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有活力,最有灵性,最有趣味性的学科——语文,偏偏遭到学生的冷落,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几乎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笔者有以下三点肤浅的体会:
一、放射个人激情,感染学生
情,指的是老师上课时把感情投入到其中,让自己所讲的内容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老师教学时要抓住这个特点,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心。梁启超的学生,在提起他的老师时,动情地介绍道:讲到精彩处,梁先生“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涕泪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样酣畅淋漓的语文课,老师一定能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登上一个情绪高峰。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达成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共同发展。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执著追求着这样的课堂:情趣横溢,激发兴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应在其指导下,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语言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但是切忌矫揉造作,教师只有认真体悟课文,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语文课有了感染力,学生身临老师创设的情境,就能够获取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活跃思维,较好地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互动,交流思想
动,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实践的过程,是展示学生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动作演示”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思维上的,并非是具体的行动。
记得在教学《清兵卫与葫芦》时,学生认为作者写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这个细节特别逼真。于是老师提议让一个同学起来把这个细节朗读一下。结果这个学生在读的过程特地撇着嘴去模仿老婆婆的语气,弄得同学哈哈大笑。这一次活动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同学也只是哄笑了一阵。绝不会从人物对话中体会到清兵卫发现好葫芦时的激动,兴奋与珍惜。所以所谓的互动应该主要是思维的交流而非主要的行为动作演示过程。
那么,怎样的互动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呢?教师在课堂中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参加者,同时他又鼓励包括所有的成员来回交往,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以教材为依据和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交往。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去发现,为认识以前未知的东西感到高兴和满足。如教《娜塔莎》一文。老师问:当娜塔莎被安德来公爵邀请跳华尔兹舞时,她是如何表现的?同学很快能找到文中这样描写:“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那么老师再问:这些句子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下面的同学开始议论了。有人说娜塔莎直率,有人说娜塔莎天真,还有人说娜塔莎爱慕虚荣。对于前两种意见大家基本是认同的,也是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而对于爱慕虚荣,就很少有人同意了。那么老师适当加入其中。问:“娜塔莎为什么感激安德来公爵的到来,如果安德来公爵此时不邀请她跳舞,她会怎样呢?”同学们很快想到这样的一个细节“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这是少女的虚荣心受到打击的直接表现。那么答案也就清晰了。
由此可见,只有思维上的交流才能达到师生互动,较高境界的思维互动应该是如下的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当中,一同分享探索、发现、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
三、大胆取舍,加深理解
取,指的是选取。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的确很多。选入教材的课文,不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作为阅历尚浅的高中生,不可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全方位理解接受,语文也就成了一门遗憾的学科。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但反过来,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比如教《炮兽》一文,第二个场景描写人与兽惊心动魄斗争,同学们大多十分喜欢。所以老师可以不惜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诵读、体会炮队队长的英勇,老人的有勇有谋。笔者感到:在一堂课上,如果什么都讲,往往就如同什么都没讲。在学生的脑海中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老师应对所教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取那些更能触发学生情感,更能震撼学生心灵,更能让学生浮想联翩,更能让学生欲罢不能的文字,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妙处。
总之,上好语文课,使课堂充满魅力,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梦想。只有凭着智慧、热情,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思维这只“小鸟”,才能让它唱出美妙的动听的歌声。
(责编 李 晔)
一、放射个人激情,感染学生
情,指的是老师上课时把感情投入到其中,让自己所讲的内容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老师教学时要抓住这个特点,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心。梁启超的学生,在提起他的老师时,动情地介绍道:讲到精彩处,梁先生“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涕泪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样酣畅淋漓的语文课,老师一定能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登上一个情绪高峰。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达成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共同发展。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执著追求着这样的课堂:情趣横溢,激发兴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应在其指导下,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语言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但是切忌矫揉造作,教师只有认真体悟课文,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语文课有了感染力,学生身临老师创设的情境,就能够获取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活跃思维,较好地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互动,交流思想
动,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实践的过程,是展示学生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动作演示”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思维上的,并非是具体的行动。
记得在教学《清兵卫与葫芦》时,学生认为作者写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这个细节特别逼真。于是老师提议让一个同学起来把这个细节朗读一下。结果这个学生在读的过程特地撇着嘴去模仿老婆婆的语气,弄得同学哈哈大笑。这一次活动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同学也只是哄笑了一阵。绝不会从人物对话中体会到清兵卫发现好葫芦时的激动,兴奋与珍惜。所以所谓的互动应该主要是思维的交流而非主要的行为动作演示过程。
那么,怎样的互动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呢?教师在课堂中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参加者,同时他又鼓励包括所有的成员来回交往,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以教材为依据和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交往。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去发现,为认识以前未知的东西感到高兴和满足。如教《娜塔莎》一文。老师问:当娜塔莎被安德来公爵邀请跳华尔兹舞时,她是如何表现的?同学很快能找到文中这样描写:“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那么老师再问:这些句子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下面的同学开始议论了。有人说娜塔莎直率,有人说娜塔莎天真,还有人说娜塔莎爱慕虚荣。对于前两种意见大家基本是认同的,也是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而对于爱慕虚荣,就很少有人同意了。那么老师适当加入其中。问:“娜塔莎为什么感激安德来公爵的到来,如果安德来公爵此时不邀请她跳舞,她会怎样呢?”同学们很快想到这样的一个细节“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这是少女的虚荣心受到打击的直接表现。那么答案也就清晰了。
由此可见,只有思维上的交流才能达到师生互动,较高境界的思维互动应该是如下的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当中,一同分享探索、发现、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
三、大胆取舍,加深理解
取,指的是选取。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的确很多。选入教材的课文,不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作为阅历尚浅的高中生,不可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全方位理解接受,语文也就成了一门遗憾的学科。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但反过来,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比如教《炮兽》一文,第二个场景描写人与兽惊心动魄斗争,同学们大多十分喜欢。所以老师可以不惜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诵读、体会炮队队长的英勇,老人的有勇有谋。笔者感到:在一堂课上,如果什么都讲,往往就如同什么都没讲。在学生的脑海中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老师应对所教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取那些更能触发学生情感,更能震撼学生心灵,更能让学生浮想联翩,更能让学生欲罢不能的文字,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妙处。
总之,上好语文课,使课堂充满魅力,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梦想。只有凭着智慧、热情,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思维这只“小鸟”,才能让它唱出美妙的动听的歌声。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