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教学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需要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感悟;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细致化;重视家庭教育力量,家校齐心协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良好习惯;学习兴趣;生活感悟;评价多样化;家庭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学科关注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小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当然,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将品德与生活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较好地结合起来,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两者相互影响、渗透,以此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尤其是在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全面、更具体、更高的要求后,教师又将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活动性的基本特征,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最忌讳的是枯燥、乏味、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非常活泼好动,天性好玩,如果要求他们一节课四十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充满趣味性的,才能更适应低年级学生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活动与游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注意活动与游戏的设计要灵活,虽然品德与生活的教参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游戏与活动设计参考,可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与活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动、鲜活,让学生在玩中學,在学中玩。在游戏与活动中,学生知道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粮食来得真不容易》(北师大版,下同)时,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或动画短片,明白粮食生长的过程以及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惜食物。如果教学到此为止,那么只是对学生进行了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甚微。因此,笔者会鼓励学生根据粮食的生长过程,演一演《一粒米的自述》。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很强,通过表演,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同时,在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浪费食物的现象,制作以“爱惜粮食,杜绝浪费”为主题的宣传画,从正反两方面去培养孩子的爱惜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感悟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将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良好的习惯得以养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教学安排。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我生活的地方》时,结合学校所在的大岭文化古村,给学生们展示了大岭村的美丽风景。因为极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甚至就住在大岭村,所以他们都会有熟悉感,并不由自主地赞叹:“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么美的地方,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当然需要我们去爱护,从而激起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愿望,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让你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然后制定具体的行动,例如要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在墙上乱画……让学生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细致化
  课程改革理念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样化,这包括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老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行为,也可以由同伴评价。不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而是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于品德与生活是养成良好习惯与培养良好品质的德育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不能通过一张问卷就完成,而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跟踪式评价,并有相应的记录。持之以恒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细,从稚嫩的幼儿园小朋友到正规的学生,孩子需要一个飞跃式的变化。每当孩子回答问题后,教师都应给予相应的积极、细致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自信中健康、幸福的成长。并且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评价知道自己对在哪,错在哪,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不但要求教师认真去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快速地进行分析,用鼓励性评价,创设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一课时,可以由四人小组讨论、评价,看看班上哪些同学的行为是符合小学生守则的,哪些同学做到了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再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看看能否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重视家庭教育力量,家校齐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形成的好习惯,回到家里得不到强化的话,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家长大力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步伐一致,那么将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开创齐抓共管、齐进共创的局面。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把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并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告知家长需要家长配合做到的内容,请家长做好对孩子在家里的教育、对孩子的行为继续跟踪、评价等。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家里要养成按时作息、不挑食、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习惯,然后制定相关表格,请家长在家监督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并定期与老师交流。
  由于年龄及心智水平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务也很艰巨。教师如果能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方法、途径,相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做到以上几点,学生们就能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惠桃.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养成教育的渗透[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02).
  [3]谭崇棫.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之教学感悟[J].当代教育管理,2014(06).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求异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说”。并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使学生通过“说数学”来理清自己的数学思路,并能变换不同角度去理解知识,创造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来促使学生善讲,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语言、思维也得到同步发展。 
【摘 要】“聚焦个性,谐趣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课型选取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个性化地学习,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学活动。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聚焦个性;互联网 ;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文就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原因,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对策  健康的定义是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使课程由单纯对知识技能关注的目标观发展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观,三维课程目标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种种问题,其中一个是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要么忽视,要么强加给学生,但往往达不到课程目标。在现实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价值观,以《神奇的货币》为例对如何实现高中政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感态度价值观;策略  
【摘 要】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精心编制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学”为基点,突出学生的自学,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互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以上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促进导学案在模块复习课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效自主;模块导学案;有效
摘 要:核心素养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依托于有效的教学建构。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是数学教师重点探讨的课题。针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缺失的问题,江门市蓬江区教研室以省立项课题为抓手,以行政引领推动评价改革,从宏观角度构建了《蓬江区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框架》;从微观层面探索了“评什么”“怎么评”“
【摘 要】九年一贯制学校可结合花样跳绳特性,发挥课程规划、常规管理、课堂渗透、兴趣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在跳绳教学中进行九年持续德育内容渗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文就九年一贯制学校花样跳绳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花样跳绳教学;德育渗透  九年一贯制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将小学阶
摘 要: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概括能力的训练常常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随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课件的图示交互功能将思维训练过程进行可视化呈现的教学策略成了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文章试图从教学信息化的角度,阐述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图示策略优化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图示策略;语文;概括能力  教学信息化
【摘 要】在学校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为学生与家长搭建一个亲近、沟通、交流的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各种形式的亲子教育活动,创建亲子活动平台,促进亲子感情;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孩子挖掘自我意识;丰富道德情感,帮助孩子践行道德行为,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关键词】亲子教育;亲子感情;自我意识;道德行为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比较明显。加上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期,这个
摘 要:《图形的旋转》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单元的末梢,它集合了较多图形运动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文章基于教学中学生对于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认知矛盾,结合课堂实践,在教学素材的选择、重难点的突破上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借此突出“以学定教”的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旋转三要素;课堂教学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