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中脑投射系统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间脑调节大脑兴奋性的资料日渐增多。视丘绝大多数的核投射到脑皮质有关的部位,引起皮质局限的兴奋,称为视丘局限投射系统。最近学者们又发现视丘另有一种弥散性投射系统:Morison等发现视丘的中间核(Midline Nuclei)及髓板核(Intralaminar Nuclei)——总称为视丘网状结构——受刺激时,脑皮质各部同时出现反应,他认为是一种对脑皮质整体功能的调节——维持苏醒状态及注意能力。Moruzzi等用高频率刺激中脑网状结构,发现实验动物(猫)进入苏醒状态,同时皮层α波消失,而代以低幅快波,称为苏醒反应。相反地,中脑网状结构受损时则出现睡眠状态。他们认为此处的网状结构与间脑的网状结构共同组成一个间脑-中脑投射系统或弥散性网状系统。在临床方面此处受损害也可引起一定的症状。现国内有关此类文献尚少;李心天等报告了四例丘脑肿瘤,其中一例有阵发性昏迷,两例有精神失常症状,很可能由于肿瘤损及网状结构所致。最近我们遇到五例由于不同病变所引起的视丘下部及中脑上缘损害,虽然病灶的性质不同,但其部位及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精神症状、阵发性昏迷及持续性深昏迷)则极相似。其中四例皆由尸检证实,其余一例为鼻咽癌迁徙入颅腔。由颅骨素片证明蝶鞍及其邻近骨质有破坏,颈部淋巴结活体检查证实为癌瘤。本文目的为分析间脑-中脑投射系统受损时所出现的典型症状,并研究其病理生理学,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该门诊部于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底应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人36例的结果。药方系根据祖国医学理论“滋水涵本”拟订的。药方为:黄连粉1.5克装胶囊吞,黄芩9克,龙胆草6克,夏枯草18克,青木香12克,石决明30克(打先煎),莶草30克,梧桐叶30克,当归9克,杜仲9克,牛夕9克,五味子9克,酸枣仁9克,煎服。黄连粉1.5克装胶囊,天麻粉1.5克,以上二药粉吞服。上述药剂为一剂量,每剂二
期刊
我们应用秦皮、地榆煎制成浓缩剂,治疗菌痢住院患者50例,并与同时期用合霉素治疗的住院患者25例作对照比较,其结果甚为满意。
期刊
心导管检查术国内自1953年开始用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以来,已在各大医院相继地开展起来。我们根据数年来心导管检查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认为心导管检查对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方法,但也有相当程度的限制;同时,在检查中及检查后会引起各种并发症。本文总结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共953例次心导管检查的资料,着重对诊断价值、限度和并发症进行讨论。
期刊
人类马鼻疽病自19世纪以来各国曾有多例报告,但近十年来的报告很少。国内仅薛氏和张氏等各报告1例,此二例皆未能早期诊断,终致死亡。
期刊
孙姓女孩,9岁,于1960年6月20日上午11时,误吃炒过的枇杷仁约300克,下午1时起吐泻不止,3时神志昏迷,口吐白沫,呼吸极度困难,遂来院急诊。检查:发育中等,神志昏迷,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口唇及指(趾)甲发绀,呼吸慢而不规则,几乎停顿。心搏微弱,脉搏不能触及;血压测不到,四肢发凉,无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92万,血红蛋白55%。白细胞3,200,中性81%,淋巴18%,嗜酸1
期刊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感染是诱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积极地控制感染,又常可减轻或甚至消除哮喘的频繁发作。下述的病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期刊
酚乙铵萘酸盐(Bephenium hydroxynaphthoate)(又名“灭虫宁”)是1958年由Copp氏合成的一种驱治肠道寄生虫的新药。Goodwin氏等在少数病例的试用中,发现也有驱除人体钩虫的效力。我国已于1959年试制此药成功,经在上海浦东试用获得相当满意的结果。作者等曾于1960年1月中旬起至12月止,试用此药治疗钩虫患者225例,其结果如下。
期刊
国内有关豚囊虫病的文献甚为丰富,包括之部位有皮下、肌肉、脑及眼等组织,但未见有关肺部受侵的报告。国外文献报告亦不多见。本院最近诊断1例,特报告如下。
期刊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传染性肝炎的防治和研究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由于病原学问题尚未解决。发病机制亦欠明确,因而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早日很好地控制传染性肝炎,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其防治和研究工作,尤其对其病原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必须加强。
期刊
国内有关电泳分析的正常值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面的报道还不多见。现将作者测定的120例健康人及71例肝胆疾患患者的血清蛋白纸上电泳分析结果作一报道,并对临床应用价值加以讨论,以供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