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典型逆钟向心房扑动(房扑)左右心房的电解剖标测,阐明其体表扑动波的产生机制。
方法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入选15例典型逆钟向房扑患者,平均年龄(60±14)岁,男性14例,女性1例。对15例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电生理检查及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双心房激动标测,观察体表扑动波的形成与左右心房心内膜激动模式的关系。
结果15例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0.8±6.6)%,平均左心房内径为(39.0±3.4)mm,平均扑动周期为(220±24)ms,均完成房扑节律下右心房、左心房的电解剖重建。在下壁导联,可将体表扑动波分为3个部分:缓慢下降区,快速下降区及终末正向成分,分别对应心腔内右心房峡部、间隔由下而上和左心房激动及右心房游离壁由上而下的激动。左心房激动始于快速下降区,终于终末正向成分。
结论典型逆钟向房扑体表扑动波与其特殊的大折返激动组成部分一一对应,是其特征性激动模式的心电反映。左心房激动参与了扑动波中下降部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