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前三個季度,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GDP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居最后五位,其中,黑龙江省以5.2%的增速垫底。去年东北三省经济颓势广受社会舆论关注。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就开始明显下滑,经济颓势有增无减,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转型,成为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共同面临的难题。
事实上,东北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早在十年前已经引起关注。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东北办”),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属于正部级单位。
2004年5月,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兼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的宋晓梧,调任东北办副主任。在此任职期间,宋晓梧几乎走遍了东北三省大大小小各个地方,对于东北经济转型问题,他不仅是研究者更是实践者。
1月6日,宋晓梧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谈及东北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他指出,“东北三省经济转型不仅是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有当地人思想上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很多人不相信市场的作用,包括有些官员在内。”
中国新闻周刊:国务院第28号文件中提到,要解决东北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你怎么看东北现在面临的问题?
宋晓梧:我认为,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比较强的计划经济思维,而且对GDP的增长过分看重。GDP是个流量,而财富是存量,GDP增长不一定能形成财富。中国的财富积累比GDP增长要低很多,所以,虽然我们的资源、能源消耗那么多,但很多都浪费了。
我其实是一直坚决反对“保8”这种说法的。有人说,保证GDP增长在8%左右是为了保障就业,但哪个经济学家、哪段经济史能证明只有8%的GDP增长才能够保证就业呢?
为了保证GDP的增长,钱都投资到拉动GDP高增长而就业低增长的行业,比如重化工业、高铁建设、大型广场、主题公园等,这些对经济发展确实有一些好处,但对于解决就业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我特别分析比较过中外在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如果假设欧美国家的就业弹性为1,那么我们就是0.1左右,所以在GDP增速降低后,就业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振兴东北不应仅要求GDP增长要高于全国。如果GDP增长了,但城乡差距没有缩小,基尼系数没有缩小,产业结构也没有调整,就不能说振兴东北成功了。
东北振兴应该以就业作为第一衡量指标。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最早提出的就是保就业,比如法国,在推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时成立了国土整治行动组,夕阳产业调整、职工安置、产业转移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引进,他们工作的第一重点就是就业和社会保障,第二才是工业项目,第三是金融融资。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东北三省都在加大投资力度。在你看来,加大投资对于东北是否是一个好的出路?
宋晓梧:目前投资在东北经济增长中占比已经过高,东北三省前三季度GDP是37908亿元,其中投资就有35000多亿元。投资解决不了长期的问题。中长期问题的解决,还是要着眼于体制,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创新。在出口和消费方面,东北提高不了多少,如果一定要当年见效,确实只能依靠投资。但是,投资已经比重太高了。如果非要投资也可以,但一定要投资到第三产业,一定不能再为了GDP的增长而投资。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国家提出进入经济新常态,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看待东北的经济发展问题?
宋晓梧: 我认为,东北地区经济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痛苦,全国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只不过是在东北表现得更为突出。
中国经济前一阶段的发展是以过多消耗能源为代价的,万元产值的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更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还造成了环境污染,高增长伴随着高污染。另外,劳动力成本被压得过低。假如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就必须有效益的增长、低能源消耗、良好的环境和财富的合理分配。
中国新闻周刊: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尝试从10年前就已经开始,东北办也是那个时候成立的。当初成立东北办,有什么考虑?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就开始明显下滑,经济颓势有增无减,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转型,成为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共同面临的难题。
事实上,东北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早在十年前已经引起关注。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东北办”),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属于正部级单位。
2004年5月,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兼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的宋晓梧,调任东北办副主任。在此任职期间,宋晓梧几乎走遍了东北三省大大小小各个地方,对于东北经济转型问题,他不仅是研究者更是实践者。
1月6日,宋晓梧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谈及东北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他指出,“东北三省经济转型不仅是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有当地人思想上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很多人不相信市场的作用,包括有些官员在内。”
“投资在东北经济增长中已经占比过高”
中国新闻周刊:国务院第28号文件中提到,要解决东北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你怎么看东北现在面临的问题?
宋晓梧:我认为,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比较强的计划经济思维,而且对GDP的增长过分看重。GDP是个流量,而财富是存量,GDP增长不一定能形成财富。中国的财富积累比GDP增长要低很多,所以,虽然我们的资源、能源消耗那么多,但很多都浪费了。
我其实是一直坚决反对“保8”这种说法的。有人说,保证GDP增长在8%左右是为了保障就业,但哪个经济学家、哪段经济史能证明只有8%的GDP增长才能够保证就业呢?
为了保证GDP的增长,钱都投资到拉动GDP高增长而就业低增长的行业,比如重化工业、高铁建设、大型广场、主题公园等,这些对经济发展确实有一些好处,但对于解决就业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我特别分析比较过中外在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如果假设欧美国家的就业弹性为1,那么我们就是0.1左右,所以在GDP增速降低后,就业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振兴东北不应仅要求GDP增长要高于全国。如果GDP增长了,但城乡差距没有缩小,基尼系数没有缩小,产业结构也没有调整,就不能说振兴东北成功了。
东北振兴应该以就业作为第一衡量指标。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最早提出的就是保就业,比如法国,在推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时成立了国土整治行动组,夕阳产业调整、职工安置、产业转移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引进,他们工作的第一重点就是就业和社会保障,第二才是工业项目,第三是金融融资。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东北三省都在加大投资力度。在你看来,加大投资对于东北是否是一个好的出路?
宋晓梧:目前投资在东北经济增长中占比已经过高,东北三省前三季度GDP是37908亿元,其中投资就有35000多亿元。投资解决不了长期的问题。中长期问题的解决,还是要着眼于体制,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创新。在出口和消费方面,东北提高不了多少,如果一定要当年见效,确实只能依靠投资。但是,投资已经比重太高了。如果非要投资也可以,但一定要投资到第三产业,一定不能再为了GDP的增长而投资。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国家提出进入经济新常态,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看待东北的经济发展问题?
宋晓梧: 我认为,东北地区经济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痛苦,全国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只不过是在东北表现得更为突出。
中国经济前一阶段的发展是以过多消耗能源为代价的,万元产值的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更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还造成了环境污染,高增长伴随着高污染。另外,劳动力成本被压得过低。假如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就必须有效益的增长、低能源消耗、良好的环境和财富的合理分配。
“东北办在2007年制定了整个东北振兴的规划”
中国新闻周刊: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尝试从10年前就已经开始,东北办也是那个时候成立的。当初成立东北办,有什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