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
所谓借物抒情法,就是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对一事物的爱憎中,借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情感。运用借物抒情法写作,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的相通之处,使物与感情相通共融,这样才会使文章更婉约,更动人。下面,我们就以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为例,来学习这种写作技巧。
课文品读
《荷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用荷叶护红莲的场景,比拟母亲对孩子的呵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看——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节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思路分析
选段先追叙八九年前故乡园里养莲的往事,特别提到祖父说的话,“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祖父很明显在以花喻人,把三蒂莲比作我们三个姊妹;接着写自己观察荷花:暴雨之后,白莲凋零。红莲绽放,雨中被“打得左右攲斜”。最终荷叶“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虽雨势未减退,但红莲却不动摇;最后作者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通过联想,想到母亲就是“荷叶”,“我是红莲”;自己的“不适意”,在母亲的爱抚中“散尽了”,情不自禁地抒发对母亲呵护自己的赞美之情。
很明显,作者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是对母亲的歌颂,然而作者的笔下,对母亲的描写却少之又少,大部分笔墨都在描绘荷花,写自己的忧虑,最终因为有了荷叶在雨中荫庇红莲,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护,这样就让读者把荷叶对红莲的呵护,自然地转化为母亲对子女的呵护,由此及彼,由物到人,主题得到揭示,主旨得到升华。
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技法:写红莲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写“我心中的风雨”就像是红莲被风雨袭击,而母亲就像是替红莲遮风挡雨的荷叶,这样,彼此联系,彼此象征,相互映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诗人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得到了升華:“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技法讲解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念故乡,由头顶的明月引发。这里,明月,便寄托了故乡的情思。明月,便是乡思的物象。乡情,也便因有了明月的映衬而更加动人、含蓄。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喜欢运用借物抒情,表露心迹。要运用好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步是选物,要做到物有所值。“借物抒情”,所借之“物”自然成为关键。“关键”在什么地方?就在一个“值”上。这里的“值”有两种含义:一是能寄予感情的价值,二是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前者是写作目的,所选之物要确实能动“情”,后者主要指这个“物”要有文化品质、文化品位,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有了物,情便有了载体,有了载体,情感便有了依托,就不会再直露、浅白。
第二步是描写,要对所选之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描写。为什么是有针对性的呢?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观察景物所认识到的也不会完全一致。我们要写作,自然要依照我们情感表达的指向,抓住事物的这一“峰”来观察,来下笔,也就是要抓住事物与所抒情感的相似场景进行描写。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作者写荷花,没有写花朵怎样艳丽,荷叶多么碧绿,而是仅抓住荷叶护红莲的场景描写,就是有针对性的描写。
第三步是联想,搭建情感桥梁。事物和情感有了相似点,接下来便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或巧借梦境、幻境,或者是利用回忆、插叙等手法,将眼前物与心中情勾连在一起,搭建起二者相通的桥梁,这样文章情节才会过渡自然,“物”与“情”才会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两个场景,因为有了相似性才能引动读者的情绪。情感的抒发,才会借助物来表现出来。
第四步是揭题,借助议论抒情摊牌明旨。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写作者的匠心,借物抒情的文章,最后还要通过议论和抒情来揭示主题,亮明主旨。我们再看冰心的作品,“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里,作者就用一句话来抒情,把荷叶护红莲这一动人场景,转化为对母亲的讴歌和赞美,这样,才真正揭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讴歌和赞美母爱的伟大,文章的主旨也就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概而言之,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大致可分四个环节,即“遴选事物——描摹事物——展开联想——揭示主题”。这其中,描摹事物是写作的重点,要抓住特征,细致入微;要融入情感,写出动情点,这样才能为下文的联想和抒情揭题做好铺垫。揭示主题要言简意赅,要具有点睛之笔的效果。
佳作示例
又是一年芙蓉花开 安 静
那个早晨,芙蓉花开满了树,是什么变得不一样了。
——题记
这个早晨,我依旧像往常一样,伴着铃声准时四点半起床,匆匆地洗漱,草草地咬了几口面包,便拿着书包冲了出去。
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徐徐清风温柔拂过我的脸庞像情人的呢喃,潮潮的薄雾挂在我的嘴角,田野里站立的树木在蒙眬中苏醒,晶莹的露珠躺在娇嫩的花瓣上,眨着眼睛。可这些我都无暇顾及,因为我还有一道数学题没有研究出来。
我一边疾步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辅助线该画哪里?突然,一个不明物体砸在了我的头上,我一惊。原来是一朵芙蓉花,哪儿来的?我抬头看,头顶竟是一树的芙蓉。我惊呆了,它们是什么时候开的?为何我天天走过这里却没有发现?这时,一阵风吹过,清雅的香将我扑了个满怀,让我硬生生止住疾驰的步伐,任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对这棵芙蓉最初的印象,是小学三年级。那时的班主任陆老师最喜欢的便是这芙蓉花。小萝卜头般的我和好友阿林、阿伟,总是在老早的时候,便在这棵芙蓉树下守着。只要一有花开,便一人一根木棍,把这位芙蓉“请”到一个水晶瓶里。装满后,便送给比花还美的陆老师。因为这个,我们曾被一个看管花树的爷爷追着跑。于是我们便改变了战略,我们还是在芙蓉树等,等花一被風吹下,便扑过去小心翼翼地捡到瓶子里。这样的等待,明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那时有花香,有阿林、阿伟,还有陆老师芙蓉花一般的笑脸,竟一点儿也不觉得漫长。
记忆的潮水退去,我从遥远的记忆中醒过来,却有一股强烈的罪恶感狠狠席卷着我的内心。因为我恐惧地发现,记忆中的笑脸竟变得模糊,阿林的、阿伟的,还有陆老师的……天啊,我干了什么,那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事和人,可我竟整整将它尘封三年,吝啬得不肯花一分一秒去想他们,只因那繁重的作业和学业……
那个夏天的清晨,我久久地伫立在一棵熟悉却陌生的芙蓉树下,任凭铃声不停敲打,任凭双眼泪如雨下。
后记:
又是一个夏天的清晨,我将三个装着芙蓉花的水晶瓶分别放在阿林、阿伟和陆老师的门前。清晨和煦的阳光染出了淡淡光圈,那光圈,叫做回忆。
点评
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回忆过去,抒发对朋友、对老师的真挚情谊,然而作者却借助一朵砸在头上的芙蓉花来写,用花的唯美,花的诗意,来渲染抒写这种情感,这样,情感因有了花的衬托而更加真挚,花也因有了情感而更加美好。再加上文章语言灵动,意蕴丰厚,意境美好,很能打动人心,引人遐想。
所谓借物抒情法,就是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对一事物的爱憎中,借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情感。运用借物抒情法写作,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的相通之处,使物与感情相通共融,这样才会使文章更婉约,更动人。下面,我们就以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为例,来学习这种写作技巧。
课文品读
《荷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用荷叶护红莲的场景,比拟母亲对孩子的呵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看——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节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思路分析
选段先追叙八九年前故乡园里养莲的往事,特别提到祖父说的话,“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祖父很明显在以花喻人,把三蒂莲比作我们三个姊妹;接着写自己观察荷花:暴雨之后,白莲凋零。红莲绽放,雨中被“打得左右攲斜”。最终荷叶“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虽雨势未减退,但红莲却不动摇;最后作者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通过联想,想到母亲就是“荷叶”,“我是红莲”;自己的“不适意”,在母亲的爱抚中“散尽了”,情不自禁地抒发对母亲呵护自己的赞美之情。
很明显,作者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是对母亲的歌颂,然而作者的笔下,对母亲的描写却少之又少,大部分笔墨都在描绘荷花,写自己的忧虑,最终因为有了荷叶在雨中荫庇红莲,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护,这样就让读者把荷叶对红莲的呵护,自然地转化为母亲对子女的呵护,由此及彼,由物到人,主题得到揭示,主旨得到升华。
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技法:写红莲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写“我心中的风雨”就像是红莲被风雨袭击,而母亲就像是替红莲遮风挡雨的荷叶,这样,彼此联系,彼此象征,相互映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诗人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得到了升華:“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技法讲解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念故乡,由头顶的明月引发。这里,明月,便寄托了故乡的情思。明月,便是乡思的物象。乡情,也便因有了明月的映衬而更加动人、含蓄。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喜欢运用借物抒情,表露心迹。要运用好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步是选物,要做到物有所值。“借物抒情”,所借之“物”自然成为关键。“关键”在什么地方?就在一个“值”上。这里的“值”有两种含义:一是能寄予感情的价值,二是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前者是写作目的,所选之物要确实能动“情”,后者主要指这个“物”要有文化品质、文化品位,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有了物,情便有了载体,有了载体,情感便有了依托,就不会再直露、浅白。
第二步是描写,要对所选之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描写。为什么是有针对性的呢?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观察景物所认识到的也不会完全一致。我们要写作,自然要依照我们情感表达的指向,抓住事物的这一“峰”来观察,来下笔,也就是要抓住事物与所抒情感的相似场景进行描写。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作者写荷花,没有写花朵怎样艳丽,荷叶多么碧绿,而是仅抓住荷叶护红莲的场景描写,就是有针对性的描写。
第三步是联想,搭建情感桥梁。事物和情感有了相似点,接下来便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或巧借梦境、幻境,或者是利用回忆、插叙等手法,将眼前物与心中情勾连在一起,搭建起二者相通的桥梁,这样文章情节才会过渡自然,“物”与“情”才会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两个场景,因为有了相似性才能引动读者的情绪。情感的抒发,才会借助物来表现出来。
第四步是揭题,借助议论抒情摊牌明旨。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写作者的匠心,借物抒情的文章,最后还要通过议论和抒情来揭示主题,亮明主旨。我们再看冰心的作品,“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里,作者就用一句话来抒情,把荷叶护红莲这一动人场景,转化为对母亲的讴歌和赞美,这样,才真正揭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讴歌和赞美母爱的伟大,文章的主旨也就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概而言之,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大致可分四个环节,即“遴选事物——描摹事物——展开联想——揭示主题”。这其中,描摹事物是写作的重点,要抓住特征,细致入微;要融入情感,写出动情点,这样才能为下文的联想和抒情揭题做好铺垫。揭示主题要言简意赅,要具有点睛之笔的效果。
佳作示例
又是一年芙蓉花开 安 静
那个早晨,芙蓉花开满了树,是什么变得不一样了。
——题记
这个早晨,我依旧像往常一样,伴着铃声准时四点半起床,匆匆地洗漱,草草地咬了几口面包,便拿着书包冲了出去。
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徐徐清风温柔拂过我的脸庞像情人的呢喃,潮潮的薄雾挂在我的嘴角,田野里站立的树木在蒙眬中苏醒,晶莹的露珠躺在娇嫩的花瓣上,眨着眼睛。可这些我都无暇顾及,因为我还有一道数学题没有研究出来。
我一边疾步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辅助线该画哪里?突然,一个不明物体砸在了我的头上,我一惊。原来是一朵芙蓉花,哪儿来的?我抬头看,头顶竟是一树的芙蓉。我惊呆了,它们是什么时候开的?为何我天天走过这里却没有发现?这时,一阵风吹过,清雅的香将我扑了个满怀,让我硬生生止住疾驰的步伐,任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对这棵芙蓉最初的印象,是小学三年级。那时的班主任陆老师最喜欢的便是这芙蓉花。小萝卜头般的我和好友阿林、阿伟,总是在老早的时候,便在这棵芙蓉树下守着。只要一有花开,便一人一根木棍,把这位芙蓉“请”到一个水晶瓶里。装满后,便送给比花还美的陆老师。因为这个,我们曾被一个看管花树的爷爷追着跑。于是我们便改变了战略,我们还是在芙蓉树等,等花一被風吹下,便扑过去小心翼翼地捡到瓶子里。这样的等待,明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那时有花香,有阿林、阿伟,还有陆老师芙蓉花一般的笑脸,竟一点儿也不觉得漫长。
记忆的潮水退去,我从遥远的记忆中醒过来,却有一股强烈的罪恶感狠狠席卷着我的内心。因为我恐惧地发现,记忆中的笑脸竟变得模糊,阿林的、阿伟的,还有陆老师的……天啊,我干了什么,那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事和人,可我竟整整将它尘封三年,吝啬得不肯花一分一秒去想他们,只因那繁重的作业和学业……
那个夏天的清晨,我久久地伫立在一棵熟悉却陌生的芙蓉树下,任凭铃声不停敲打,任凭双眼泪如雨下。
后记:
又是一个夏天的清晨,我将三个装着芙蓉花的水晶瓶分别放在阿林、阿伟和陆老师的门前。清晨和煦的阳光染出了淡淡光圈,那光圈,叫做回忆。
点评
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回忆过去,抒发对朋友、对老师的真挚情谊,然而作者却借助一朵砸在头上的芙蓉花来写,用花的唯美,花的诗意,来渲染抒写这种情感,这样,情感因有了花的衬托而更加真挚,花也因有了情感而更加美好。再加上文章语言灵动,意蕴丰厚,意境美好,很能打动人心,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