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传志先生再一次将联想集团的担子全部交给杨元庆。这再次显示了柳传志先生的人才观。几年前,我采访先生,他总结自己的企业家成就,其中的一条,就是带出了一支好队伍,培养了几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企业家。这样的话当然所言不虚,除了杨元庆之外,柳先生这一次提到了另外几个年轻的名字:刘军、陈绍鹏,其实还有才华横溢的郭为,以及跌倒重来,自信得不能再自信的孙宏斌。
可以肯定地说,当这样一连串优秀的、年轻的名字,同时都成为柳传志先生的门徒,你必须承认,柳先生带领队伍,培养后生的本领,是值得赞美的。我看见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称柳先生才是中国企业的教父,他的影响力是可持续的,他的经验具备优美的中国范式。
这让我想起了盛宣怀,他在晚清的官商结合发展时代,上通朝纲,下引市场,一辈子都在操办轮船招商局这个伟大的企业。和许多年之后的柳传志先生有点类似,盛宣怀官至邮传部部长,同时也是轮船招商局持久的掌门人。而柳先生则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党代表。轮船招商局起于官办,后来改革为商办企业。而联想起源于中国科学院,许多年之后,在柳传志先生的主导下,今日的联想成为了不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以至于在很多场合,柳传志先生更愿意说联想也是一家标准的私人企业。
联想的改制成功,是中国企业史上最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事件之一。但有人在议论,联想改制的成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它不可复制。也就是说,这样具有本质意义的企业改革历史,只有在柳传志先生的主导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历史真的具有相似性,当年轮船招商局的改制,毋庸置疑地也只有一个主导性条件,那就是盛宣怀的影响力。
更大的相似性在于,盛宣怀也是求贤若渴,他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可以说一点都不逊于柳传志先生。其中包括郑观应、唐景星、徐润等一批晚清最具有企业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都甘愿服膺在盛宣怀的门下。原因无他,乃是盛不可多得的官场经验、商场经验,以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练的人际博弈能力。他可以和李鸿章推杯换盏,可以靠近慈禧太后,谨慎进言,他还可以拿到整个朝廷的漕运专运权。相比之下,郑观应、唐景星、徐润就显得太书生,太专业了,所以,无论他们有多大的才华,都只能在盛宣怀的手心里腾挪。
我并不认为,今日柳传志先生的企业人才框架,完全类似于当年的轮船招商局。但以柳先生为核心的联想人才文化,的确和当年的盛宣怀有某种同构性。一个有志于大发展的中国企业,必须有一个能在官场和市场两个方面同时非常老道的领袖人物存在。企业必须把官场文化和市场理念同时复制过来,建构起一种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方能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语境里施展身手。毫无疑问,这样的核心人物,只能是柳传志。
由此,当我们从历史出发,阅读当下,就能够发现这种“盛宣怀模式”的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柳传志模式”。的确,这样的模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之内,效果是明显的,正如柳先生自己说,他有三大贡献,其一是用本土品牌,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产业里,直接与世界一流的企业竞争,且成绩卓越。其二是改制成功,联想从此拥有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三,当然就是他带出了一批年轻人,一批优秀的、年轻的企业家。
站在柳先生的第三点上,借着历史的透视能力,我们能够看见一些问题。
其一,联想有可能形成一种柳传志式的路径依赖。当杨元庆、郭为、刘军、陈绍鹏这样的年轻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唯马首是瞻,必然要丢失掉属于自己的、看上去年轻的创新精神。联想到今天为止,依然是一个缺乏原创精神的企业,可以肯定的说,创新,只有创新,才是联想挥之不去的软肋。
第二,联想很有可能已经将幽深的官场文化复制到自己的企业体系里。我曾经将这样的疑问说出来,请教柳传志先生。记得当时柳先生微微一笑,说自己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但了解联想的人,或者说从联想出来的人,都深深感受到联想的管理越来越像官场,比如下级逢迎上级,有些人的工作首先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迎合企业高管。
第三则是抑制了外来人才的发挥空间。这些年联想与诸多外来高管不和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众口一词的观点是,外国职业经理人并不了解中国市场,更不了解中国文化。其实这种说法是与联想铺天盖地的国际化路径相悖的。今天的联想,已经是一个具有深度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至少在管理理念,人才建设方面过度强调中国特色,是一种变相的封闭。
柳传志先生的企业家生涯,几乎就是一个奇迹,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当然愿意对联想这样的企业,保持着一种优美的期待。需要的是时间,是不断的累积,是这个国家在常识层面的艰难进步。
可以肯定地说,当这样一连串优秀的、年轻的名字,同时都成为柳传志先生的门徒,你必须承认,柳先生带领队伍,培养后生的本领,是值得赞美的。我看见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称柳先生才是中国企业的教父,他的影响力是可持续的,他的经验具备优美的中国范式。
这让我想起了盛宣怀,他在晚清的官商结合发展时代,上通朝纲,下引市场,一辈子都在操办轮船招商局这个伟大的企业。和许多年之后的柳传志先生有点类似,盛宣怀官至邮传部部长,同时也是轮船招商局持久的掌门人。而柳先生则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党代表。轮船招商局起于官办,后来改革为商办企业。而联想起源于中国科学院,许多年之后,在柳传志先生的主导下,今日的联想成为了不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以至于在很多场合,柳传志先生更愿意说联想也是一家标准的私人企业。
联想的改制成功,是中国企业史上最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事件之一。但有人在议论,联想改制的成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它不可复制。也就是说,这样具有本质意义的企业改革历史,只有在柳传志先生的主导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历史真的具有相似性,当年轮船招商局的改制,毋庸置疑地也只有一个主导性条件,那就是盛宣怀的影响力。
更大的相似性在于,盛宣怀也是求贤若渴,他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可以说一点都不逊于柳传志先生。其中包括郑观应、唐景星、徐润等一批晚清最具有企业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都甘愿服膺在盛宣怀的门下。原因无他,乃是盛不可多得的官场经验、商场经验,以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练的人际博弈能力。他可以和李鸿章推杯换盏,可以靠近慈禧太后,谨慎进言,他还可以拿到整个朝廷的漕运专运权。相比之下,郑观应、唐景星、徐润就显得太书生,太专业了,所以,无论他们有多大的才华,都只能在盛宣怀的手心里腾挪。
我并不认为,今日柳传志先生的企业人才框架,完全类似于当年的轮船招商局。但以柳先生为核心的联想人才文化,的确和当年的盛宣怀有某种同构性。一个有志于大发展的中国企业,必须有一个能在官场和市场两个方面同时非常老道的领袖人物存在。企业必须把官场文化和市场理念同时复制过来,建构起一种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方能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语境里施展身手。毫无疑问,这样的核心人物,只能是柳传志。
由此,当我们从历史出发,阅读当下,就能够发现这种“盛宣怀模式”的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柳传志模式”。的确,这样的模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之内,效果是明显的,正如柳先生自己说,他有三大贡献,其一是用本土品牌,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产业里,直接与世界一流的企业竞争,且成绩卓越。其二是改制成功,联想从此拥有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三,当然就是他带出了一批年轻人,一批优秀的、年轻的企业家。
站在柳先生的第三点上,借着历史的透视能力,我们能够看见一些问题。
其一,联想有可能形成一种柳传志式的路径依赖。当杨元庆、郭为、刘军、陈绍鹏这样的年轻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唯马首是瞻,必然要丢失掉属于自己的、看上去年轻的创新精神。联想到今天为止,依然是一个缺乏原创精神的企业,可以肯定的说,创新,只有创新,才是联想挥之不去的软肋。
第二,联想很有可能已经将幽深的官场文化复制到自己的企业体系里。我曾经将这样的疑问说出来,请教柳传志先生。记得当时柳先生微微一笑,说自己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但了解联想的人,或者说从联想出来的人,都深深感受到联想的管理越来越像官场,比如下级逢迎上级,有些人的工作首先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迎合企业高管。
第三则是抑制了外来人才的发挥空间。这些年联想与诸多外来高管不和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众口一词的观点是,外国职业经理人并不了解中国市场,更不了解中国文化。其实这种说法是与联想铺天盖地的国际化路径相悖的。今天的联想,已经是一个具有深度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至少在管理理念,人才建设方面过度强调中国特色,是一种变相的封闭。
柳传志先生的企业家生涯,几乎就是一个奇迹,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当然愿意对联想这样的企业,保持着一种优美的期待。需要的是时间,是不断的累积,是这个国家在常识层面的艰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