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非常明显,相较于初中而言教学任务也要更加艰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同时,要求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主人公意识 合作互动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01
实践证明,很多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了家长和教师的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沉迷于享乐和网络游戏,失去奋斗的目标,导致迷失自我。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没有确立自我,完全依赖父母老师,导致一旦进入大学能力明显不足,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自我,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新一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破对教师的高度依赖。但是如何帮助学生确立主体地位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详细论述,希望对其他教师具有借鉴意义。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实现自我的现状和改进建议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通过一些数学科学家独立探求知识、对权威具有怀疑精神的例子,使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唤醒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的有意识培养这方面能力。教师要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虽然很多教师在理论上知道要建立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任务中、内容广泛,采用班级授课制,一个班人数一般在50到60人之间,教师要维持课堂秩序还要进行知识讲授,挑战比较大。不少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迎合应试要求,以自己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形成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基本概念、公式进行逐一讲解,然后学生运用公式做例题,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生一直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学习。虽然学生也有表达自我的需要,但是由于前者更省事简单,逐渐习惯被动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能确立自我意识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问题。
对于高中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的现状,建议教师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
1.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把新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学生先自己理解,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会预习,因为上课直接听老师讲会容易得多。对此,可以在预习中布置一些基础的题目要求,学生大部分通过认真预习都能完成,在预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思考,找到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更加了解自己的水平。
2.偶尔给学生留下难度稍高的探究性题目。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考察也是一种挑战,面对挑战,大部分学生会不服输,希望通过解决问题以证实自己的能力,激发学习动力,主动提高自我,实现主体的建构。
3.在做训练题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安排不一样的题目,让他们在讲台上解答。这是对学生的思路和勇气的极大考验,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都要给出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在被认可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实现自我,或者让学生代替教师的角色走上讲台让学生讲解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4.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引导者。无论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不断改变教学策略,随机应变,丰富自身教学技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及时定期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
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应该多沟通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其在意志、情绪、能力方面的个体特征,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实行合理分组,保证小组成员彼此在个性和水平上实现互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学生一起学习会更活跃,没有束缚和顾忌,当然教师要确保秩序的稳定。多设置合作类的项目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例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受到以前经验的干扰,把椭圆和圆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工具,在课上分小组合作画出椭圆,并且和圆相比较,可以自己总结其定义,学生在合作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长处分配任务,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努力,逐步为自己准确定位,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确认自己的能力,建立主体性能。在一次调查问卷中,有多名学生表示自己主要是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敢发言,怕说出来被同学笑话,老师也会批评自己,所以上课都是低着头,一听到老师提问就害怕。这是因为从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极不自信所致。因此,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來,不能以高姿态指挥学生的做法,而是要放低自己的姿态,表示自己也很疑惑,使自己和学生在同等地位上交流,学生会感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没有顾虑主动老师沟通,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培发散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多给学生鼓励而不是批评,有问题可以课下找学生私下解决,给学生充分的尊重。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评价就等同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但是随素质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发现,评价主体是多样的,包括教师和学生,评价对象不是单一的。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可以有效增强其主体性,例如让学生养成定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好习惯,可以提高其反省自己表现的意识,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有利于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时,学生也要以主人公的视角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这个环节上比较薄弱。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不断进步,使学生敢于怀疑教师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评价才能帮助其建立自信呢?很多老师说多夸奖,这是片面的一味的赞扬只会使学生失去理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把学生的努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没有笨学生只有懒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自己的主人。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性格进行评价,并且给出正确的方向性指导,这都对其主体性建立具有辅助作用。另外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贯穿于教学中,可以采用口头、书信、作业评语等多种形式。
通过以上几方面分析发现建立学生的主体性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从多方面着手,综合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服务。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完善教学机制,不论在课堂之上还是课下都要做好引导和带领作用,为学生树立典范形象。
【关键词】主人公意识 合作互动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01
实践证明,很多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了家长和教师的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沉迷于享乐和网络游戏,失去奋斗的目标,导致迷失自我。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没有确立自我,完全依赖父母老师,导致一旦进入大学能力明显不足,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自我,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新一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破对教师的高度依赖。但是如何帮助学生确立主体地位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详细论述,希望对其他教师具有借鉴意义。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实现自我的现状和改进建议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通过一些数学科学家独立探求知识、对权威具有怀疑精神的例子,使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唤醒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的有意识培养这方面能力。教师要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虽然很多教师在理论上知道要建立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任务中、内容广泛,采用班级授课制,一个班人数一般在50到60人之间,教师要维持课堂秩序还要进行知识讲授,挑战比较大。不少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迎合应试要求,以自己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形成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基本概念、公式进行逐一讲解,然后学生运用公式做例题,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生一直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学习。虽然学生也有表达自我的需要,但是由于前者更省事简单,逐渐习惯被动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能确立自我意识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问题。
对于高中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的现状,建议教师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
1.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把新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学生先自己理解,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会预习,因为上课直接听老师讲会容易得多。对此,可以在预习中布置一些基础的题目要求,学生大部分通过认真预习都能完成,在预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思考,找到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更加了解自己的水平。
2.偶尔给学生留下难度稍高的探究性题目。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考察也是一种挑战,面对挑战,大部分学生会不服输,希望通过解决问题以证实自己的能力,激发学习动力,主动提高自我,实现主体的建构。
3.在做训练题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安排不一样的题目,让他们在讲台上解答。这是对学生的思路和勇气的极大考验,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都要给出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在被认可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实现自我,或者让学生代替教师的角色走上讲台让学生讲解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4.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引导者。无论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不断改变教学策略,随机应变,丰富自身教学技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及时定期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
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应该多沟通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其在意志、情绪、能力方面的个体特征,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实行合理分组,保证小组成员彼此在个性和水平上实现互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学生一起学习会更活跃,没有束缚和顾忌,当然教师要确保秩序的稳定。多设置合作类的项目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例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受到以前经验的干扰,把椭圆和圆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工具,在课上分小组合作画出椭圆,并且和圆相比较,可以自己总结其定义,学生在合作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长处分配任务,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努力,逐步为自己准确定位,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确认自己的能力,建立主体性能。在一次调查问卷中,有多名学生表示自己主要是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敢发言,怕说出来被同学笑话,老师也会批评自己,所以上课都是低着头,一听到老师提问就害怕。这是因为从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极不自信所致。因此,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來,不能以高姿态指挥学生的做法,而是要放低自己的姿态,表示自己也很疑惑,使自己和学生在同等地位上交流,学生会感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没有顾虑主动老师沟通,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培发散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多给学生鼓励而不是批评,有问题可以课下找学生私下解决,给学生充分的尊重。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评价就等同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但是随素质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发现,评价主体是多样的,包括教师和学生,评价对象不是单一的。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可以有效增强其主体性,例如让学生养成定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好习惯,可以提高其反省自己表现的意识,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有利于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时,学生也要以主人公的视角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这个环节上比较薄弱。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不断进步,使学生敢于怀疑教师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评价才能帮助其建立自信呢?很多老师说多夸奖,这是片面的一味的赞扬只会使学生失去理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把学生的努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没有笨学生只有懒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自己的主人。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性格进行评价,并且给出正确的方向性指导,这都对其主体性建立具有辅助作用。另外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贯穿于教学中,可以采用口头、书信、作业评语等多种形式。
通过以上几方面分析发现建立学生的主体性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从多方面着手,综合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服务。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完善教学机制,不论在课堂之上还是课下都要做好引导和带领作用,为学生树立典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