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邂逅一只萤火虫 王举芳
傍晚出去散步,走过繁华的市区,信步向郊外走去。夕阳的余晖还未散尽,隐隐的红,透着几丝眷恋。散步的人或独自,或三五成群,用自己的方式放松着心绪。
眼前是一条明亮的小溪,找一处平地坐下,看一河月光清清明明,心神恍惚,多想变成一条鱼,偎在它的怀里吟唱;或者变成一株水草,在清浅里飘摇心事;也或者向更深处走去,体验它的温柔,接受它的滋润。潺潺水声,唤起记忆里的温暖,目光里多了一丝清亮。
忽然,有人喊:“看!萤火虫!一只萤火虫!”我赶忙四处寻找,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果然,一个亮点一闪一闪,仿佛是谁提着一盏灯笼,在水草间悠悠漫步。人们突然安静了,眼睛盯着“那盏灯”,若有所思。
这一只萤火虫,乘着清溪的歌吟,带着草丛的清香,从我的眼前掠过,让我惊喜,也照亮了我回归童年的路。
童年的家乡,村西有条宽宽的河,夏日傍晚,吃过晚饭,村里的人都喜欢去河边纳凉。那时候没有空调,电风扇也极其少,所以夏夜的河边,是村民歇凉的好去处。
人们聚在河边,有的唠家常,有的相互说着见到或听到的离奇事,有的唱歌,有的吹着悠悠的竹笛……我们几个小孩儿,最快乐的莫过于捉萤火虫了。口袋里装一只玻璃小瓶儿,坐在河岸等。暮色稍暗,萤火虫便出来掌灯了。顺着河岸繁茂的草丛,一盏一盏,次第闪亮,一会儿就汇成了一条“銀光闪闪的河”。
赶紧顺着河沿下河去,伸出双手,微微弯曲手指,呈合拢的形状,向萤火虫靠近,靠近……然后猛地合拢双手,小心地从指缝间看,掌心里闪着荧光,就是逮到萤火虫了。无比谨慎地移动一只手,直到把萤火虫捏在指间,另一只手飞速掏出口袋里的玻璃瓶儿,咬开瓶盖,放人萤火虫,马上盖上盖,这才放心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有些小伙伴拿特制的网子扑逮萤火虫,就是用细钢丝围成圆圈,用细铁丝把网兜子缠绑在细钢丝上。网兜子要用眼儿很细小的那种,要不然,萤火虫会从网眼儿里逃走。
再次回故乡,漫步河岸,却很难再见到萤火虫那轻巧的灯影了,它们去了哪里呢?看书得知,这种提灯夜行的小精灵,只在植被繁茂、水源洁净、空气清新的环境里安身。看着日渐荒芜的河岸,心,莫名地疼。
有孩童追着那只萤火虫,想要扑到它,将我的思绪拉回。一位老者阻止道:“不要逮它了,多少年没见到萤火虫了,就让它自由地飞吧。”是啊,萤火虫,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今晚的久别重逢多么难得,为什么要去逮它呢?
邂逅一只萤火虫,就像遇到了失散多年的童年的小伙伴,它提着一盏灯,照亮了我回归童年的路,照亮了故乡的画面,也照亮了丢失很久的惊喜。
(选自《思维与智慧》)
磨盘是故乡的一颗痣 朱成玉
磨盘,是故乡的一颗痣,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日夜挂牵。
傍晚,在电脑上和几千里地以外的父亲视频,唠着家常。忽然对父亲说:“用手机拍一下咱家那个磨盘,给我传过来,我想看看它。”父亲不满地说:“浑小子,这么多活物你不稀罕,却稀罕个不会说话的石头。”
是的,我稀罕那块石头。有一次在梦里,我光着脚,站在那磨盘上,大声朗诵着自己的诗歌。我把那磨盘当成我的听众,把那呼啸而过的风当成掌声,我像一尊雕塑,伟岸而悲怆,眼里含满泪水。所以,我一直想用那个磨盘做背景,拍一幅照片,我知道自己脸上的皱纹已经可以和那些斜着的磨齿相匹配。
和我不一样,磨盘的皱纹与生俱来。它一出生就老了,它没有童年。这算是它的不幸吧。不过,它却可以比我永恒,这又是它的幸运。
小时候,父母大声喊我们回家,不外乎有两件事,一件是回家吃饭,一件是回家拉磨。一件令我们兴冲冲地回,一件令我们灰溜溜地归。还好我们兄妹四人,可以轮流着拉磨,我们几个讲好,二十圈一换人。咬着牙,一圈一圈地数,等累得眼冒金星的时候,总算有人接替,松口气,过一会儿,还要接着来。磨盘,因为闻到了新鲜豆子的味道而生机勃勃起来,吱吱呀呀,仿佛哼起了老掉牙的歌儿。
磨到大半夜,总算把一袋豆子磨完了。我们去睡觉,父亲和母亲却要接着挑灯夜战,把磨出来的豆汁儿再做成豆腐,早晨去卖掉。
后来家里买了驴,我们总算解放了。驴子被蒙上眼睛,套上枷锁,围着磨盘开始转圈,我总在想,驴子这一生要围着磨盘走多少圈呢?它自己会不会也在数自己走了多少圈呢?可数了又能怎么样,没有另一头驴子可以替换它,永无休止的劳作就是它的命运。
磨盘,曾是我们最简朴的桌子。盛夏的夜里,我点着煤油灯,在那上面写过作业,众多的飞蛾绕着那微弱的光飞个不停。月亮像块发霉的干粮,却也不妨碍我幻想着一口咬下去。
我在那上面磨过铅笔尖儿,砸过核桃,一家人围坐在那里吃饭,就着没有消散的豆汁儿的香味。
闲暇时,父亲与老哥们在那上面下棋。父亲的棋艺不敢恭维,基本属于“臭棋篓子”的范畴,气势上却总是压人一等,把象棋子摔得啪啪作响。我和小伙伴们也常常在那上面打扑克,激战正酣的时候,母亲总是不合时宜地走过来,像撵鸭子一样地撵走我们,拿出一把菜刀在上面磨来蹭去。
磨盘,经年累月地守在那里,吸纳阳光也吸纳着月色,承接雨露也承接着雪花,无声地铭刻着村庄的历史。
如今,村庄里很少能再寻见磨盘了。如今的乡村也有了成排的楼房,有了健身的广场,乡村仿佛一个质朴的女子做了美容一般,顷刻间妖娆了起来。
乡村变漂亮了,可是磨盘,那颗最美的美人痣,却也因做了美容而一并给做了去,不见踪影。
魏明伦写过一篇《磨盘赋》,文辞诙谐,用意深远,其中说道:“古人之主食,多从石磨而出;前人之营养,半与石磨相关。磨盘腹中之物,皆可磨碎;而磨盘本身之功,却不可磨灭也!”
磨盘和井一样,是村庄的精神。就像美酒是粮食的精神,金子是矿石的精神。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
磨盘,故乡的一颗痣。一颗令人魂牵梦萦的美人痣!
(选自《无锡日报》)
傍晚出去散步,走过繁华的市区,信步向郊外走去。夕阳的余晖还未散尽,隐隐的红,透着几丝眷恋。散步的人或独自,或三五成群,用自己的方式放松着心绪。
眼前是一条明亮的小溪,找一处平地坐下,看一河月光清清明明,心神恍惚,多想变成一条鱼,偎在它的怀里吟唱;或者变成一株水草,在清浅里飘摇心事;也或者向更深处走去,体验它的温柔,接受它的滋润。潺潺水声,唤起记忆里的温暖,目光里多了一丝清亮。
忽然,有人喊:“看!萤火虫!一只萤火虫!”我赶忙四处寻找,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果然,一个亮点一闪一闪,仿佛是谁提着一盏灯笼,在水草间悠悠漫步。人们突然安静了,眼睛盯着“那盏灯”,若有所思。
这一只萤火虫,乘着清溪的歌吟,带着草丛的清香,从我的眼前掠过,让我惊喜,也照亮了我回归童年的路。
童年的家乡,村西有条宽宽的河,夏日傍晚,吃过晚饭,村里的人都喜欢去河边纳凉。那时候没有空调,电风扇也极其少,所以夏夜的河边,是村民歇凉的好去处。
人们聚在河边,有的唠家常,有的相互说着见到或听到的离奇事,有的唱歌,有的吹着悠悠的竹笛……我们几个小孩儿,最快乐的莫过于捉萤火虫了。口袋里装一只玻璃小瓶儿,坐在河岸等。暮色稍暗,萤火虫便出来掌灯了。顺着河岸繁茂的草丛,一盏一盏,次第闪亮,一会儿就汇成了一条“銀光闪闪的河”。
赶紧顺着河沿下河去,伸出双手,微微弯曲手指,呈合拢的形状,向萤火虫靠近,靠近……然后猛地合拢双手,小心地从指缝间看,掌心里闪着荧光,就是逮到萤火虫了。无比谨慎地移动一只手,直到把萤火虫捏在指间,另一只手飞速掏出口袋里的玻璃瓶儿,咬开瓶盖,放人萤火虫,马上盖上盖,这才放心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有些小伙伴拿特制的网子扑逮萤火虫,就是用细钢丝围成圆圈,用细铁丝把网兜子缠绑在细钢丝上。网兜子要用眼儿很细小的那种,要不然,萤火虫会从网眼儿里逃走。
再次回故乡,漫步河岸,却很难再见到萤火虫那轻巧的灯影了,它们去了哪里呢?看书得知,这种提灯夜行的小精灵,只在植被繁茂、水源洁净、空气清新的环境里安身。看着日渐荒芜的河岸,心,莫名地疼。
有孩童追着那只萤火虫,想要扑到它,将我的思绪拉回。一位老者阻止道:“不要逮它了,多少年没见到萤火虫了,就让它自由地飞吧。”是啊,萤火虫,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今晚的久别重逢多么难得,为什么要去逮它呢?
邂逅一只萤火虫,就像遇到了失散多年的童年的小伙伴,它提着一盏灯,照亮了我回归童年的路,照亮了故乡的画面,也照亮了丢失很久的惊喜。
(选自《思维与智慧》)
磨盘是故乡的一颗痣 朱成玉
磨盘,是故乡的一颗痣,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日夜挂牵。
傍晚,在电脑上和几千里地以外的父亲视频,唠着家常。忽然对父亲说:“用手机拍一下咱家那个磨盘,给我传过来,我想看看它。”父亲不满地说:“浑小子,这么多活物你不稀罕,却稀罕个不会说话的石头。”
是的,我稀罕那块石头。有一次在梦里,我光着脚,站在那磨盘上,大声朗诵着自己的诗歌。我把那磨盘当成我的听众,把那呼啸而过的风当成掌声,我像一尊雕塑,伟岸而悲怆,眼里含满泪水。所以,我一直想用那个磨盘做背景,拍一幅照片,我知道自己脸上的皱纹已经可以和那些斜着的磨齿相匹配。
和我不一样,磨盘的皱纹与生俱来。它一出生就老了,它没有童年。这算是它的不幸吧。不过,它却可以比我永恒,这又是它的幸运。
小时候,父母大声喊我们回家,不外乎有两件事,一件是回家吃饭,一件是回家拉磨。一件令我们兴冲冲地回,一件令我们灰溜溜地归。还好我们兄妹四人,可以轮流着拉磨,我们几个讲好,二十圈一换人。咬着牙,一圈一圈地数,等累得眼冒金星的时候,总算有人接替,松口气,过一会儿,还要接着来。磨盘,因为闻到了新鲜豆子的味道而生机勃勃起来,吱吱呀呀,仿佛哼起了老掉牙的歌儿。
磨到大半夜,总算把一袋豆子磨完了。我们去睡觉,父亲和母亲却要接着挑灯夜战,把磨出来的豆汁儿再做成豆腐,早晨去卖掉。
后来家里买了驴,我们总算解放了。驴子被蒙上眼睛,套上枷锁,围着磨盘开始转圈,我总在想,驴子这一生要围着磨盘走多少圈呢?它自己会不会也在数自己走了多少圈呢?可数了又能怎么样,没有另一头驴子可以替换它,永无休止的劳作就是它的命运。
磨盘,曾是我们最简朴的桌子。盛夏的夜里,我点着煤油灯,在那上面写过作业,众多的飞蛾绕着那微弱的光飞个不停。月亮像块发霉的干粮,却也不妨碍我幻想着一口咬下去。
我在那上面磨过铅笔尖儿,砸过核桃,一家人围坐在那里吃饭,就着没有消散的豆汁儿的香味。
闲暇时,父亲与老哥们在那上面下棋。父亲的棋艺不敢恭维,基本属于“臭棋篓子”的范畴,气势上却总是压人一等,把象棋子摔得啪啪作响。我和小伙伴们也常常在那上面打扑克,激战正酣的时候,母亲总是不合时宜地走过来,像撵鸭子一样地撵走我们,拿出一把菜刀在上面磨来蹭去。
磨盘,经年累月地守在那里,吸纳阳光也吸纳着月色,承接雨露也承接着雪花,无声地铭刻着村庄的历史。
如今,村庄里很少能再寻见磨盘了。如今的乡村也有了成排的楼房,有了健身的广场,乡村仿佛一个质朴的女子做了美容一般,顷刻间妖娆了起来。
乡村变漂亮了,可是磨盘,那颗最美的美人痣,却也因做了美容而一并给做了去,不见踪影。
魏明伦写过一篇《磨盘赋》,文辞诙谐,用意深远,其中说道:“古人之主食,多从石磨而出;前人之营养,半与石磨相关。磨盘腹中之物,皆可磨碎;而磨盘本身之功,却不可磨灭也!”
磨盘和井一样,是村庄的精神。就像美酒是粮食的精神,金子是矿石的精神。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
磨盘,故乡的一颗痣。一颗令人魂牵梦萦的美人痣!
(选自《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