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你不知道阿西莫夫,但一定喜欢“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那超乎想象的银河帝国,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孩子们无不为之着迷。对,他们的作者便是被誉为“神一样的男人”的阿西莫夫。今天,我们就来研读他的作品,探究他为什么会有想象力如此强大的思维。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写作背景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阿西莫夫根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受到启发,写成此文,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短文两篇属于科学小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活泼。阅读本文,要注意关注以下几点:
一、主旨相同,侧重点不同
《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在形式上是两篇文章,然而两篇文章的主旨是相同的,都是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只是前者证明的是板块构造学说,后者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证据证明恐龙的灭绝是因为撞击造成的。这也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发现的道理。
二、语言通俗,表达有侧重
作为科学小品文,两篇短文都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说明事理,浅显易懂,但两文在表达上又有不同之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巧用比喻,用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形象地说明大陆漂移的情景;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则用语幽默,如用“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幽默说法,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说理通俗但充满情趣,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方法相同,重相互联系
阅读本文,最为关键的应是掌握作者科学探究的方法,那就是要学会借助一个领域的新发现,去探索与之紧密相连的其他领域。这是一種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拓展思维的具体表现,《恐龙无处不在》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便找到大陆漂移学说的新证据;《被压扁的沙子》则从斯石英的发现,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正是因为不拘泥于现象和现状,作者才有了这样的发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作者才能被称为“神一样的男人”。
遗骸(hái) 褶皱(zhě)
劫难(jié) 追溯(sù)
熔化(róng) 衍射(yǎn)
岛屿(yǔ) 地壳(qiào)
驮着(tuó) 鸟臀目(tún)
1.《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一句中的“毫无疑问”能否去掉?为什么?
事物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及彼能发现问题,换个角度同样也能发现问题。不信,来读下面的文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
王充闾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绣珠轩诗抄》载,晚清女诗人郭六芳写过一首《舟还长沙》的七言绝句:
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选自《诗话人生》,有删改)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种问题,问题出现了以后,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阅读阿西莫夫的文章和本文,也许你会获取有益的启示。想一想,本文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位作者意在告诉我们怎样的思维方式呢?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问题。(2012年新疆克拉玛依期末卷)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内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依据說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属于_________,《大自然语言》、《被压扁的沙子》属于_______。采用_______说明顺序,本文作者是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试着举出文中至少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和所要说明的观点。
知识把握
1.“地球板块构造”理论。
2.这句话是全文的逻辑基础,说明全世界各大洲都曾有恐龙生活过。
3.不可以去掉。因为“毫无疑问”突出了科学发现的确凿性,不容置疑。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读后一思
示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多向的,不要只是直线式思维或习惯性思维,要学会多向思维,转换思维,这样你才会有惊喜的发现。
考题回放
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阿西莫夫。
2.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示例:作诠释;举例: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作用:用于解释斯石英的成因及与撞击之间的内在联系。
示例:举例子;“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作用:举出了研究者的单位、姓名以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体现科学严谨的精神。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写作背景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阿西莫夫根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受到启发,写成此文,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短文两篇属于科学小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活泼。阅读本文,要注意关注以下几点:
一、主旨相同,侧重点不同
《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在形式上是两篇文章,然而两篇文章的主旨是相同的,都是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只是前者证明的是板块构造学说,后者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证据证明恐龙的灭绝是因为撞击造成的。这也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发现的道理。
二、语言通俗,表达有侧重
作为科学小品文,两篇短文都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说明事理,浅显易懂,但两文在表达上又有不同之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巧用比喻,用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形象地说明大陆漂移的情景;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则用语幽默,如用“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幽默说法,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说理通俗但充满情趣,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方法相同,重相互联系
阅读本文,最为关键的应是掌握作者科学探究的方法,那就是要学会借助一个领域的新发现,去探索与之紧密相连的其他领域。这是一種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拓展思维的具体表现,《恐龙无处不在》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便找到大陆漂移学说的新证据;《被压扁的沙子》则从斯石英的发现,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正是因为不拘泥于现象和现状,作者才有了这样的发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作者才能被称为“神一样的男人”。
遗骸(hái) 褶皱(zhě)
劫难(jié) 追溯(sù)
熔化(róng) 衍射(yǎn)
岛屿(yǔ) 地壳(qiào)
驮着(tuó) 鸟臀目(tún)
1.《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一句中的“毫无疑问”能否去掉?为什么?
事物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及彼能发现问题,换个角度同样也能发现问题。不信,来读下面的文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
王充闾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绣珠轩诗抄》载,晚清女诗人郭六芳写过一首《舟还长沙》的七言绝句:
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选自《诗话人生》,有删改)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种问题,问题出现了以后,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阅读阿西莫夫的文章和本文,也许你会获取有益的启示。想一想,本文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位作者意在告诉我们怎样的思维方式呢?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问题。(2012年新疆克拉玛依期末卷)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内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依据說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属于_________,《大自然语言》、《被压扁的沙子》属于_______。采用_______说明顺序,本文作者是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试着举出文中至少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和所要说明的观点。
知识把握
1.“地球板块构造”理论。
2.这句话是全文的逻辑基础,说明全世界各大洲都曾有恐龙生活过。
3.不可以去掉。因为“毫无疑问”突出了科学发现的确凿性,不容置疑。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读后一思
示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多向的,不要只是直线式思维或习惯性思维,要学会多向思维,转换思维,这样你才会有惊喜的发现。
考题回放
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阿西莫夫。
2.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示例:作诠释;举例: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作用:用于解释斯石英的成因及与撞击之间的内在联系。
示例:举例子;“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作用:举出了研究者的单位、姓名以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体现科学严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