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指导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engli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代开始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而我们的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还可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不论在兴味方面还是在受用方面,都可得到莫大的收获。”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众多的朗读方法中,叶圣陶先生更提倡“美读”这种朗读方法。薛瑞平老师的那两本书真实地反应出中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书声琅琅的三年級》以及《破茧而出的四年级》,对面中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该如何指导他们“美读”课文呢?
  一、领略“美”
  1.抓住关键词句,激发想象
  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教学指导是由语文阅读的最终目标决定的,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关键词在句子中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词语往往蕴含着深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对文本对话,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抓住关键词朗读,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如在我指导学生朗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一句时,我出示了银杏树叶子的图片,抓住重点词“扇哪扇哪”并引导学生想象这叶子像老奶奶手中拿着的蒲扇,慢慢地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轻柔。如此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我们只要听听学生读得怎么样,就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感悟到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了。
  2.创设合理情景,激趣朗读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既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能引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才能在朗读教学中受到更好的效果。那么,创设情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创设情景可以有很多方法,如借助图片创设情景、借助音乐创设或者借助肢体语言来创设。如在指导品读“它把红色给了枫叶,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句子时,我考虑到我们住在南方,对秋天的感觉体会不明显,学生更没有看过枫叶飘落的情景,因此,我适时运用多媒体创设出枫叶飘落的情景,让学生可以生动、直观地感受枫叶飘落的那种轻盈,读出其中的韵味。
  二、表达“美”
  朗读指导教学其实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该在听说读写上下功夫。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也是为后面的“写”作铺垫。下面,我就以《秋天的雨》的朗读教学,谈谈在朗读指导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
  1.“换词比较法”,体会用词的准确
  准确用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能准确地使用词语,不仅能让文章添色,还能准备地体现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在朗读指导时,我们可以采用“换词比较法”体会准确用词的重要性。如在指导朗读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时,我把“扇哪扇哪”去掉,比较句子并读一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渗透修辞手法的运用,体味语言“美”
  恰当的修辞手法会给文章增添不少色彩,会给文章赋予生命,更吸引读者。在我们朗读教学所要美读的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我们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渗透。如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这几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如“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摘呢!”“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两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更为形象的感受到了文章中相关语句所表述的意思。这些修辞手法也同样是学生作文当中出彩的所在,所以,先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并记住它;当学生对这些好词好句积累到一定时,写作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其他文献
新课标强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题、能力为主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语文教学应如何教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巧妙地提问题  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若能组织好,巧妙地設疑提问,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期刊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所有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追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展开多元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在做人前提下完成学业成长,成人和成才并重,正所谓“教育之道为立人”。  一、有机结合,创设适宜学习情境  教材文本人文性特征需要多元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生活认知形成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设适宜学习契机,帮助学生尽快感受成长动力。如《槐乡的孩子》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朗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进行“审题立意”训练。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
期刊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小学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重视之外,还应该加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这意味着从教育规划层面肯定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所谓“情感”,它泛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认知的态度体验,也就是说,“情感”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它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上面表现的更加突出,在小学阶段展开情感教育,就是在知识传递之外进行深层次的情感要素挖掘。
期刊
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文,许多同学看到陌生的文章不知从何下手。其实,中考中出现的课外文言文都是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小段,是出题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置的,如果平时同学们把课内的文言文学好,对付这些课外文言文是没有问题的。  《2017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
期刊
一、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日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补充营养,这样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现今,很多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孩子在课余时间的阅读,他们舍得花金钱和精力来满足孩子的阅
期刊
一进入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萄的时节,教科书里就铺天盖地是秋的讯息。上完《金秋》,上《秋游》,语文课有、美术课有,品生也顺应季节地开起了蔬果大聚会。答应学生表现好就可品尝到丰收的甜蜜,婉拒了学生自带水果的请求,原因之一是已经制作过水果拼盘了,其二是自家的东西向来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取之不尽,吃光了、弄坏了还可以让爸爸妈妈买。而老师奖的东西毕竟不一样,会香一点吧!  周四,早早就准备好了冬枣和葡萄,足够
期刊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爱读书、读好书才能博学多识,志存高远,成为一位有思想、有胆识的人。在“主题阅读教学”带动下,开始“以文带文课”的教学实践,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深化文本的思想内涵  以课文的内容为基础,补充拓展出相同、相关的阅读文章,可以深化文本的思想内涵。如,《梦圆飞天》通讯报道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
期刊
游戏识字是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促使低年级学生自发性地产生积极的、愉悦的和浓厚兴趣的状态, 为实现“识字教学”的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采用的“识字”活动方式方法。把游戏与识字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合理转化, 使施教的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识字的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 使学生的学习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 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五彩缤
期刊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使学生由“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变,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主阅读的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人翁的阅读精神。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将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把语文阅读的主动权交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