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文化的创造与经营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HAOKU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很多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基本上局限在浅层次上,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易见成效的管理体制的建设上。因为很多人认为学校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几十年自然积淀下来的,一任校长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所以很多学校发展规划中的学校文化建设让人感觉更像是一句口号,而非具体工作(李希贵:《学生第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其实,学校文化是可以创造和经营的。
  在校园里,我们都知道鲜有学生喜欢去校史馆。因此我们可以花很少的钱造一个网上校史馆,方便师生随时随地浏览,而不需要花很大的代价去造一个利用率很低的校史馆,节余的钱和空间可以用来建造一个学生的活动间或者家校的沟通场所。这一举措是实实在在为师生考虑,为学生的利益着想,这就是创造学校文化迈出的第一步。
  很多学校都说校园是学生的家园、乐园,但是我们不妨想想,在这个家园是不是有很多地方是不可以随便去玩的,如钢琴间、实验室、健身房和荣誉室,当然还有刚才所说的校史馆,那往往成为用来对付领导视察和招徕生源的“景点”。学校必备的课程设施和数字化实验仪器往往也不是随时能用的。除了那唯一的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学校有几十台哪怕是几百台电脑,学生不能用,也不敢用,也没有时间用。有些学校的招生广告,说占地面积达多少,事实上,每个学生占地面积绝不是“传说”中的11平方米以上,而是那离座位“1米”见方。
  我们的教育离人本意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所以我认为现代学校不需要面积有多大、设施有多先进,而是我们的学校文化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如果没有大型的体育馆、剧场,我们可以随时向社会租用。如果没有大型图书馆,我们可以将校园、教室、走廊都变成书橱,建立用指纹扫描随时可以借、到处都可以还的数字化图书馆!向学生开放校园内每一个角落,让校园的所有教学设施都变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学校文化广义上被认为是一种亚文化,是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我在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工作时,有几年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一下子涌入校园,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都很差,导致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教师的呵斥和学生的排斥使师生关系降到了一个冰点,于是学校就开展了“我心目中的智慧教师”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和智慧型教师的评选活动,全校师生聆听学生感人至深的演讲,教师们诉说对学生的肺腑之爱,最后统计师生的投票,持续半年之久的评选活动在教师节落下帷幕,鲜花、歌声、掌声、拥抱和有分量的颁奖词让获奖教师热泪盈眶。第一期共评选出了五位全校师生心目中的智慧型教师,这是对教师最高的奖赏,我发现,我们全力推销的东西变成了大家竭力追求的东西,这样的活动让全体老师更加明确师爱对于教师职业的分量,每一次展示都是对师生关系新的提升,都是对老师们教育境界的新的升华。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努力把它变成学校的文化,我们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在创造的学校文化中软着陆了。一年一届的智慧型教师的评选活动就在大家的认可下,融入了学校优秀教师考核评比制度。
  制度建设中完全可以融入文化建设,用制度衍生出文化来。当我们意识到,教学管理与研究行政泛化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性,弱化了专业与学术在学校本应有的地位时,我们就对教学常规和行政管理作了改革。比如对备课笔记专门作过规定,只需要提供一个学年或一个循环教学的教案,做过学校其他教师的示范本,可以免去以后所有备课检查,老师们以“免检”为荣。在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学校不查任何教师的备课簿,而是强调集体备课,集备组内轮流备课,每个人将教案和课件发至相应的教学平台,大家所作的修改建议跟帖在下面,因此备好课就成为了每一位教师自觉的行为。制度衍生出文化,让虚无缥缈的学校文化演绎为每个人生活、事业甚至生命的一部分,我们都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技术改变着思想,学校文化的创造和经营还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市场开发”。
  在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没有像样的行政办公楼,没有豪华设施,教室墙面斑驳,但是,学校却做到了让所有电教设备能为教学服务,让仅有的、匮乏的物质资源尽一切可能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校长和老师们可以不必为“多媒体一节课需要折旧费和电费15块”而担心。我们为“以人为本”文化找到了“市场”并创造了“市场”,形成了共同的校园核心价值观,并真正落实到“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落实到“为了每一个人都能成功”的价值追求上,让每位师生切实感受到并能积极影响每位师生的精神力量形成,校长因此对学校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倡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的今天,却存在着诸如此类常见现象:一边在谈数字化校园建设,让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一边却是严防死守学生数字化,告知学生不准用手机、不能用电脑、不准玩PSP。校园数字化了,却要求学生远离数字化,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仅有物质形态上的数字化难道是我们所追求的数字化校园的初衷?显然不是。所以要提倡什么,要想塑造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当认真思考才是。在这个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还要寻求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们不妨用校园的一角、教室的一角等设置成电子图书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变堵为疏,主动提供这种工具,并做好引导工作,而不是把学生“逼”到校园外的网吧里。
  在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有很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教育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一开始总有一些新生的家长抵触:“这个画画脸谱、弹弹古筝、唱唱京剧、打打武术有什么用啊?”学校文化要得到家长的认可,一定要有强大的互动平台。因此,后来我们就在校园网上开设课程展示栏目,还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让学校文化“上市”。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武术操、五禽戏、八段锦或者手工制作等,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学校可以适时举办一些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活动、亲子诗社、亲子家长会、最佳妈妈、最佳爸爸等,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和管理中。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学校周围300米或500米打造成一个社区资源圈,超市、商场、名人故居、小花园、蛋糕店、花店等,我们可以把它打造成我们需要的资源——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二课堂。周边社区资源圈的打造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的组合和利用。很明显,不能仅仅在校园内经营学校文化,还得到市场上发挥学校文化的巨大效益。
  学校文化建设有很长的路要走。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是学校文化的缔造者、建设者,更是经营者。经营不可或缺的有空间、网络、技术和团队,而更重要的是校长的思想和观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球壳层模型研究了C60团簇与稠密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假定离子团中离子之间的位置矢量的取向是随机的,在线性化的伏拉索夫-泊松理论框架下,借助于经典的等离子体介
本文通过作图研究了一维无限深势阱中引入势垒后的能级变化情况.随着双阱势中势垒高度V0的不断增大,相邻的奇宇称能级与偶宇称能级逐渐接近,当V0→∞时,二者相等,能级由原来的非简
远程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学习资源。课程专家的视频讲座,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辅导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班级同仁的讨论和交流,培训展出的优秀作业和话题都是值得我们
周国平在北京大学做过一次演讲,题目叫"中国人缺少什么"。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弱点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中国人缺少的不是物质文明,而是精神文明,即真正的灵魂生活
随着新的教育教材改革的不断冲击,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这批教师不断地完善、充实着自己,用心汲取在新课程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尤其在家园合作方面,我有了新的视角。《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当前人类的生活、娱乐、工作、学习等都离不开互联网。QQ日志是互联网下的一种新产品,也可以说是一些人的新工作方式及新生活方式,其也是日记中的一种,
在自旋-轨道劈裂阵模型下,通过类铜的内壳层激发组态计算了类镍Gd的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其中考虑了共振和非共振辐射平衡跃迁对自电离能级的影响,而忽略了因碰撞跃迁引起的电
在相对论理论框架下,研究了自由电子与离子碰撞的辐射复合过程.在分析影响单电子体系(类H+离子及碱金属离子)辐射复合截面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辐射复合截面在不同情况
在我们以前的理论研究中,给出了AB(^1П,J)+C(^slj)→AB(^1П,J')+C(^slj')碰撞诱导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研究AB(^1П,J)+C(^s1l1j1)→AB(^1П,J')+C(^s1l1j1')+C(^s2l2j2')的电子和转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最优化的英语课堂,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做到优化,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整合等,只有做到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才能真正达到提升英语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因材施教,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师只有制定恰当的目标,才能指引每一位学生以正确的方向,让他们看到努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