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海魂》。影片放映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海魂》是新中国第一部海军题材的故事片。该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人民海军第一代指挥舰“南昌”号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并且影片中有很大一部分镜头,就是在“南昌”舰上拍摄的。
曾经的“长治”舰
20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一舰队有一艘令人注目的战舰“长治”号。在整个国民党海军中,它是战术技术性能仅次于“重庆”号巡洋舰的少数战舰之一。
“长治”舰,原是侵华日军的一艘护卫舰,名“宇治”号。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是其长江舰队的旗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曾以鼎在上海主持接受日本海军投降,接收了“宇治”舰,随后将其改名为“长治”号,纳入国民政府海军序列。
解放战争开始后,“长治”舰被蒋介石拖入战火中。先是奉命向东北、华北运送部队、装备,继而参与袭击、围堵解放区港口、城市,频繁往返于沿海城市及大陆、台湾之间。在这过程中,“长治”号上的官兵目睹了帝国主义者的横行嚣张,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广大官兵对此心冷齿寒。
当时,国民党海军运输舰“昆仑”号时常与“长治”舰一起停泊在上海吴淞码头。打入“昆仑”舰的共产党员陈健藩抓住这一机会,利用福建同乡关系,在“长治”舰官兵中做策反工作。通过交往,至1949年初,“长治”舰上已形成了由帆缆中士陈仁珊、李春官和枪炮上士林寿安等运筹起义的领导骨干。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黄安”号、“重庆”号等舰艇接连起义成功,“长治”舰上拥护起义的人数不断增加。同年8月,决心参加起义的水兵已发展到40余人,轮机、航海、枪炮、通信等各主要部门都有了人,把军舰开走已不成问题。举行起义,只是时机问题了。
9月中旬,新中国成立在即。自恃拥有海空优势的蒋介石集团把沿海岛、岸作为最后战场。基于此,驻泊舟山定海港的“长治”舰,奉命开往长江口外封锁吴淞港,严禁船只进入上海码头。舰艇独立执行任务,且是到已回到人民手中的上海市近海。起义领导小组暗暗高兴,机会来了!
15日,“长治”舰驶离定海,至长江口外大戢山海面抛锚。18日晚,陈仁珊、李春官等几名骨干当即决定翌日凌晨起事,并迅速将决定通知已立誓参加起义的43名士兵。
19日凌晨2时,大戢山海面雨过风息,暗夜沉沉。突然,舰钟敲响了!这是约定的起义信号。睡梦中的官兵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起义人员已按照分工各就各位,迅速封闭重要舱室,控制了舰上的关键部位。一向作恶多端的副舰长孔祥栋等几名军官企图反抗,陈仁珊、李春官等果断开枪,将其当场击毙。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搏斗,起义人员完全控制了形势。按照计划,陈仁珊、李春官把老舵工郑宝德请上驾驶台,并从舱下叫出思想进步、赞同起义的36名官兵参加开船和警戒。在郑宝德的指挥下,“长治”舰稳稳地开进长江口,进入黄浦江。拂晓5时,“长治”舰顺利抵靠上海外滩武昌路码头……
此次起义,是新中国成立前华东地区发生的最后一起军舰起义,也是继“重庆”舰起义后,国民党海军中航速最高、火力最强的又一艘主力舰起义。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作家沈默君、黄宗江据此创作了电影剧本《海魂》。
浴火下新生的“南昌”舰
“国民党海军王牌战舰‘长治’号起义了!”
9月19日天一亮,“长治”舰停靠在上海外滩码头的消息很快传开。到外滩晨练的市民和专程赶来的群众,欢欣鼓舞地向挂着红旗的“长治”舰、向站在甲板上的官兵们招手致意。
人民解放军华东海军后勤部副司令员曾国晟、军委总参谋部参谋鄂力克等,迅即上舰慰问、接管。“长治”舰官兵受到上海市党政军领导及各界群众热烈欢迎。
“重庆”舰起义后,“长治”舰基本上承担了原由“重庆”舰担负的一系列任务。而今,“长治”舰再次起义,蒋介石怎肯善罢甘休!在简单的欢迎仪式过后,华东海军党委当即作出决定:为防止国民党飞机轰炸,“长治”号迅速驶离上海。当天下午,“长治”舰便开赴南京。
不出所料,国民党空军的飞机第二天就追来了!此后几天里,“长治”舰虽然涂了伪装漆,不断变换停靠港口——由南京而镇江、再燕子矶,但国民党空军的飞机轮番轰炸,一直未断。起义人员全力迎击,舰体虽没有受致命伤害,但锅炉已中一弹,两名士兵负伤。夜以继日地护舰战斗,使官兵十分疲惫,但敌机仍频频来袭。很显然,不把“长治”舰炸毁,国民党当局是不会罢手的。为保护军舰,保护起义官兵,华东海军请示上级同意,决定将舰上火炮、仪器、电台等主要装备卸下后,军舰自沉水下。
24日晚,“长治”舰开至笆斗山至燕子矶之间,官兵们将底舱阀门打开,舰体缓缓沉入江中。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空军部队的组建和高射炮力量的加强,舰艇安全有了基本保障。1950年初,华东军区遂着手组织打捞“长治”舰。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2月24日,“长治”舰整体打捞出水,并被立即拖往江南造船厂进行大修。
4月23日,华东海军在南京草鞋峡江面举行了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暨舰艇命名授旗大会。是时,“长治”舰大修尚未出厂,但在颁布的命名令上,“长治”舰已名列其中:“长治”舰被命名为“南昌”舰。
7月底,“南昌”舰修复出厂,正式列编人民海军战斗训练,并被定为由“广州”、“济南”等护卫舰编成的人民海军第六舰队暨华东海军舰艇部队的指挥舰。
人民海军建军伊始,初步形成战斗力的只有华东海军的第五、第六、第七舰队(后舰队改称“支队”)等少数部队。在这些部队中,舰艇性能最好、实力最强的,是以护卫舰为主体舰只的第六舰队。所以,在当时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还占据着沿海大量岛屿,美国军舰以朝鲜战争为契机侵入台湾海峡的形势下,第六舰队,尤其身为第六舰队指挥舰的“南昌”号,战斗、训练,护渔、护航,肩负的任务是异常繁重的。另外,“南昌”舰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作为海军舰艇的代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南昌”舰是新中国海军第一艘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检阅的战舰,也是当时接受视察检阅人数次数最多的战舰。
1950年8月10日,“南昌”舰大修出厂尚不满一个月,就在南京接受了华东局第二书记、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检阅。随同检阅的有华东军区、三野各兵团、空军及军政大学等单位的领导100余人。
1951年12月10日,到上海休养的刘少奇在华东局领导陪同下视察了“南昌”舰。上午8时,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在上海武昌路码头登上“南昌”舰。他首先到各战位看望了值勤的官兵,了解舰艇的装备性能,然后乘舰视察了长江口外海面。并应舰长曾泉生的请求,为“南昌”舰题词:为保卫祖国的海岸而奋斗。
1953年1月30日,彭德怀抵达东海,由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陪同,乘坐“南昌”舰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
永远的舰魂、军魂
1953年2月24日,南京市细雨蒙蒙。这天中午,毛泽东一行在陈毅和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的陪同下,来到下关码头。
毛泽东是22日晨抵达南京的。此前,他从武汉乘“长江”舰顺流而下,考察了长江,也对长江中下游四省沿岸的黄石、九江、安庆等地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情况作了调查。三昼夜的舰上生活,使毛泽东了解了座舰“长江”号和护航舰“洛阳”号,与官兵们进行了广泛的交谈。由此,他向一路陪同的公安部长罗瑞卿提出:到南京看看海军!
按照舰艇条令规定,国家元首到舰视察,军舰应该挂满旗,列仪仗队,鸣放礼炮。这些都被毛泽东“免了”。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华东海军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袁也烈早早来到码头迎候。毛泽东与他们一一握手后,视察了“广州”舰、“黄河”舰。随后,乘坐着“南昌”舰出航,并在航行中检阅了“101”、“104”两艘鱼雷艇操演。此次检阅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直到下午4时,毛泽东才离开军舰。在此期间,应“南昌”舰及“黄河”舰、“广州”舰领导请求,毛泽东分别为各舰题词一份。三份题词款式完全相同,以大字行草书写在宣纸上: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视察了海军舰艇,在四天时间里先后五次题写了同一内容的题词(21日,在“长江”舰曾先行为“长江”舰、“洛阳”舰题词)。对此,海军领导非常重视。在党委学习讨论的基础上,以此为契机对部队普遍进行了“爱舰、爱岛、爱海洋”教育。
“南昌”舰领导把这项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他们不仅将毛泽东的题词复制后贴在会议室里,更牢牢记在心里。航海长陈仁珊等“老海军”(主要指起义和招募的原国民党海军部队的官兵)前后对比,感慨颇深,纷纷写决心书,表示“永远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为建设人民海军贡献自己的一切”。
自此以后若干年里,“南昌”舰经过多次整修,但毛泽东的题词一直悬挂在会议室正面。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每次新兵上舰,舰党委都把回忆毛泽东视察时的教诲、学习毛泽东题词,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是“南昌”舰官兵的座右铭,是永远的舰魂、军魂。
官兵们以“南昌”舰为荣,也自觉为“南昌”舰争光。在航期间,“南昌”舰作为最具实力的战舰,几乎参加了海军所有重大行动。在东矶列岛战斗、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及在辽东半岛举行的陆海空三军抗登陆演习中,“南昌”舰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新中国自行建造的护卫舰陆续出厂,开始列编服役。日渐老化的“南昌”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现役。
曾经的“长治”舰
20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一舰队有一艘令人注目的战舰“长治”号。在整个国民党海军中,它是战术技术性能仅次于“重庆”号巡洋舰的少数战舰之一。
“长治”舰,原是侵华日军的一艘护卫舰,名“宇治”号。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是其长江舰队的旗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曾以鼎在上海主持接受日本海军投降,接收了“宇治”舰,随后将其改名为“长治”号,纳入国民政府海军序列。
解放战争开始后,“长治”舰被蒋介石拖入战火中。先是奉命向东北、华北运送部队、装备,继而参与袭击、围堵解放区港口、城市,频繁往返于沿海城市及大陆、台湾之间。在这过程中,“长治”号上的官兵目睹了帝国主义者的横行嚣张,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广大官兵对此心冷齿寒。
当时,国民党海军运输舰“昆仑”号时常与“长治”舰一起停泊在上海吴淞码头。打入“昆仑”舰的共产党员陈健藩抓住这一机会,利用福建同乡关系,在“长治”舰官兵中做策反工作。通过交往,至1949年初,“长治”舰上已形成了由帆缆中士陈仁珊、李春官和枪炮上士林寿安等运筹起义的领导骨干。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黄安”号、“重庆”号等舰艇接连起义成功,“长治”舰上拥护起义的人数不断增加。同年8月,决心参加起义的水兵已发展到40余人,轮机、航海、枪炮、通信等各主要部门都有了人,把军舰开走已不成问题。举行起义,只是时机问题了。
9月中旬,新中国成立在即。自恃拥有海空优势的蒋介石集团把沿海岛、岸作为最后战场。基于此,驻泊舟山定海港的“长治”舰,奉命开往长江口外封锁吴淞港,严禁船只进入上海码头。舰艇独立执行任务,且是到已回到人民手中的上海市近海。起义领导小组暗暗高兴,机会来了!
15日,“长治”舰驶离定海,至长江口外大戢山海面抛锚。18日晚,陈仁珊、李春官等几名骨干当即决定翌日凌晨起事,并迅速将决定通知已立誓参加起义的43名士兵。
19日凌晨2时,大戢山海面雨过风息,暗夜沉沉。突然,舰钟敲响了!这是约定的起义信号。睡梦中的官兵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起义人员已按照分工各就各位,迅速封闭重要舱室,控制了舰上的关键部位。一向作恶多端的副舰长孔祥栋等几名军官企图反抗,陈仁珊、李春官等果断开枪,将其当场击毙。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搏斗,起义人员完全控制了形势。按照计划,陈仁珊、李春官把老舵工郑宝德请上驾驶台,并从舱下叫出思想进步、赞同起义的36名官兵参加开船和警戒。在郑宝德的指挥下,“长治”舰稳稳地开进长江口,进入黄浦江。拂晓5时,“长治”舰顺利抵靠上海外滩武昌路码头……
此次起义,是新中国成立前华东地区发生的最后一起军舰起义,也是继“重庆”舰起义后,国民党海军中航速最高、火力最强的又一艘主力舰起义。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作家沈默君、黄宗江据此创作了电影剧本《海魂》。
浴火下新生的“南昌”舰
“国民党海军王牌战舰‘长治’号起义了!”
9月19日天一亮,“长治”舰停靠在上海外滩码头的消息很快传开。到外滩晨练的市民和专程赶来的群众,欢欣鼓舞地向挂着红旗的“长治”舰、向站在甲板上的官兵们招手致意。
人民解放军华东海军后勤部副司令员曾国晟、军委总参谋部参谋鄂力克等,迅即上舰慰问、接管。“长治”舰官兵受到上海市党政军领导及各界群众热烈欢迎。
“重庆”舰起义后,“长治”舰基本上承担了原由“重庆”舰担负的一系列任务。而今,“长治”舰再次起义,蒋介石怎肯善罢甘休!在简单的欢迎仪式过后,华东海军党委当即作出决定:为防止国民党飞机轰炸,“长治”号迅速驶离上海。当天下午,“长治”舰便开赴南京。
不出所料,国民党空军的飞机第二天就追来了!此后几天里,“长治”舰虽然涂了伪装漆,不断变换停靠港口——由南京而镇江、再燕子矶,但国民党空军的飞机轮番轰炸,一直未断。起义人员全力迎击,舰体虽没有受致命伤害,但锅炉已中一弹,两名士兵负伤。夜以继日地护舰战斗,使官兵十分疲惫,但敌机仍频频来袭。很显然,不把“长治”舰炸毁,国民党当局是不会罢手的。为保护军舰,保护起义官兵,华东海军请示上级同意,决定将舰上火炮、仪器、电台等主要装备卸下后,军舰自沉水下。
24日晚,“长治”舰开至笆斗山至燕子矶之间,官兵们将底舱阀门打开,舰体缓缓沉入江中。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空军部队的组建和高射炮力量的加强,舰艇安全有了基本保障。1950年初,华东军区遂着手组织打捞“长治”舰。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2月24日,“长治”舰整体打捞出水,并被立即拖往江南造船厂进行大修。
4月23日,华东海军在南京草鞋峡江面举行了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暨舰艇命名授旗大会。是时,“长治”舰大修尚未出厂,但在颁布的命名令上,“长治”舰已名列其中:“长治”舰被命名为“南昌”舰。
7月底,“南昌”舰修复出厂,正式列编人民海军战斗训练,并被定为由“广州”、“济南”等护卫舰编成的人民海军第六舰队暨华东海军舰艇部队的指挥舰。
人民海军建军伊始,初步形成战斗力的只有华东海军的第五、第六、第七舰队(后舰队改称“支队”)等少数部队。在这些部队中,舰艇性能最好、实力最强的,是以护卫舰为主体舰只的第六舰队。所以,在当时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还占据着沿海大量岛屿,美国军舰以朝鲜战争为契机侵入台湾海峡的形势下,第六舰队,尤其身为第六舰队指挥舰的“南昌”号,战斗、训练,护渔、护航,肩负的任务是异常繁重的。另外,“南昌”舰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作为海军舰艇的代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南昌”舰是新中国海军第一艘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检阅的战舰,也是当时接受视察检阅人数次数最多的战舰。
1950年8月10日,“南昌”舰大修出厂尚不满一个月,就在南京接受了华东局第二书记、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检阅。随同检阅的有华东军区、三野各兵团、空军及军政大学等单位的领导100余人。
1951年12月10日,到上海休养的刘少奇在华东局领导陪同下视察了“南昌”舰。上午8时,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在上海武昌路码头登上“南昌”舰。他首先到各战位看望了值勤的官兵,了解舰艇的装备性能,然后乘舰视察了长江口外海面。并应舰长曾泉生的请求,为“南昌”舰题词:为保卫祖国的海岸而奋斗。
1953年1月30日,彭德怀抵达东海,由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陪同,乘坐“南昌”舰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
永远的舰魂、军魂
1953年2月24日,南京市细雨蒙蒙。这天中午,毛泽东一行在陈毅和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的陪同下,来到下关码头。
毛泽东是22日晨抵达南京的。此前,他从武汉乘“长江”舰顺流而下,考察了长江,也对长江中下游四省沿岸的黄石、九江、安庆等地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情况作了调查。三昼夜的舰上生活,使毛泽东了解了座舰“长江”号和护航舰“洛阳”号,与官兵们进行了广泛的交谈。由此,他向一路陪同的公安部长罗瑞卿提出:到南京看看海军!
按照舰艇条令规定,国家元首到舰视察,军舰应该挂满旗,列仪仗队,鸣放礼炮。这些都被毛泽东“免了”。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华东海军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袁也烈早早来到码头迎候。毛泽东与他们一一握手后,视察了“广州”舰、“黄河”舰。随后,乘坐着“南昌”舰出航,并在航行中检阅了“101”、“104”两艘鱼雷艇操演。此次检阅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直到下午4时,毛泽东才离开军舰。在此期间,应“南昌”舰及“黄河”舰、“广州”舰领导请求,毛泽东分别为各舰题词一份。三份题词款式完全相同,以大字行草书写在宣纸上: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视察了海军舰艇,在四天时间里先后五次题写了同一内容的题词(21日,在“长江”舰曾先行为“长江”舰、“洛阳”舰题词)。对此,海军领导非常重视。在党委学习讨论的基础上,以此为契机对部队普遍进行了“爱舰、爱岛、爱海洋”教育。
“南昌”舰领导把这项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他们不仅将毛泽东的题词复制后贴在会议室里,更牢牢记在心里。航海长陈仁珊等“老海军”(主要指起义和招募的原国民党海军部队的官兵)前后对比,感慨颇深,纷纷写决心书,表示“永远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为建设人民海军贡献自己的一切”。
自此以后若干年里,“南昌”舰经过多次整修,但毛泽东的题词一直悬挂在会议室正面。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每次新兵上舰,舰党委都把回忆毛泽东视察时的教诲、学习毛泽东题词,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是“南昌”舰官兵的座右铭,是永远的舰魂、军魂。
官兵们以“南昌”舰为荣,也自觉为“南昌”舰争光。在航期间,“南昌”舰作为最具实力的战舰,几乎参加了海军所有重大行动。在东矶列岛战斗、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及在辽东半岛举行的陆海空三军抗登陆演习中,“南昌”舰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新中国自行建造的护卫舰陆续出厂,开始列编服役。日渐老化的“南昌”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