的要求。
四、结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共育,和谐共进,学生受到的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又各具特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享受到丰富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陪伴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