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精神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快捷化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出现了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思想困境、价值困境和认知困境三个方面。正确认识深入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加大措施,积极应对,对加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升其精神境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教育 困境 出路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这是维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精神家园的根本。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迅速、便捷,现代化的通讯与运输手段缩短了空间距离,各国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经济的发展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时空界限相对模糊,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教育带来新的困境。
  
  一、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困境
  
  1.思想困境
  全球化浪潮和我国正经历的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思想与精神状况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西文化价值冲突加剧,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多表象、多标准。在精神生活领域内,思想多元化趋势引发了民族成员在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方面的多层次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在精神活动和精神状态上出现了某些混乱和无序,使人们在精神价值和道德权衡上感到无所适从,致使一些人遵从道德相对主义,放弃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精神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缩小世界各国间的距离,出现了所谓的“地球村”现象,世界各国逐渐被纳入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空前的密切,人类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在增多。与此同时,全球性问题也日渐突出。经济“无国界行为”的扩展,各种国际组织功能与作用的不断增强,跨国公司的经济扩张及全球性问题的大量产生,都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不少人受“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产生错觉,认为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在他们心目中国家主权的神圣大打折扣。
  第二,西方的价值观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体系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消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体系,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个人自由,集经济利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于一体,置社会或集体的公共利益于不顾。受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影响,一部分人的社会价值取向迷亂,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世俗化和利己化,把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抛之脑后。
  第三,西方强权文化淡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经济上的优势衍生文化上的优势,经济上的强权衍生文化上的强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操纵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凭借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强大优势,在全球大肆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大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力图把西方文明变为全人类的行为楷模。受其影响,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民族自卑感,他们过分夸大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对自己的国家缺乏信心,甚至贬损自己的民族,轻视自己的传统,认为西方一切都比自己国家好,主张一切以西方价值为准则,一切与西方接轨,向往西方,崇拜西方,民族自信心严重不足。
  2.价值困境。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现代民族国家培养“有用的公民”,形成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为什么现在我们在学校大力提倡民族精神教育?有外部因素的变化,但最主要的还是国家化学校教育本身发生了变化。关于民族精神受到削弱的原因,首先应该寻求学校教育的问题。具体而言,学校教育问题是指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学校教育的价值立场从“国家观念”到“市场逻辑”的变迁,把学校教育纳入市场机制之中,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当前人们讨论最多的,诸如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等问题,还包括学校教育忽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的问题。
  英国学者安迪·格林强调,尽管学校教育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公民意识方面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已被相对弱化了,但是教育促进社会稳定和团结的功能仍然很重要,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分化作用下。因此,教育市场化改革让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国家认同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国家认同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关系的两难处理成为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困境。
  3.认知困境。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束缚力和规制性的传统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传统思维模式中有很多优秀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某此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僵化钝滞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内容和状态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的今天,传统思维习惯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落后方式并没有得到适当清除和完全改造,而是在很多场合仍旧制约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从而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比如,传统知行观中知行分离的思维方法和重知轻行的习惯惰性,会影响到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践行,从而使民族精神教育过程的实效化和教育效果的终端化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而传统教育观中教育过程主客分离的思维定势,则会导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深度沟通和有效互动,从而导致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力不强,其所能发挥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也受到限制。这种问题的存在,无疑严重地影响到民族精神教育的实际开展和具体实施。
  总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这些困境问题,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看清形势,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加强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对其内涵加以丰富、深化和发展。
  
  二、出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我们要把学校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淳厚民风,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
  1.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力量聚集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全方位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高校教育系统应把学习、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学习、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与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2.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实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寻适合国情的救国、强国之路的历史。没有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就不可能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就不能找到真正的报国之路。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倡导大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感人场面和动人情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民族自信心,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拥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3.营造民族精神教育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
  校园文化活动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在参与文化实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教育、熏陶和感染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因此,高校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充分了解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引导他们参与到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系列报道,开展各类民俗文化节、科技节、影视节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氛围,在不断的感染和熏陶中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骆方金,孔静.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激发和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6,(11).
  [2]王利华.论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3]蔡旭群.在学校中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探微[J].教育评论,2006,(2).
  [4]高剑英,孙晓莉.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9).
  [5]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出版社,1988.
  
  (作者池振国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机械制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要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运用能力,能够正确读识和绘制机械图样,就需在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中《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一章为例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