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不断演进的主要动力来自3个方面:区域结构的变化、城乡结构的剧烈变化、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剧烈变化。因此,中国经济30年来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从以上3个方面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助于探寻我国经济结构研究的动因。
关键词:经济结构演进;区域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收入;消费结构变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01-02
一、文献回顾
目前,学术界对经济结构演进的动因有不同的见解。谭祖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认为,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为:政府主导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以及深刻变革的国内国际分工体系。而李建伟认为,制度安排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致的投资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多是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缺少量化检验的支持。本文以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为样本,对我国经济结构演进动因进行实证分析。
二、经济结构演进动因的分析
(一)中国经济的区域经济结构变化
从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文选取了以下两类指标对我国的地区差距进行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产业结构。反映地区经济总体实力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宏观观察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状况。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衡量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均创造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从地区生产力差异角度分析地区间的收入差别。
在以上两类指标的数据选择方面,我们分别选取了1978年、1992年、2004年、2008年的数据为比较对象。这4个年代分别代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拉开了市场化的序幕;2004年的经济普查数据则第一次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2008年是极度不平凡的一年,金融海啸、汶川地震,南方大部分地区受到冰灾重创。
GDP总量指数和人均GDP总量指数分化加大反映出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宏观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经过了4次大起伏。
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从1981年左右开始发动,到1984年到达高点,然后逐渐减速,于1990年到达最低点,完成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循环。
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1991年开始发动,到1992年到达高点,然后逐渐减速,在1999年前后到达低点,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循环。
第三次出现在21世纪初期,也就是我们目前经历的这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它在2001年前后表现出加速的特征,2006年左右达到最高点,在2008年左右达到最低点。
在2008年过后,经济处于上行通道中,到目前为止,变化幅度不大。
统计图表2显示,1978—2004年,只有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持续并显著上升;至2008年,GDP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城乡结构变化
城乡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具体数值见表。
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7.92%,1992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7.63%;2004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1.76%;2008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5.7%。从1978—1992年,中国用14年的时间,使中国城镇人口的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1992—2004年,12年的时间又提高了14个百分点;2004—2008年,4年的时间又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城市步伐明显加快。
城市化步伐加快,使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大量的新增城市人口增加了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随着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会增加人口对服务业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民会拥有更多的土地,农业也就会走现代化、机械化的道路,农村的消费需求也会提高,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收入和消费的剧烈变化
表现为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20世纪80年代的消费热点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20世纪90年代的消费热点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的消费热点是汽车、住房、教育和健康。前两个时期消费的都是轻工业产品,所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化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而当汽车、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之后,就要求产业结构变化,钢铁、水泥、石化、建材和有色金属猛增,产业就够也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导,所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变有关,而且这种转变是由收入和消费结构变化推动的。
三、结论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说,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是,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与新的变化:
(一)经济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以后,在居民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张的推动下,我国消费品工业较快地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和第二阶段(以重化工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我国消费品工业是依靠进口设备、进口零部件和引进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缺少国内基础工业,缺少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也开始由资源供给,转到工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方面,所以,高度加工的新一代工业消费品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热点。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速度将比现在快一倍,并成为推动全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首先,城市化速度将首先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其次,城市化程度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水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拉动汽车、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改善人们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推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
(三)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
全国城镇居民多数家庭已基本解决了衣食的问题,正在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阶段过度,住宅、轿车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最终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期。
[责任编辑 李 可]
关键词:经济结构演进;区域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收入;消费结构变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01-02
一、文献回顾
目前,学术界对经济结构演进的动因有不同的见解。谭祖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认为,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为:政府主导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以及深刻变革的国内国际分工体系。而李建伟认为,制度安排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致的投资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多是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缺少量化检验的支持。本文以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为样本,对我国经济结构演进动因进行实证分析。
二、经济结构演进动因的分析
(一)中国经济的区域经济结构变化
从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文选取了以下两类指标对我国的地区差距进行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产业结构。反映地区经济总体实力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宏观观察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状况。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衡量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均创造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从地区生产力差异角度分析地区间的收入差别。
在以上两类指标的数据选择方面,我们分别选取了1978年、1992年、2004年、2008年的数据为比较对象。这4个年代分别代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拉开了市场化的序幕;2004年的经济普查数据则第一次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2008年是极度不平凡的一年,金融海啸、汶川地震,南方大部分地区受到冰灾重创。
GDP总量指数和人均GDP总量指数分化加大反映出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宏观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经过了4次大起伏。
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从1981年左右开始发动,到1984年到达高点,然后逐渐减速,于1990年到达最低点,完成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循环。
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1991年开始发动,到1992年到达高点,然后逐渐减速,在1999年前后到达低点,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循环。
第三次出现在21世纪初期,也就是我们目前经历的这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它在2001年前后表现出加速的特征,2006年左右达到最高点,在2008年左右达到最低点。
在2008年过后,经济处于上行通道中,到目前为止,变化幅度不大。
统计图表2显示,1978—2004年,只有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持续并显著上升;至2008年,GDP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城乡结构变化
城乡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具体数值见表。
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7.92%,1992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7.63%;2004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1.76%;2008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5.7%。从1978—1992年,中国用14年的时间,使中国城镇人口的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1992—2004年,12年的时间又提高了14个百分点;2004—2008年,4年的时间又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城市步伐明显加快。
城市化步伐加快,使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大量的新增城市人口增加了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随着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会增加人口对服务业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民会拥有更多的土地,农业也就会走现代化、机械化的道路,农村的消费需求也会提高,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收入和消费的剧烈变化
表现为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20世纪80年代的消费热点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20世纪90年代的消费热点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的消费热点是汽车、住房、教育和健康。前两个时期消费的都是轻工业产品,所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化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而当汽车、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之后,就要求产业结构变化,钢铁、水泥、石化、建材和有色金属猛增,产业就够也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导,所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变有关,而且这种转变是由收入和消费结构变化推动的。
三、结论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说,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是,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与新的变化:
(一)经济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以后,在居民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张的推动下,我国消费品工业较快地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和第二阶段(以重化工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我国消费品工业是依靠进口设备、进口零部件和引进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缺少国内基础工业,缺少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也开始由资源供给,转到工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方面,所以,高度加工的新一代工业消费品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热点。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速度将比现在快一倍,并成为推动全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首先,城市化速度将首先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其次,城市化程度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水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拉动汽车、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改善人们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推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
(三)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
全国城镇居民多数家庭已基本解决了衣食的问题,正在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阶段过度,住宅、轿车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最终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期。
[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