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 氮素轉化強度,表现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弱的趋势。自然林型的土壤,氮素轉化比較強烈。 2 土壤全氮量含量高,蛋白酶、脲酶活性及氨化作用強度也表现較强烈的趋势,而游离氨基酸总量也相应增高。 3 冬季降雨处理能升高土壤氮素轉化强度,但无论在降雨处理或自然状況条件下都未能测出固氮作用及硝化作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氮素轉化強度,表现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弱的趋势。自然林型的土壤,氮素轉化比較強烈。 2 土壤全氮量含量高,蛋白酶、脲酶活性及氨化作用強度也表现較强烈的趋势,而游离氨基酸总量也相应增高。 3 冬季降雨处理能升高土壤氮素轉化强度,但无论在降雨处理或自然状況条件下都未能测出固氮作用及硝化作用。
其他文献
土壤渗漏性是一个重要的土壤水分性质。在田间条件下可以就地测定土壤透水性,它反映了土壤剖面的渗漏性;而为了研究各个土层的渗漏特征,则需分层采取未破坏结构的土样,于试验室内测定其渗漏系数。本文叙述了经过研究改进的、适合我们试验室条件的、较简便而且准确的测定方法。 研究所用的仪器及方法如下: 在田间掘土坑,按土壤发生层次采取供测定渗漏系数用的不扰动的土样。最初曾用过直径108毫米,高130毫米,切下土样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基本生命活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又释放二氧化碳,这是绿色植物正常的二氧化碳交换现象。除此以外,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一种不正常的二氧化碳交换现象。Emerson与Lewis(1941)首先确实地证明小球藻中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小球藻照光后的数分钟内骤然释放相当量的二氧化碳,当转入黑暗后不但不释放二氧化碳反而吸收二氧化碳。这种吸收现象持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辑的"热、水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问题"第四辑,已于今年四月份第一次出版。本书选译了苏联"土壤学"等杂志上有关土壤水分及农业灌溉的论文18篇。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三类:(1)阐明农作物灌溉的生物学意义,不同灌溉的论理依据以及灌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2)探讨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对农作物发育的意义,总结农作物产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关系;(3)报导测定土壤水分及土壤最小持水量
动植物各种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頻率表現有昼夜节律,即在一昼夜間发生有規律的变化。細胞有絲分裂的昼夜节律和机体内外部条件有密切关系。电离輻射可使細胞的有絲分裂受到抑制。在这种抑制和它的恢复过程中有絲分裂頻率的昼夜节律必然被扰乱。
在高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萤光現象是很复杂的。对于綠色叶子在照光过程中螢光强度变化的情况,目前有不少記載,但只停留于总螢光变化的一般观察,且結果及对这些結果的解释非常不一致,因此对这个現象的本貭尚缺乏深入的探討。在自然状况下色素有不同的复合状态。目前在远紅部分可以测定二个較大的萤光高峯(在685及
土壤通气性是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之一,在总结群众经验、鑑定土壤肥力特征、探索土壤物理状况对作物的关系、判断土壤耕作管理的效果以及进行其它有关的科学研究时,常常需要测定土壤的通气性,因为它综合地反映了
不久以前读到了锺补求先生发表的“‘羣体’和‘羣体生理’”一文,锺先生根本否定了植物羣体、羣体生理和羣体自动调节作用的存在。但我认为所举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此想对锺先生的主要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锺先生商榷。而首先想简单地说明一下羣体与个体特性的不同何在,以及羣体概
固氮蓝藻是水稻田中的有效固氮微生物,在水稻田中人工大量培养繁殖,可提高水稻田的一定肥力,解决水稻的部分氮素肥源,使水稻获得增产(黎尚豪,1959;利卓燊,1961,1962)。室內培养是大田藻种来源的第一步,也是研究蓝藻的生理学和生态学的方法之一。近廿多年来已进行了許多的試驗研究(田宮Tamiya,1957;叶清泉、黎尚豪等,1959;藤原彰夫和奥津正彥,1958—1960),对固氮蓝藻的生理特性
1963年4月3—5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举行了成立十周年紀念会。参加这次会議的除全所工作人員外,还邀請了十多位国內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参加。4月3日上午举行庆祝大会典礼。先致开幕詞并宣讀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賀电以后,接着由罗宗洛所长作了“十年回顾和今后发展”的报告,最后来宾先后发言,祝賀植物生理研究所十年來的直大成就。 4月3日下午至4月4日上午,宣讀論文报告。会上共收到55篇論文,大多是
植物气孔的开关,一般說来,照光时开孔,在黑暗中便关閉。新近根据好些科学家以鸭跖草为材料进行过研究,认为气孔的开关与能量代謝有一定的联系。在光照之下,气孔旁边的保卫细胞中的ATP(三磷酸腺甙)的含量较多,而ATP酶(三磷酸腺甙分解酶)的活性則減弱;在黑暗中恰恰相反,ATP減少,而ATP酶的活性增強,而保卫细胞中的钾离子也被排出。也可以說ATP可以增进气孔的开启,同时钾离子在保卫细胞的含量也有增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