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有效性探讨和方法创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825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训的本质是取得培训效果。培训工作要注重抓好培训的“有效性”。通过探讨和评估目前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分析存在的問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引入“亲历培训”的创新方法,确保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有效性”。
  关键词:安全培训;探讨;方法;创新
  作者简介:李朝元(1957-),男,水族,广西宜州人,大唐山东电力检修运营有限公司,工程师。(山东 青岛 2665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52-02
  安全培训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企业队伍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然而,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不同,培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有的事半功倍,有的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才使安全培训“事半功倍”呢?下面试图通过分析电力企业目前实行的安全培训工作,就培训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并引入“亲历培训”的创新方法,使培训效果得到有效强化。
  一、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1.安全培训的方式
  (1)“三级安全培训”,即厂级、车间级、班组级。[1]三级安全培训主要是针对新进厂的员工。
  (2)冬季安全培训考试,对象是全体在岗员工。
  (3)月度安全培训考试,对象是生产一线在岗员工。
  (4)机组大小修前的安全培训考试,对象是所有参加机组大小修的员工。
  (5)休岗(三个月以上)和转岗员工的岗位安全培训考试。
  (6)每周一案(事故案例)的学习和每周一次的安全活动日。
  2.安全培训的方法
  (1)全部集中授课,这里主要是针对新进厂的员工,特点是他们尚未分到班组具体岗位,易于集中。
  (2)部分集中轮换授课。由于运行岗位都是倒班,检修岗位也要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安排授课,原则是不能耽误生产。所以,“部分集中轮换授课”需要组织多次才能完成一个周期的培训循环。
  (3)班组安全学习日。班组安全学习日是以班组为单位,根据企业规定的每周某一天的某一时段,由班长组织,按上级安监部门下达的学习计划和内容学习。
  (4)分专业组织培训。在大、小修前,各专业要根据专业的工作任务组织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相关内容,并对现场存在的“危险点”进行逐一分析,然后制订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3.安全培训的内容
  (1)国家、省部委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业安全工作规程》、[2]《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
  (2)集团公司、省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大唐电力集团公司、大唐山东电力公司制定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工作管理办法》、《工作票、操作票使用和管理规定》、《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事故通报》、《事故案例》。
  (3)基层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违章评分考核细则》、《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事故预案》、《危急事件管理规定》。
  二、安全培训的有效性评估
  1.评估标准
  评估培训有效性的四项指标:是否“耳熟能详”;是否运用到实际工作;是否取得实际效果;是否能感染他人。这四项指标中“耳熟能详”是基本的。企业的培训都是简单的“应知应会”的培训,对于一名有三年(学徒期)工作经验的员工,从进厂那天起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安全培训,所以做到“耳熟能详”是基本要求。其次是运用到实际并取得效果。学以致用是培训的本质,它通过“效果”检验。检验培训的效果就是查看班组、车间、企业月、季、年度的“安全生产违章及事故统计报表”。培训的至高境界是“感染”,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体会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人听达到的“感染”境界。
  2.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有效性评估
  (1)耳熟能详。“三级安全培训”、冬季安全培训、月度安全培训、机组大小修前的安全培训、休岗和转岗员工的再上岗安全培训、每周一案的学习培训。不管采用哪种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培训内容都要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电力企业规定80分为及格分。80分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界限。所以,80分培训的“有效性”可以确认。
  (2)运用到实际工作。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需要采取很多的安全技术措施,限制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规避环境不安全因素,以确保人身不受伤害,设备不受损坏,环境不受污染。制订措施是运用,落实措施是应用。但“运用”和“应用”的程度不同,导致的效果也不同。只有全部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电力企业“工作票”制度和“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落实措施”的“三讲一落实”制度有效保证了“运用”和“应用”,其培训的“有效性”也可以得到确认。
  (3)取得实际效果。[3]安全管理是一项科学管理,即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从辩证的角度考虑问题。人的行为、作业环境、设备状况、技术的换代和更新都对安全管理带来挑战,从这点上说管理是动态的。作业过程要确保人身不受伤害,设备不受损坏,环境不受污染,从这点上说管理又是静态的。这也是两者之间的辩证所在。所以对“效果”的评估宜引入“影响因子”(在它文中另有详解),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安全培训的效果。但不管从两者的哪个角度,电力系统不断发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和企业不断升级的违章考核来看,培训的实际效果和它的“有效性”有待商榷。
  (4)感染。“感染”要有条件:有安全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体会;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理解;能够绘声绘色讲自己或身边发生的一段事故。用自身或身边的事故进行的培训称之为“亲历培训”,所讲述的事故称之为“亲历事故”。[4]“亲历培训”是一项有效的“感染”培训。显然,“亲历培训”在电力企业安全培训中有“环节”缺失之嫌。   三、怎样开展好亲历培训确保培训的有效性
  1.对“亲历事故”进行分类
  “亲历事故”分为五种。
  (1)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凡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会有长时间的记忆,甚至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2)发生在本厂、本车间的事故。这种事故因为是熟人、熟事、熟悉的环境,大家口口相传,议论纷纷,记忆可以得到很好的加强。
  (3)发生在本班组的事故。朝夕相处的同事可能永远诀别,可能残伤终身,见人思物,见物思人,带来的记忆冲击是非常强烈。
  (4)虽然发生在兄弟单位但与本班组具有相同环境的事故。这种事故环境对员工有一种亲临体会的感觉,具有环境的“亲历性”。
  (5)惨不忍睹的事故。惨不忍睹的事故可以通过电视新闻、事故录像、事故教育展览渠道获得。实践证明这类事故最让人记忆深刻。
  2.创新培训方法强化安全培训
  既然这五种“亲历事故”能够普遍唤起或加强员工的记忆,那就要研究出一种培训方法,把这些“亲历事故”灌输给员工,常常唤起他们记忆,起到强化培训、达到警示行为、避免发生事故的目的。做法是:
  (1)建立员工的“事故追忆日”。[5]为了吸取事故教训,鼓励“事故员工”,在事故周年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过程、违章情况、切身体会向全班员工作一个全面的“温故”,作为警示培训。
  (2)悬挂“事故挂图”。[6]把发生在本班组的事故制作成“事故挂图”悬挂在班组工作室,在“事故日”组织班组、车间员工进行“事故追忆”活动。
  (3)“举案说法”。[7]把发生在本厂、本车间的事故结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作成“本厂事故案例汇编”发给每位员工,在每周的安全活动日、每月的安全分析例会上有选择的学习。在重大事故发生的周年日进行全厂性的“事故追忆”活动。
  (4)制作“事故警示看板”。[8]把兄弟单位发生事故的原因、事故概况、事故造成的后果制作成“事故警示看板”。有现场条件的企业可将“看板”固定在事故发生的位置点。无现场条件的单位可做成“移动看板”,在设备大修、小修时放置在事故发生的位置点,作业完成后收回存放。
  (5)开展“有声有色”的培训。用录像培训是一种先进的培训方法,具有“声”和“色”的功能。用录像培训要选择一些贴近生产、贴近生活、“惨不忍睹”、记忆深刻的事故录像,作为“冬季安全培训”、“专题培训”、“集中培训”、“新进厂人员培训”的内容播放给员工看。开展“有声有色”的培训。
  3.在强化培训的同时展开新颖的安全活动
  确定了有效的培训方法只是为取得“培训的有效性”迈出关键性的一步。要深入到培训的实质还要围绕这些方法展开富有创新的安全活动。
  (1)开展安全生产征文活动。征文要紧紧围绕以上五个强化培训的内容,形式不拘,可以是诗词、散文、小说、杂谈,也可以是笔记,以思想深刻、结合实际、体现对事故的理解和认识评优授奖。
  (2)谈体会活动。可以是班组小范围的,也可以是车间、企业组织的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各级领导可以通过“谈体会”了解到职工对安全生产方面的诉求。听政于民,听计于民,施政于民,做一个开明的安全生产管理者。
  (3)开展月度、百日、年度梯度性的安全生产无事故活动,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兑现奖。让一个接一个的安全生产无事故活动成为班组员工不断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4)以企业为主,车间为辅,组织“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到安全生产重大事故发生地或全国性的安全生产单位进行参观培训活动。活动可基于“福利”性,“游”、“学”兼顾,既领略祖国的秀丽河山、陶冶情操又“寓游于学”。
  四、用时变时新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克服培训疲软
  每月一案(事故案例),每月一考,每周一次安全活动,季度、年度、大修、小修和上级安全文件的专题学习。明目繁多的学习和考试容易造成“培训疲软”。要克服“培训疲软”就要经常变化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让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的要求,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所带来的对安全管理的挑战和要求。让培训出效果、出成绩、出人才,为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无事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6164.1-2010)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S].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国家标准《电力(业)安全工作规程》条文对照本[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成松柏,陈国华.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EB/OL].[2013-01-13].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HXU200702030.htm.
  [4]生产班组100个亲历事故教训编委会.生产班组100个亲历事故教训[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胡玲.石狮电力开展事故追忆活动促安全意识[EB/OL]. [2013-01-24].http://www.cpnn.com.cn/aqgl/201209/t20120911_462211.html.
  [6]阴文希.黄裕农.浅析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及对策[EB/OL]. [2013-01-24].http://www.scnjtv.com/content/2012/0109/news_39492.shtml.
  [7]冯林婷.涉及儿童交通事故交警“举案说法”话安全[EB/OL]. [2013-01-28].http://wenzhou.auto.sohu.com/20120601/n344613075.shtml.
  [8]李旗.警示看板作用[EB/OL].[2013-01-25].http://www.docin.com/p-124901186.html.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合理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背景下,以培养优秀的卓越电气工程师为目标,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与本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途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卓越电
摘要:在调研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面向工程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即设置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开拓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建立专兼职的教学队伍、创新毕业设计、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  关键词: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段俊法(1972-),男,河南郑
摘要:突出了建筑学专业开设构成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分析了教学现状及弊端,强调构成的训练应贯穿于建筑设计创作而非孤立环节。创新地提出在构成训练中,建立“传帮带”的高低年级合作影响体系,加深不同年级对于构成设计的理解,真正使构成融入建筑设计中去。以改革实验的形式探索方法的可行性,以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构成教学;改革探索;“传帮带”体系  作者简介:申玲(1982–),女,湖南祁
摘要:为了优化“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谌江波(1979-),男,江苏连云港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工程师,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7)  中
摘要:目前“电厂化学自动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实践脱离、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典型任务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厂化学;工学结合;PLC  作者简介:李娟(197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讲师;曾兴柱(1973-),男,陕西西安人,
摘要: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重在实践,为约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学习过程约束机制必不可少。学习过程评价机制能够改进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可有效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并开发了相应的模拟软件系统对评价机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学习过程评价机制能够很好地约束学生持之以恒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过程评价;系统开发  作者简
摘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结合课程特点和新时期对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工程意识培养角度探讨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形成满足现代机械工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意识  作者简介:侯英岢(1979-),男,山东聊城人
摘要: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数学的教学改革。对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和赛题进行了介绍,讲述了竞赛前应具有的知识储备,指出了往年竞赛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竞赛中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模型;竞赛指导;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戴志锋(1979-),男,湖南双峰人,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讲师
摘要:案例教学为理论与实践架设了一道桥梁,在财经类课程教学中应用广泛。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库建设。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远程财经案例库建设的复杂性。“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指导设计远程财经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远程财经案例库“个案构建模式”和“总库构建模式”,个案和总库构建模式共同构成“案例库建设模式”指导远程财经案例库建设工作。  关键词:CLE模型;远程教育;财经类;案例库建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了实践性教学的国内外现状、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性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指出目前实施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为提高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有效地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考与探索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周群(1976-),女,湖南汨罗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