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21世纪所需的开拓型人才,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时、创造新的。体育教学应从“新”字上下功夫,应该在培养学生兴趣、习惯上做文章。有了兴趣,有了习惯,随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营造民主学习的氛围是前提
孔子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十分重要,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互感互动的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不讲民主,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提就是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练习和要求,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帮助,允许学生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树立成功意识是关键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他。”人或多或少,都有创造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原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体育困难生,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减少学生的失败感,使学生获得成功,可将学生按运动能力或性别分组,让学生选择有把握的难度、高度等使学生既可领会或掌握动作要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条件下都获得成功。体会成功乐趣,推动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保障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实践表明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学习有效的多。”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遵循徒手操的编排原则,有意识的描述一些简单的劳动或体育锻炼的情景。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到了中年级,只告诉学生活动的关节或活动肌群的名称,由学生自己创编部位操。教师不限制动作的形式,而只注重到位、节奏的指导。到了高年级,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创编徒手操的方法技能,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使用一些器械,做一些生动、活泼的器械操,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实际出发,从教材出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学生的实际、教材相结合。创新的方法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改,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在求变中创新 体育教材中的技术动作,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引导学生创造新的技术动作。如:在六年级的“斜向助跑直角腾越”的教学中,由于技术动作较难掌握,在讲解完构成直角的部位后,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跳过跳箱,学生有的单手支撑,有的双手支撑,这样技术动作就不是唯一的了。但目的是一样的,最后,通过统一练习教材上的规定动作,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学会了技术动作,学习气氛非常浓厚,他们充分享受了求变创新带来的乐趣。
在质疑中创新 鼓励学生质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是对学生参与能力的尊重,是鼓励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参与。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就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表示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体育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创新。
在迁移中创新 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能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迁移。迁移可能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我们一般说的迁移,往往是正迁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小学体育教学螺旋上升的特点,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新知。如:学生在掌握了单摇跳绳的技术动作后。教师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跳出更多的花样吗?学生们开始研究讨论,并很快地利用迁移的规律,通过自主练习,掌握单摇编花、一带一的动作要领,一部分同学甚至学会双摇跳。使同学们不仅通过迁移掌握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在迁移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并且使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總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健体技术和技能以及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时,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走创新学习之路。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营造民主学习的氛围是前提
孔子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十分重要,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互感互动的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不讲民主,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提就是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练习和要求,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帮助,允许学生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树立成功意识是关键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他。”人或多或少,都有创造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原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体育困难生,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减少学生的失败感,使学生获得成功,可将学生按运动能力或性别分组,让学生选择有把握的难度、高度等使学生既可领会或掌握动作要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条件下都获得成功。体会成功乐趣,推动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保障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实践表明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学习有效的多。”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遵循徒手操的编排原则,有意识的描述一些简单的劳动或体育锻炼的情景。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到了中年级,只告诉学生活动的关节或活动肌群的名称,由学生自己创编部位操。教师不限制动作的形式,而只注重到位、节奏的指导。到了高年级,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创编徒手操的方法技能,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使用一些器械,做一些生动、活泼的器械操,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实际出发,从教材出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学生的实际、教材相结合。创新的方法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改,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在求变中创新 体育教材中的技术动作,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引导学生创造新的技术动作。如:在六年级的“斜向助跑直角腾越”的教学中,由于技术动作较难掌握,在讲解完构成直角的部位后,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跳过跳箱,学生有的单手支撑,有的双手支撑,这样技术动作就不是唯一的了。但目的是一样的,最后,通过统一练习教材上的规定动作,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学会了技术动作,学习气氛非常浓厚,他们充分享受了求变创新带来的乐趣。
在质疑中创新 鼓励学生质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是对学生参与能力的尊重,是鼓励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参与。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就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表示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体育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创新。
在迁移中创新 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能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迁移。迁移可能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我们一般说的迁移,往往是正迁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小学体育教学螺旋上升的特点,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新知。如:学生在掌握了单摇跳绳的技术动作后。教师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跳出更多的花样吗?学生们开始研究讨论,并很快地利用迁移的规律,通过自主练习,掌握单摇编花、一带一的动作要领,一部分同学甚至学会双摇跳。使同学们不仅通过迁移掌握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在迁移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并且使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總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健体技术和技能以及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时,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走创新学习之路。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