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指南》践行,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强调个别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但是,幼儿园在制定周计划时,往往会出现在支持和满足幼儿获取经验方面教师过于主观,在活动安排方面还过于统一高控,不够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个别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没有充分体现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改变,从弹性制定周计划开始。
一、现状审视与成因分析
目前一些幼儿园制订周计划,每个班级都是按照幼儿园规定的要求整齐划一的安排每日活动,例如上午活动通常按照“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或专用教室、餐前活动”这样的流程安排,每天几乎保持不变。同时,幼儿园会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周计划执行不得随意更改,这已经成为一种墨守成规的现象。教师按照主题活动进度表、户外活动场地安排表、专用教室安排表提前安排好一日活动内容,“输入式”的组织幼儿完成周计划安排上的各项活动。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整齐划一的、不得随意更改的周计划安排,使幼儿的学习被动,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是一种“高控的、预设的、填鸭式”的半日活动安排,是一种教师牵着幼儿被动学习的状态。
(一)管理制度限制,杜绝随意更改
周计划安排形成这种按部就班的现象,与幼儿园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总是怕教师们没有制度约束、不够规范,在场地安排上避免冲突,严格执行生活作息时间表……处于这种顾虑,管理层尽可能的将周计划设置的整齐划一,便于管理考核。
1、表格程序化安排
在周计划表格的设计中,整齐划一的表格形式保证一个学期中每周的作息安排一模一样,甚至每天的安排顺序一模一样,从管理的角度上严格执行能够按时按量保证幼儿活动,倘若老师随意改动计划,就会被扣上“未按计划实施”的帽子,让老师们不得不程序化。
2、场地分配式安排
无论是户外活动场地安排还是专用教室安排,在学期初管理者都会排好相关的计划表,户外场地分配到哪个班级和时间段玩,这个班就只能在这天这个时间段玩户外玩具,户外活动时间一到,大家都按周计划到各自指定场地游戏,整齐划一。
(二)教师理念高控,调整不够及时
1、教师没有自主权
开学初就设计好的周计划表格一直延续的运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会实施与执行而不会思考与调整,因为幼儿园没有给教师自主权,必须按计划实施而不能随意更改计划,因此教师在周计划指定方面缺少反思与调整的积极性。
2、幼儿没有满足感
如果从幼儿的角度来分析,一尘不变的周计划制定,让每天的作息安排教条化。孩子们倘若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有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得不因为时间关系而停止研究,被动的进行已经安排好的下一环节中;倘若孩子们突发奇想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也不得不因为指定内容而终止,被动的按计划实施……长此以往便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从而忽略幼儿感受。
二、反思优化与弹性改变:
(一)从“按部就班”到“自主搭配”
《指南》更加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活动组织更具主体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改变周计划撰写的时候,需要更关注幼儿的自主性,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指定预安排表,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及时调整,满足幼儿各方面需要,尊重个体差异,多设置低结构的区域活动和小组式活动,合理安排时间,在教师的自主搭配下,提升幼儿活动经验。
根据课程需要,尝试多种变化
调整前:集体活动统一安排在第一栏,集体活动后统一是户外活动。
调整后:主题活动融入整个半日进行,结合采访和参观活动,多元化的进行参与式游戏,按照需要安排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以及集体活动的时间,由教师根据需要自行安排,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幼儿兴趣随时做反思和调整,提升价值。
分析:
调整后的周计划中,幼儿园给老师们一个预安排表,教师可以有选择和变化的进行半日活动安排,可以每周和每天有变化,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和幼儿兴趣随机变化,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再次调整,一周安排多样化,教师更有调整的自主权。
(二) 从“规定安排”到“自主协调”
《指南》的精神让我们深入思考“这样做是否得更合理”。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更加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专用场地协商,确保利用率高
调整前:户外活动场地按照括号中的指定场地落实,安排适宜场地的游戏和户外锻炼。
调整后:户外场地均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运用,增加了户外场地的使用率,确保了游戏和户外锻炼交替进行,教师可以自主安排分组游戏然后交换,或集体游戏后玩大型器械
分析:
调整后的周计划中,不但一日活动形式可根据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方式,而且在商量与协调中更加人性化,更尊重幼儿的需要,给老师们更多空间,真正让孩子们做自己游戏的主人,确保幼儿园的所有设施都能最大限度的供幼儿使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三、思考与体会
在深入贯彻《指南》精神后,我们通过周计划的几次改革,终于寻找到一个更适合幼儿、更适合教师的周计划预安排表,在一次次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寻找切合点,发挥周计划的自主安排价值,寻找新的平衡点。
1.把握“自主”与“预设”的尺度
在周计划表格的设计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握好“自主”与“预设”之间的尺度。于是,在反复的摸索和梳理中,设计了“可变化的预安排表”,老师们拿到表格后可以自由划分格式,自主分配时间,一切跟着幼儿的需要和主题的进程合理安排,尽可能的多一些自主,少一些预设,把自主权还给老师,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2.寻找“计划”与“调整”的空间
在制定预安排表时,我们也在思考,既然是计划,那么调整以后该如何体现出来呢?于是,在反复的研讨与跟进中,我们尝试在预计划表的最后增设一栏“备注”,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師有所调整和反思,可以尝试通过手写的形式记录在备注栏,促进教师勤思考、多变化,让调整后的周计划更合理更灵活。
总而言之,在《指南》精神的背景下,我们在周计划制定中,从不去思考到勤反思、勤调整,这个过程中让周计划更有自主权,更合理灵活。当然,在新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其中的不足,关注儿童,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调整,以实现幼儿需要为目标,在小步的改变中探索新策略,达成自主与预设的融合,促进幼儿游戏与学习的互通。
一、现状审视与成因分析
目前一些幼儿园制订周计划,每个班级都是按照幼儿园规定的要求整齐划一的安排每日活动,例如上午活动通常按照“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或专用教室、餐前活动”这样的流程安排,每天几乎保持不变。同时,幼儿园会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周计划执行不得随意更改,这已经成为一种墨守成规的现象。教师按照主题活动进度表、户外活动场地安排表、专用教室安排表提前安排好一日活动内容,“输入式”的组织幼儿完成周计划安排上的各项活动。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整齐划一的、不得随意更改的周计划安排,使幼儿的学习被动,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是一种“高控的、预设的、填鸭式”的半日活动安排,是一种教师牵着幼儿被动学习的状态。
(一)管理制度限制,杜绝随意更改
周计划安排形成这种按部就班的现象,与幼儿园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总是怕教师们没有制度约束、不够规范,在场地安排上避免冲突,严格执行生活作息时间表……处于这种顾虑,管理层尽可能的将周计划设置的整齐划一,便于管理考核。
1、表格程序化安排
在周计划表格的设计中,整齐划一的表格形式保证一个学期中每周的作息安排一模一样,甚至每天的安排顺序一模一样,从管理的角度上严格执行能够按时按量保证幼儿活动,倘若老师随意改动计划,就会被扣上“未按计划实施”的帽子,让老师们不得不程序化。
2、场地分配式安排
无论是户外活动场地安排还是专用教室安排,在学期初管理者都会排好相关的计划表,户外场地分配到哪个班级和时间段玩,这个班就只能在这天这个时间段玩户外玩具,户外活动时间一到,大家都按周计划到各自指定场地游戏,整齐划一。
(二)教师理念高控,调整不够及时
1、教师没有自主权
开学初就设计好的周计划表格一直延续的运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会实施与执行而不会思考与调整,因为幼儿园没有给教师自主权,必须按计划实施而不能随意更改计划,因此教师在周计划指定方面缺少反思与调整的积极性。
2、幼儿没有满足感
如果从幼儿的角度来分析,一尘不变的周计划制定,让每天的作息安排教条化。孩子们倘若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有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得不因为时间关系而停止研究,被动的进行已经安排好的下一环节中;倘若孩子们突发奇想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也不得不因为指定内容而终止,被动的按计划实施……长此以往便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从而忽略幼儿感受。
二、反思优化与弹性改变:
(一)从“按部就班”到“自主搭配”
《指南》更加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活动组织更具主体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改变周计划撰写的时候,需要更关注幼儿的自主性,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指定预安排表,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及时调整,满足幼儿各方面需要,尊重个体差异,多设置低结构的区域活动和小组式活动,合理安排时间,在教师的自主搭配下,提升幼儿活动经验。
根据课程需要,尝试多种变化
调整前:集体活动统一安排在第一栏,集体活动后统一是户外活动。
调整后:主题活动融入整个半日进行,结合采访和参观活动,多元化的进行参与式游戏,按照需要安排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以及集体活动的时间,由教师根据需要自行安排,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幼儿兴趣随时做反思和调整,提升价值。
分析:
调整后的周计划中,幼儿园给老师们一个预安排表,教师可以有选择和变化的进行半日活动安排,可以每周和每天有变化,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和幼儿兴趣随机变化,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再次调整,一周安排多样化,教师更有调整的自主权。
(二) 从“规定安排”到“自主协调”
《指南》的精神让我们深入思考“这样做是否得更合理”。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更加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专用场地协商,确保利用率高
调整前:户外活动场地按照括号中的指定场地落实,安排适宜场地的游戏和户外锻炼。
调整后:户外场地均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运用,增加了户外场地的使用率,确保了游戏和户外锻炼交替进行,教师可以自主安排分组游戏然后交换,或集体游戏后玩大型器械
分析:
调整后的周计划中,不但一日活动形式可根据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方式,而且在商量与协调中更加人性化,更尊重幼儿的需要,给老师们更多空间,真正让孩子们做自己游戏的主人,确保幼儿园的所有设施都能最大限度的供幼儿使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三、思考与体会
在深入贯彻《指南》精神后,我们通过周计划的几次改革,终于寻找到一个更适合幼儿、更适合教师的周计划预安排表,在一次次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寻找切合点,发挥周计划的自主安排价值,寻找新的平衡点。
1.把握“自主”与“预设”的尺度
在周计划表格的设计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握好“自主”与“预设”之间的尺度。于是,在反复的摸索和梳理中,设计了“可变化的预安排表”,老师们拿到表格后可以自由划分格式,自主分配时间,一切跟着幼儿的需要和主题的进程合理安排,尽可能的多一些自主,少一些预设,把自主权还给老师,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2.寻找“计划”与“调整”的空间
在制定预安排表时,我们也在思考,既然是计划,那么调整以后该如何体现出来呢?于是,在反复的研讨与跟进中,我们尝试在预计划表的最后增设一栏“备注”,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師有所调整和反思,可以尝试通过手写的形式记录在备注栏,促进教师勤思考、多变化,让调整后的周计划更合理更灵活。
总而言之,在《指南》精神的背景下,我们在周计划制定中,从不去思考到勤反思、勤调整,这个过程中让周计划更有自主权,更合理灵活。当然,在新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其中的不足,关注儿童,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调整,以实现幼儿需要为目标,在小步的改变中探索新策略,达成自主与预设的融合,促进幼儿游戏与学习的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