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三毛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港台,大陆以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的独特不仅在于她的“游于义”、“我执”的创作观念,更在于她笔下所传达出的那种悠然的诗意气息,无论是神奇斑斓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还是她与荷西凄美传奇的爱情,亦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体现了三毛田园诗人的情怀,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
【关键词】
三毛作品;诗意生活
三毛的一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当提及她,我们总是能想到她的洒脱而直爽,特立而独行,当然也有她的柔软与脆弱。歌词里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三毛的作品告诉了我们她的答案,三毛一生都在追寻自己所向往的,热爱的诗一般的生活,远离滚滚红尘,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最本真,用一颗真挚,纯朴的心去对待时间万物。
1 撒哈拉沙漠——诗意生活的栖息地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红的血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1]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沙漠时内心的感触,这就是她一直所追寻的内心深处的那片还没有被污染的净土。三毛有着与生俱来的诗意情怀,对自然的热爱,从小居住在孤岛台湾,过够了喧嚣的都市生活,三毛一直都想要逃离,直到她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看到了那期介绍的撒哈拉沙漠,蓦然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前世回忆般的乡愁,这也就是她与生俱来的诗意情怀吧。“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是啊,歌词中总在问,为什么流浪,或许流浪要么是绝望,要么是为了希望,显然,三毛是为了后者,无论天涯海角,追逐我深爱的情人,无论世界什么样,我只过我想要的诗一般的生活。
事实上,沙漠的生活是艰难的,清贫的,但是三毛却诗意地栖息在这片最原始的土地上。她自己动手装修房子,用装棺材的外箱该做沙发,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做“鸟巢”式的坐垫,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宫殿。”[2]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田园诗人一样的情怀,三毛才能够写出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的沙漠。“早晨的沙漠,就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时间所能的极限”(《搭车客》)[3]。也正是这种被沙漠启发了的情怀,使三毛的文章与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进入到一个清明豁达的境界。残酷的,没有生机的沙漠,但经历了三毛的描绘,经历,仿佛天再高再蓝都是舒适的棉被,沙漠再黄沙漫天,再冷漠无情,也是舒适的床垫。包裹其间,就会让人觉得归属,安全。没有情怀,便无法感知自然赋予的别样诗意,拥有这份诗意,哪怕是死亡的侵袭,也有能让人欣然接受的情怀。
除了沙漠本身的质朴外,平原大漠的人们的朴实,善良,淡泊,泰然也带给了三毛心灵的震荡。“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4]这也就是三毛诗意的心灵,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也是庄子的智慧。不曾追名逐利,三毛一直都在做一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自己,就算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作家,但是她在留学期间不曾炫耀自己的成绩,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凡的学生,和大家一起学习、游戏,当有人提及她是一名受欢迎的作家时,她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只是会写点东西而已。
2 与荷西的爱情——田园生活里的诗意爱情
任何一个喜欢三毛的人,都会被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所感动。一个圣诞夜的晚上,三毛与荷西在朋友家相识了,当时荷西还只是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当时三毛念大学三年级,三毛虽然喜欢荷西,但是因为两个人的年龄,文化背景相差太多,三毛并没有期盼可以和荷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女朋友,只能带着一些失落回绝了荷西的爱情。6年后,当三毛再次见到荷西,发现荷西在这六年里,一直在思念着自己,深受感动,7个月后他们在沙漠登记结婚。
荷西也给三毛的生活带来了另一份诗意。“我将这个意外的礼物用力拉出来,再一看,原来是一付骆驼的头骨,惨白的骨头很完整的合在一起,一大排牙齿正刺眼咧嘴的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5]就是这些不昂贵,却富有诗意的礼物每一次都深深地打动了三毛,也深深地打动了三毛的读者,就是这样的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都是平常日子里的生活,因为有了诗意的情怀,所以有了别样的味道。清贫的生活创造诗意,也创造了诗一般的爱情。这种诗意便是人类最简单,最原始的快乐,是超越了一切物质文化的诗意情怀。三毛也曾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因为荷西带给的三毛诗一般的爱情与生活,所以三毛才会在那样贫瘠的土地上,为读者描绘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成为人们永久的感动与向往。
3 真挚仁慈的情怀——诗意的纯真人性
三毛对这个世界有着最真挚的热爱,所以她对待身边的人都有着一种善良仁慈的情怀。三毛认为,人与人交往是平等的并且要真挚。在荷西去世三年以后,三毛又回到了西班牙,处理她与荷西曾经的家,在所有买房者中,三毛选择把房子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一对不富裕的夫妇。“那两个人,夫妇之间,把手很自然地一握,同时说:“喜欢。”看见他们一握手,我的心就给了这对相亲相爱的人。……因为开出来的价格是很少很少的,这么一大幢花园洋房,等于半送。”[6]
三毛深知,善良仁慈的情怀,既能普度众生,又能拯救自己的灵魂,这种情怀的本质是对世界的爱,是人性里最纯真的状态——诗意的态度,是生命里最高的境界——诗意的生命。努力做回最本真的自己,对世界付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造就了一个诗性的三毛。这也是我们在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里,一条通往诗意生活的道路。
综观三毛的作品,她的文章里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情怀,早已超出了文学作品的本身。是她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持一种诗意的人生态度,怎样过一种诗意的生活。她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其实就是一种诗意的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三毛著《撒哈拉的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1
[2]三毛著三毛经典作品集[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3]三毛著《撒哈拉的故事》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4]三毛著《闹学记》哈尔滨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曹萌(1992—),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学号:11065003。
三毛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港台,大陆以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的独特不仅在于她的“游于义”、“我执”的创作观念,更在于她笔下所传达出的那种悠然的诗意气息,无论是神奇斑斓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还是她与荷西凄美传奇的爱情,亦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体现了三毛田园诗人的情怀,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
【关键词】
三毛作品;诗意生活
三毛的一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当提及她,我们总是能想到她的洒脱而直爽,特立而独行,当然也有她的柔软与脆弱。歌词里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三毛的作品告诉了我们她的答案,三毛一生都在追寻自己所向往的,热爱的诗一般的生活,远离滚滚红尘,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最本真,用一颗真挚,纯朴的心去对待时间万物。
1 撒哈拉沙漠——诗意生活的栖息地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红的血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1]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沙漠时内心的感触,这就是她一直所追寻的内心深处的那片还没有被污染的净土。三毛有着与生俱来的诗意情怀,对自然的热爱,从小居住在孤岛台湾,过够了喧嚣的都市生活,三毛一直都想要逃离,直到她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看到了那期介绍的撒哈拉沙漠,蓦然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前世回忆般的乡愁,这也就是她与生俱来的诗意情怀吧。“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是啊,歌词中总在问,为什么流浪,或许流浪要么是绝望,要么是为了希望,显然,三毛是为了后者,无论天涯海角,追逐我深爱的情人,无论世界什么样,我只过我想要的诗一般的生活。
事实上,沙漠的生活是艰难的,清贫的,但是三毛却诗意地栖息在这片最原始的土地上。她自己动手装修房子,用装棺材的外箱该做沙发,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做“鸟巢”式的坐垫,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宫殿。”[2]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田园诗人一样的情怀,三毛才能够写出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的沙漠。“早晨的沙漠,就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时间所能的极限”(《搭车客》)[3]。也正是这种被沙漠启发了的情怀,使三毛的文章与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进入到一个清明豁达的境界。残酷的,没有生机的沙漠,但经历了三毛的描绘,经历,仿佛天再高再蓝都是舒适的棉被,沙漠再黄沙漫天,再冷漠无情,也是舒适的床垫。包裹其间,就会让人觉得归属,安全。没有情怀,便无法感知自然赋予的别样诗意,拥有这份诗意,哪怕是死亡的侵袭,也有能让人欣然接受的情怀。
除了沙漠本身的质朴外,平原大漠的人们的朴实,善良,淡泊,泰然也带给了三毛心灵的震荡。“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4]这也就是三毛诗意的心灵,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也是庄子的智慧。不曾追名逐利,三毛一直都在做一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自己,就算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作家,但是她在留学期间不曾炫耀自己的成绩,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凡的学生,和大家一起学习、游戏,当有人提及她是一名受欢迎的作家时,她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只是会写点东西而已。
2 与荷西的爱情——田园生活里的诗意爱情
任何一个喜欢三毛的人,都会被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所感动。一个圣诞夜的晚上,三毛与荷西在朋友家相识了,当时荷西还只是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当时三毛念大学三年级,三毛虽然喜欢荷西,但是因为两个人的年龄,文化背景相差太多,三毛并没有期盼可以和荷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女朋友,只能带着一些失落回绝了荷西的爱情。6年后,当三毛再次见到荷西,发现荷西在这六年里,一直在思念着自己,深受感动,7个月后他们在沙漠登记结婚。
荷西也给三毛的生活带来了另一份诗意。“我将这个意外的礼物用力拉出来,再一看,原来是一付骆驼的头骨,惨白的骨头很完整的合在一起,一大排牙齿正刺眼咧嘴的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5]就是这些不昂贵,却富有诗意的礼物每一次都深深地打动了三毛,也深深地打动了三毛的读者,就是这样的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都是平常日子里的生活,因为有了诗意的情怀,所以有了别样的味道。清贫的生活创造诗意,也创造了诗一般的爱情。这种诗意便是人类最简单,最原始的快乐,是超越了一切物质文化的诗意情怀。三毛也曾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因为荷西带给的三毛诗一般的爱情与生活,所以三毛才会在那样贫瘠的土地上,为读者描绘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成为人们永久的感动与向往。
3 真挚仁慈的情怀——诗意的纯真人性
三毛对这个世界有着最真挚的热爱,所以她对待身边的人都有着一种善良仁慈的情怀。三毛认为,人与人交往是平等的并且要真挚。在荷西去世三年以后,三毛又回到了西班牙,处理她与荷西曾经的家,在所有买房者中,三毛选择把房子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一对不富裕的夫妇。“那两个人,夫妇之间,把手很自然地一握,同时说:“喜欢。”看见他们一握手,我的心就给了这对相亲相爱的人。……因为开出来的价格是很少很少的,这么一大幢花园洋房,等于半送。”[6]
三毛深知,善良仁慈的情怀,既能普度众生,又能拯救自己的灵魂,这种情怀的本质是对世界的爱,是人性里最纯真的状态——诗意的态度,是生命里最高的境界——诗意的生命。努力做回最本真的自己,对世界付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造就了一个诗性的三毛。这也是我们在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里,一条通往诗意生活的道路。
综观三毛的作品,她的文章里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情怀,早已超出了文学作品的本身。是她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持一种诗意的人生态度,怎样过一种诗意的生活。她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其实就是一种诗意的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三毛著《撒哈拉的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1
[2]三毛著三毛经典作品集[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3]三毛著《撒哈拉的故事》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4]三毛著《闹学记》哈尔滨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曹萌(1992—),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学号:1106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