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建设带动城市各类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遗留下来的遗物与遗址,具有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教育后人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注重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城市建设是否与文物保护相冲突?我们将如何在开创城市美好未来的同时做好保护历史?文章主要以福建泉州为例研究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建设;文物保护;泉州
一直以来,经济建设都离不开文物保护。201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福建省泉州市是临海高速发展城市,又是福建省经济建设第二强的城市,同时泉州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选择在保护原有古城样貌的基础上另建新城的发展模式,使古城原有的独具历史特色的布局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在今天的泉州,我们既可以看到独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大厝、骑楼、洋楼,也可以看到具有现代特色的新世纪高楼,形成了独具泉州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①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做到在加快泉州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1 泉州的城市建设
1.1 泉州已经是一个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城市
福建省的泉州市在地理位置上居于整个省的东南方位,人称福建省有三大中心城市,泉州便是其中之一。泉州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以及台商投资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个市的面积约11015平方千米(含金门)。通过查阅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泉州市有53个少数民族,以回族、土家族、苗族和畲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不同地区的语言交流则以普通话为主。
作为一个临海的城市,泉州市海域面积广阔,约有11360平方千米,经济鱼类繁多,盛产多种贝类和藻类。丰饶的海洋物产使泉州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经济水平远超全国大部分内陆城市,经济水平高,城市建设水平也高。物质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不禁让人思考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做好文物保护。
1.2 泉州注重文物、文化设施的修缮工作
历史文化古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城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法宝”之一。而在大力倡导“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保护和开发好历史文化遗迹,是时代赋予相关主管部门的一个命题。②泉州市的城市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化建筑建设和现代化设施建设,泉州人民更懂得保护历史文化的意义,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从来没有停下修缮古老建筑、历史文化古迹的脚步,实施挂牌保护机制,不仅挂牌保护了669幢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还将一些老旧城区的古老建筑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进行了原貌恢复,在全省率先推出试点历史建筑保护楼长制。通过政府派遣专门的人员到各社区进行演讲等知识普及工作,大力宣传保护古老建筑,呼吁全体公民行动起来一起保护这些历史建筑。
目前,对于历史文化产物的保护观念在泉州市已是深入人心。
对于泉州市政府来说,文物安全一直都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以来,泉州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大整治,累计排查整改文物安全隐患200余项,落实隐患整改“一案一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整改策略。
以鲤城为例,相关部门于2020年上半年启动了对蔡清故居、施琅故宅、王顺兴信局旧址等的维护加固方案。截至目前,三处古迹的维护加固工作均已出色完成。蔡清故居安装了智慧充电桩,并落实将所有的消防设施配備齐全,同时启动修缮方案编制。王顺兴信局旧址主体建筑也已完成抢险加固工作。对没有完成这些工作的地区,已经做好了清空住户的工作,并对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情况邀请专家制定好了专门的修缮方案,只待实施工作。
在文物保护单位中推广实施电气线路套管和智慧用电的建设。按照计划,大部分的老旧线路拆除、换用新用电设备的工作已经在2020年10月底前全面顺利结束。
电气线路套管敷设和智慧用电项目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市全面展开。目前,鲤城区已全面完成;洛江区、丰泽区已基本完成;石狮市、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惠安县、台商投资区都在整体全面推进。
2 泉州文物保护的必然性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意识到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①泉州丰富的历史背景使这座城市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保留下了许许多多文物和著名的建筑。做好泉州的文物保护,发展旅游业,创造经济价值,再去推动城市建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1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泉州有独特而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历史有关的文物数量和文物保护区数量都稳居福建省市区第一名。
2.1.1 闽越族开发古代泉州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西北戴云山脉绵恒,中部丘陵平原交错,晋江横贯其中,东南海岸曲折,水深湾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泉州先民凭借有利的自然条件,战胜困难,在此劳动生息。远在新石器时代,泉州就有闽越族居民,他们散处山林海滨,过着从渔猎到种植水稻的农耕定居生活,善造舟楫,涉江环海,原始手工业发展,纺织和制陶具有一定的水平,织物有葛,陶器坚硬美观,在漫长岁月中,闽越族率先开发古代泉州。
2.1.2 中原汉人南迁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泉州属闽中郡(郡治在今福州)。秦末闽越首领无诸参加反秦起义,又帮助刘邦灭楚,受西汉封为闽越王,辖地改称闽越国,泉州属之。汉武帝废封国,闽越国改为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泉州改属会稽郡,与中原联系日渐密切。 东汉末至南北朝时,北方战乱,生产破坏,南方相对安定,海上交通发达。中原汉人不断通过陆海两路进入泉州,带来铁农具、牛耕、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开发晋江流域。泉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今南安丰州及晋江下游的广阔平原地带逐渐成为物产富庶、人烟稠密之区。
2.1.3 古代泉州经济的发展
唐朝时,泉州进入兴盛时期。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两宋末,金、元先后入主中原,北方多次陷于战乱,南方较为安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民几次大批进入泉州,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推动泉州经济的发展。五代闽国开创者王审知,泉州统治者留从效、陈洪进,南宋寓泉赵宋宗室,都对泉州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盛唐至清初,泉州经济发展情况如下:
①农田水利。与山海争地,扩大耕种面积。山区开辟梯田,沿海围垦海棣,有府城东南郊的下围、大围以及晋江海滨的陈棣等。水利工程有府城东郊的东湖,东南郊的天水准,北郊的扑叶塘、留公坡(俗称陈三坝),晋江的六里坡、伏田塘、西棣,安溪的陈塘等。粮食作物有稻,麦,北宋时引种印度的吉贝(棉花),明代时引种美洲的花生、烟草等。
②手工业。以纺织、制瓷、造船、冶铁、焙茶为主,前三项称为泉州“三大特产”。纺织方面分为机械与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古代泉州商品经济和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
2.1.4 南朝至五代泉州海外交通的兴起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和泉州统治者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等人重视“招徕海中蛮夷商贾”,用铜铁、陶瓷交换金贝、珠宝、香料,因而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继续发展,奠定宋元时期繁盛的基础。
2.1.5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盛
宋代,泉州造船业和航海业发达,要同外国交易,自泉州港乘船便可出海洋。计算各国与我国的海上距离,也都以泉州港为起点。
宋代泉州与日本、高丽、占城、渤泥、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麻六甲(今马来西亚)、蒲甘(今缅甸)、天竺、细兰、波斯、大食(今阿拉伯)、弻巴罗、层拔等5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上贸易关系。蕃商大都居住在泉州东南隅的“蕃人巷”,他们舶来犀角、象牙、珠玑、玻璃、玛瑙、香料、胡椒,运去丝绸、瓷器、茶叶。1974年泉州湾后渚巷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
2.2 泉州保留了许多传统闽南建筑
泉州至今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格建筑,这些建筑虽经历了社会环境形形色色的发展,却仍然具有特色,保留着传统的闽南独具的建筑历史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泉州的蔡厝古民居主色调为红砖色,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外墙整面墙用红砖砌起之外,窗户的圆雕、浮雕、透雕用的也均是红砖,用于铺地板的砖也都是红色的砖,并且被做成各种形状铺在地上。以前有钱人家的红地砖会厚一些,可以厚至五六厘米,一般人家的是二三厘米。盖顶的红瓦分为板瓦、望瓦、筒瓦。一般居民使用板瓦和望瓦,只有宗祠、庙宇和大户人家的建筑才会使用筒瓦。
由红砖建成的建筑物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建筑;二是乡村民居;三是名人富家宅院建筑。泉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富贵人家的祖屋大厝,也均是由红砖红瓦垒成。这些建筑都是泉州红砖传统建筑的完美体现。
2.3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末至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极盛期,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从广州移到泉州,泉州凭借着四湾十六港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力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成为联系东西洋国际贸易网的重要支点,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26年,中外学者联袂到泉州考古调查证实了西方文献中的刺桐即为泉州,泉州以其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受到各界的廣泛关注。随后,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泉州被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现在,两年一届由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定落户泉州,遗落沧海的明珠又重新焕发光彩。
3 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全民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大量有年代感的村居被挖掘机、推土机夷为平地,建成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留不住的乡愁”这个概念,在许多人眼里,城市的建设也带走了自己儿时许许多多珍贵的回忆,那些纯真朴实的记忆在高楼大厦的林立中渐渐被抹去,许多代表着文化记忆的事物如年代久远的大磨坊、大染坊也被拆除。此时,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就产生了冲突,城市建设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进程。
后来,社会上广泛推崇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概念,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做好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政府组织将具有历史意义、历史典故、名人故居的村落进行修缮,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做一些点缀,建成旅游示范村,发展旅游业,并呼吁村民将家里的具有年代意义或历史意义的物件拿出来统一做展览,村民们也响应国家号召,在自己家做起餐饮食宿。这些举措保护了文物的同时发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更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转向和谐稳定发展。
城市建设可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也会给文物保护工作造成压力;文物保护工作既可无关于城市建设,也可给城市建设带来经济效益。
4 总结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载体,文物文化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对其自身价值的拓展和传递是极为重要的。新的时代要以新的方式去传承文化,文物应当更好地呈现自身的价值,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和文化需求相契合,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去探索文物在当今社会的独特作用。①
正确地推动城市建设,发展文物保护,既可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在这一方面,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无疑给其他城市做了一个好榜样,文物的保护工作在不影响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应配合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应是新时期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正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