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网络时代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本文从网络社会特有的原因、社会环境、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剖析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式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社会;大学生;公共道德;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77-02
一、剖析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特有原因分析
1.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引发网络成员个体的道德冲突和人格扭曲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便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不管你是否愿意,不管你来自哪个民族,网络这张大网都会将你网入其中,它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思维和实践。但由于信息内容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反映着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所以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和道德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一表现为信息垄断,发达国家会利用技术优势垄断信息以造成落后国家的信息依赖,使落后国家信息自主权受到侵害。其二表现为文化渗透,即互联网的开放性将导致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化渗透乘虚而入,对本土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的分裂。[1]
作为一个自发的网络,它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机构或个人操纵。因此,开放的网络使诸多边缘文化以及糟粕文化同时大量涌现在我们面前,而在这个缺少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虚拟空间,网络社会中缺少了他律,虚拟情境中的网民对自己的言行无需承担责任,他们使用攻击性语言,他们在网络游戏中随意的“草菅人命”,一旦这种行文习惯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将会导致人格扭曲。
2.网络社会成员的个性空间扩展,导致自身道德责任的淡化与个性畸变
在网络中,人成了数字化的存在,人际交往受制于机器控制,而不是活生生的互动,这容易使网络社会成员产生道德情感冷漠,丧失同情心和责任心。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个性张扬,易冲动,网络又给大学生提供了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感交流环境,他们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接的结交异性朋友,但是这种真真假假的网恋又会给青年人的情感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不愿意承担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责任,进而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行,在论坛上发表低级、反动言论,传播有害信息。
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畸变明显,究其成因是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所致,虚拟社会为人提供的极大自由度,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容易引发其为所欲为的冲动,进而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性化明显有三种主要表现:一是“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凡事“以我为中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往往先考虑个人利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这种“想怎样就怎样”的非中心主义且无终极目标的观念模式,直接造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失范。二是价值目标功利化。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主义,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考虑。三是价值行为上知行不一。当代大学生赞赏正义美德,真正实践起来却畏手畏脚;可以说,知其该为而不为,知其可为而难为,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知行矛盾相当突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社会为人类提供的自由度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社会责任的范围,其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十分危险。
3.虚拟性的网络引发成员行为的约束无力、公德缺失、情感淡漠
虚拟性是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虚拟空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自由时空,由此产生了虚拟社区、虚拟文化、虚拟人际关系等概念,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变得虚拟化。在网络中,体现个性的年龄、地位、身份、种族等特征被各种数字符号所掩盖,网上交流没有现实中舆论、习惯、法律、内心信念的制约,无需面对面交流,平常被压抑的丑恶的一面,会在符号的掩护下为所欲为,诸如网上撒谎、谩骂、使用淫秽粗俗语言,网络赌博等不道德行为。再加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律体系来规范和约束互联网的使用,更加剧了这一情况的恶化。与此同时,随着家居办公、远程教育等相继出现,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交际机会大大减少,这种情况势必会带来现实生活中与朋友、家人关系的疏远,使情感淡漠。同时,借助网络的虚拟性,缺乏网络道德的网民可以肆无忌惮地编造各种谎言与虚假信息,使行为主体麻木,人情趋于冷漠,进而演变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丧失了。
4.互联网络的异质性,导致网络社会成员道德价值观的偏移
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效应,“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2]具体表现在:一是色情、反动等信息的泛滥。互联网上的色情图片和文件的点击率非常高,这对于心理还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以及缺乏坚强毅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这些黄毒的侵害而不能自拔,这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互联网上还大量存在着危害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反动信息,如种族主义、封建迷信、民族分裂主义以及一些邪教反动组织言论等,他们利用互联网将有悖于伦理道德、混淆视听甚至是颠覆国家政府等反动言论肆意传播,兴风作浪,企图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反动信息和言论都会导致网络青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偏移。另外,互联网异质性会使得网络社会成员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进而形成心理障碍,使其产生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等症状,使网络社会成员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长时期痴迷于虚拟的世界,必然与周围人的交往会减少,形成孤僻的性格,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而这种心理上的消极影响和交际能力的退化,都会对网络社会成员道德价值观造成影响。
(二)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分析 1.社会负面现象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首先是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导致部分大学生逐渐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是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法制环境不完善背景下,出现各种各样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僚作风的现象,这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冷淡的态度。
2.国际环境变化和西方社会思潮弱化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骨骼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等思想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的思想不断进行着渗透侵蚀,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受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物质上的享受。在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很多的高校学生对国外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识,对于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却没有更多的了解。在这样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开始注重自身的享受,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其它的渠道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进而出现很多道德缺失的现象。
(三)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自身因素分析
1.重专业素质,轻政治素养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当今社会,由于就业观念的改变,使得很多大学生重视专业素质,而忽略了为人的基本素养。受社会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专业的培养,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政治修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2.重理想实现,轻社会现实评估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自身对价值的理解,会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理想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大多数的理想都是构建在不合理的基础上的。在这样一种基础上设定的理想,往往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否定,导致道德价值观的偏移。就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自身的心智还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自己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如果对现实缺乏一定的评估而去设定自身的理想,就会在挫折面前扭曲自身的思想,进而缺乏责任感,影响自身道德价值观的建设。
二、探求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实现途径
(一)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政治引领原则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网络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网络平台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政治引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相互结合。所谓“一元主导”就是在网络社会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而且必须要坚持网络社会中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到网络社会中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深刻复杂程度,因此,我们还要必须坚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实现“多元并存”,即通过一元引领多样,实现和谐有序发展。对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我们一定要继续弘扬;对一些“温和”的意识形态,我们要积极整合改进;对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我们要坚决铲除。
2.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相结合。网络社会中公共道德的建设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网络公众人物和重要网络媒体平台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在网上的言行极具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网民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是网络公共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对这些人群和媒体平台应该高度给予重视。同时,网络公共道德的建设离不开全体网民的积极参与和直接体验,我们一定要积极引导广大网民选择恰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使有益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到最大化。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公德建设的机制
网络公德式微的直接后果是败坏社会的秩序、和谐和安宁,使生活素质降低。我们必须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构建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从而规范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使网络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由、开放与平等的生存空间。首先,建立监督机制,完善网络行为管理。最直接有效监督管理形式莫过于政策和法律,政策确立网络发展的根本方向,而法律则对网络犯罪等失范行为起威慑作用和惩罚作用。其次,建立预防和纠错机制。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进行预防,尽可能减少网络公德问题的发生。纠错机制的建设,目的在于第一时间纠正信息内容或阻断信息传播,从而降低网络公德失范所造成的社会消极影响。再次,健全网络公德教育机制。网络公德在根本上要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而培养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教育。把网络公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部分,依靠网络部门、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最终实现人人自律,人人有德的和谐网络社会。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公共道德建设平台
1.打造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而引导高校师生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及人生态度。同时,丰富大学生网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建立红色专题网站;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模拟APP或游戏软件等。学校要为学生上网提供一个便利的网络环境,并且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网络和现实的统一,无论在网络上遨游,还是在校园里漫步都能感受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气息。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更好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两课”在大多数大学生眼里是枯燥无味。一方面,在“两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或者插播一些经典视频,使学生喜欢上“两课”;另一方面,在校园网上建立“两课”教育模块。网站中开设在线学习、热点话题透视、在线答疑、论坛等功能,教师可在线指导,学生可在线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兴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现状与政治引领研究》(课题编号:2015LX02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建民.论虚拟社会对道德建设带来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9:48.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80.
关键词:网络社会;大学生;公共道德;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77-02
一、剖析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特有原因分析
1.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引发网络成员个体的道德冲突和人格扭曲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便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不管你是否愿意,不管你来自哪个民族,网络这张大网都会将你网入其中,它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思维和实践。但由于信息内容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反映着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所以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和道德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一表现为信息垄断,发达国家会利用技术优势垄断信息以造成落后国家的信息依赖,使落后国家信息自主权受到侵害。其二表现为文化渗透,即互联网的开放性将导致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化渗透乘虚而入,对本土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的分裂。[1]
作为一个自发的网络,它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机构或个人操纵。因此,开放的网络使诸多边缘文化以及糟粕文化同时大量涌现在我们面前,而在这个缺少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虚拟空间,网络社会中缺少了他律,虚拟情境中的网民对自己的言行无需承担责任,他们使用攻击性语言,他们在网络游戏中随意的“草菅人命”,一旦这种行文习惯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将会导致人格扭曲。
2.网络社会成员的个性空间扩展,导致自身道德责任的淡化与个性畸变
在网络中,人成了数字化的存在,人际交往受制于机器控制,而不是活生生的互动,这容易使网络社会成员产生道德情感冷漠,丧失同情心和责任心。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个性张扬,易冲动,网络又给大学生提供了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感交流环境,他们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接的结交异性朋友,但是这种真真假假的网恋又会给青年人的情感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不愿意承担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责任,进而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行,在论坛上发表低级、反动言论,传播有害信息。
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畸变明显,究其成因是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所致,虚拟社会为人提供的极大自由度,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容易引发其为所欲为的冲动,进而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性化明显有三种主要表现:一是“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凡事“以我为中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往往先考虑个人利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这种“想怎样就怎样”的非中心主义且无终极目标的观念模式,直接造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失范。二是价值目标功利化。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主义,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考虑。三是价值行为上知行不一。当代大学生赞赏正义美德,真正实践起来却畏手畏脚;可以说,知其该为而不为,知其可为而难为,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知行矛盾相当突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社会为人类提供的自由度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社会责任的范围,其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十分危险。
3.虚拟性的网络引发成员行为的约束无力、公德缺失、情感淡漠
虚拟性是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虚拟空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自由时空,由此产生了虚拟社区、虚拟文化、虚拟人际关系等概念,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变得虚拟化。在网络中,体现个性的年龄、地位、身份、种族等特征被各种数字符号所掩盖,网上交流没有现实中舆论、习惯、法律、内心信念的制约,无需面对面交流,平常被压抑的丑恶的一面,会在符号的掩护下为所欲为,诸如网上撒谎、谩骂、使用淫秽粗俗语言,网络赌博等不道德行为。再加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律体系来规范和约束互联网的使用,更加剧了这一情况的恶化。与此同时,随着家居办公、远程教育等相继出现,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交际机会大大减少,这种情况势必会带来现实生活中与朋友、家人关系的疏远,使情感淡漠。同时,借助网络的虚拟性,缺乏网络道德的网民可以肆无忌惮地编造各种谎言与虚假信息,使行为主体麻木,人情趋于冷漠,进而演变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丧失了。
4.互联网络的异质性,导致网络社会成员道德价值观的偏移
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效应,“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2]具体表现在:一是色情、反动等信息的泛滥。互联网上的色情图片和文件的点击率非常高,这对于心理还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以及缺乏坚强毅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这些黄毒的侵害而不能自拔,这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互联网上还大量存在着危害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反动信息,如种族主义、封建迷信、民族分裂主义以及一些邪教反动组织言论等,他们利用互联网将有悖于伦理道德、混淆视听甚至是颠覆国家政府等反动言论肆意传播,兴风作浪,企图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反动信息和言论都会导致网络青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偏移。另外,互联网异质性会使得网络社会成员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进而形成心理障碍,使其产生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等症状,使网络社会成员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长时期痴迷于虚拟的世界,必然与周围人的交往会减少,形成孤僻的性格,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而这种心理上的消极影响和交际能力的退化,都会对网络社会成员道德价值观造成影响。
(二)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分析 1.社会负面现象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首先是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导致部分大学生逐渐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是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法制环境不完善背景下,出现各种各样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僚作风的现象,这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冷淡的态度。
2.国际环境变化和西方社会思潮弱化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骨骼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等思想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的思想不断进行着渗透侵蚀,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受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物质上的享受。在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很多的高校学生对国外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识,对于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却没有更多的了解。在这样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开始注重自身的享受,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其它的渠道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进而出现很多道德缺失的现象。
(三)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自身因素分析
1.重专业素质,轻政治素养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当今社会,由于就业观念的改变,使得很多大学生重视专业素质,而忽略了为人的基本素养。受社会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专业的培养,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政治修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2.重理想实现,轻社会现实评估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自身对价值的理解,会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理想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大多数的理想都是构建在不合理的基础上的。在这样一种基础上设定的理想,往往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否定,导致道德价值观的偏移。就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自身的心智还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自己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如果对现实缺乏一定的评估而去设定自身的理想,就会在挫折面前扭曲自身的思想,进而缺乏责任感,影响自身道德价值观的建设。
二、探求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实现途径
(一)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政治引领原则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网络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网络平台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政治引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相互结合。所谓“一元主导”就是在网络社会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而且必须要坚持网络社会中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到网络社会中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深刻复杂程度,因此,我们还要必须坚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实现“多元并存”,即通过一元引领多样,实现和谐有序发展。对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我们一定要继续弘扬;对一些“温和”的意识形态,我们要积极整合改进;对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我们要坚决铲除。
2.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相结合。网络社会中公共道德的建设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网络公众人物和重要网络媒体平台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在网上的言行极具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网民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是网络公共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对这些人群和媒体平台应该高度给予重视。同时,网络公共道德的建设离不开全体网民的积极参与和直接体验,我们一定要积极引导广大网民选择恰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使有益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到最大化。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公德建设的机制
网络公德式微的直接后果是败坏社会的秩序、和谐和安宁,使生活素质降低。我们必须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构建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从而规范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使网络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由、开放与平等的生存空间。首先,建立监督机制,完善网络行为管理。最直接有效监督管理形式莫过于政策和法律,政策确立网络发展的根本方向,而法律则对网络犯罪等失范行为起威慑作用和惩罚作用。其次,建立预防和纠错机制。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进行预防,尽可能减少网络公德问题的发生。纠错机制的建设,目的在于第一时间纠正信息内容或阻断信息传播,从而降低网络公德失范所造成的社会消极影响。再次,健全网络公德教育机制。网络公德在根本上要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而培养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教育。把网络公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部分,依靠网络部门、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最终实现人人自律,人人有德的和谐网络社会。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公共道德建设平台
1.打造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而引导高校师生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及人生态度。同时,丰富大学生网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建立红色专题网站;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模拟APP或游戏软件等。学校要为学生上网提供一个便利的网络环境,并且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网络和现实的统一,无论在网络上遨游,还是在校园里漫步都能感受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气息。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更好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两课”在大多数大学生眼里是枯燥无味。一方面,在“两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或者插播一些经典视频,使学生喜欢上“两课”;另一方面,在校园网上建立“两课”教育模块。网站中开设在线学习、热点话题透视、在线答疑、论坛等功能,教师可在线指导,学生可在线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兴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现状与政治引领研究》(课题编号:2015LX02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建民.论虚拟社会对道德建设带来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9:48.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