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乡村借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模式能否成功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2735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属于公共艺术,并且成功解决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失的问题。这种以艺术节的形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备受关注。中国在迅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镇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那么中国乡村是否也可以运用推广公共艺术来振兴衰败的村落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公共艺术;乡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48-02
  一、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始于2000 年,每三年一届,它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国际户外艺术节,很多知名的艺术家都有参与过这个艺术节,每一次的艺术节都是一场盛大的公共艺术的狂欢,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越后妻有其实是日本的一个山村,占地面积比日本首都东京的面积还要大。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被大雪覆盖着,川端康成笔下的唯美雪国“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就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虽然天气条件不算好,但是却生长了繁茂的森林和生机勃勃的稻田。在早年间这里的居民都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日本的名产“越光米”和“吟酿清酒”就是在这里产出的。后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居民都离开了村庄,去往城市打工生活,这个村庄人烟越发的稀少,原来居民们留下的房子也都破败不堪。直到1996年,日本策展人北川富朗来到了这里,严重人口流失和老龄化的情形让他产生了巨大触动,他决心用艺术的力量使这片土地恢复往日的生机。经过他不断沟通与尝试,第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终于在2000年左右,成功举办。而后产生的影响力,所有人都有目共睹。
  二、探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举办模式
  首先越后妻有艺术节是属于公共艺术分类的,公共艺术是指以各种媒介,材料创作的,放置于公共空间并与现场环境或文化形成互动的艺术。它存在于公共空间,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艺术方式,体现出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那么想要举办这种艺术节,首先要让当地的居民具有认同感和参与感,在设计时艺术家们通常会结合当地的情况和极具当地特点的元素进行设计。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在这一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早期,当地的居民也并不能理解这些艺术和艺术品,越后妻有的举办人北川富郎为了可以让当地居民理解这些艺术品做了很多的努力。北川富郎先是对那里的居民认真解释这个艺术节如果举办成功会对这片土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减少居民们对艺术节的排斥。
  北川富郎还请了很多知名的艺术家来改造村里破败不堪的小屋,把那些小屋改造成具有艺术感的旅馆,这些旅馆也是艺术品的一种,改造成功的旅馆也会给原来的居民留出房间并装修,来供他们居住。并且为了让居民对这些艺术品产生参与感和带动地方经济,北川富郎接济一些难民在设计好的学校里,并聘请用当地居民给他们做饭,或者在艺术品空间里请当地居民看管和爱护这些艺术品,同时观看艺术节的游客也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和文创类的消费,这样一来,当地居民不仅融入了到艺术节中去,并且不用远离家乡就能挣到钱了。时间一长居民们就越来越认同这些艺术品的存在,并对这些艺术品艺术空间产生了自豪感。渐渐地就成了良性的循环,之后的艺术节也都举办的十分成功。
  刚开始越后妻有艺术节的艺术品都是在国际上也很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制作的,首先名气就很大,每年各国人民都很希望看到他们的作品。
  其次很多作品都与当地的大自然相结合,天空是艺术品的背景,稻田是艺术品的画布,房屋是艺术品的载体,森林河流是艺术品的必需品,越后妻有的每一草一木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甚至于当地的居民,前来观赏的游客都是这些艺术品中的一员。这种艺术怎能让人不喜欢呢?来到这里的游客会在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后感受到无比的平静,这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品就像在为人们建构一个大型的“梦境”,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了。这种形式的艺术节不仅仅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也重构了艺术,建立大型艺术家们交流的平台和观赏者游览途径,打破了艺术地域,取材等局限性。
  越后妻有艺术节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不管是前期的准备和中间的完善工作其实都是有遇到过很大的困难。即使是现在,越后妻有艺术节的艺术理念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变。
  三、探讨中国乡村是否可以成功借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模式
  越后妻有艺术节一开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拯救落后的乡村,让经济落后和人口稀少的地方重现生机。从公共艺术来讲就不能够仅仅单纯的塑造物质空间,要做到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结合,提升当地的整体形象,并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优质的环境空间。
  中国乡村想要建立这种艺术节,首先就要合理的选择合适的乡村,越后妻有距离日本的首都东京乘坐新干线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并且占地面积很大,中国在挑选乡村时也要注意与大城市之间的路程不宜太久,乡村规模也不要过于的小,可选择多个相连的乡村一起。这些乡村需要有独特地方的特色或可值得挖掘和传承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要给予乡村文化特点新的理解与内涵。
  目前我国很多城乡也都开发举办甚至是建造过大型旅游景点,人文节日和活动场景,来吸引城市里的人去觀光游玩。但是如何去“景观化”普遍是这些地方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郑州的建业电影小镇,专门建造了一些不同时代的建筑造型,让游客观赏拍照片,甚至可以提供剧组拍戏。但因为场景太过固定,长时间都不会有改动和变化,去过的游客大都认为去一次就可以了。并且现在城市节奏生活越来越快,更多游客更希望可以亲近大自然,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建筑。这种建造的场景如果能够更艺术化并且和周边乡村的大自然结合起来,相信后续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觑的。
  艺术节举办的同时也要为居民的生活环境做出改变,可以对空间格局进行适当的改变(乡村街道或居民的家),使居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和优质,但是不能打扰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一点是极其关键的。   “中国不乏对乡村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国内也有许多大地艺术祭仿傚者,但他们都失败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注定了城里与农村的价值观,对彼此的看法有太多主观偏见。即使办了活动也只是硬件的架构,活动一结束就无人问津,任其毁坏。而更多是一种侵略式介入,主观地尽是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当地百姓看不懂没有向心力,仅仅成为城里来的观光客眼中的风景,而不是参与者,于是冲突不断,不欢而散。”这是微信公众号里廖信忠写的话,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乡村想要借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形式所存在的核心问题。
  公共艺术的基本前提是公共性,公共艺术是一种公共能够参与的交流形式,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主观作品形式表现,但是现在我国很多公共艺术做不到与公众交流,只是在“独自美丽”。借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模式如果真的运用得当的话中国乡村成功发展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即使目前的中国乡村有一些想“抄”这个模式,最终也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部分所谓的“艺术品”毫无美感可言,并且还十分的突兀单调,没有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特点相结合,给人的感受只有敷衍,让民众连基本的美都感受不到。那么又怎么能够成功呢?
  举办方在放置艺术品和建造艺术空间的同时,要能基本保证当地居民并不排斥这些艺术。新一代的年轻人接收信息多且快,接受能力强。但是有一些老一代的居民尤其是以前没有条件接受过教育的,很难感受到公共艺术品和公共艺术空间的魅力。那么避免艺术品受到当地居民的破坏,就需要想办法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個人的素养和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欣赏艺术的水准。向当地居民科普艺术节,让他们理解那些艺术可以让他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请用当地居民对艺术品进行维护和看管,政府给予经营住宿餐饮和文创居民帮助,带动居民收入,使他们支持艺术节的举办,增强他们对艺术节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即使中国乡村开始时借鉴成功了,后续是否可以支撑多年,城乡结合和城市扩大是否会影响艺术节的后续发展,艺术节举办的活动是否与时俱进,艺术品或艺术空间是否有定期维护,自然环境是否有遭到破坏这也都是举办方和当地政府应沟通和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中国乡村借鉴越后妻有艺术节的模式是有可能会成功的,但前提需要很多条件的成熟和长期的准备工作。笔者相信经过国民审美素养的提升,专业人士不断地发展研究,在举办方认真设计下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乡村借鉴越后妻有艺术的模式是可以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2]张新宇,刘黎雯.公共空间艺术中的互动媒体艺术应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作者简介:
  张萌,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研究生,艺术学硕士,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 李煜作为一代帝王是个异数,他以哀怨缠绵而又意境深远的天籁之音,为南唐王朝唱完了最后一曲挽歌。李煜的个人酬唱为什么会得到普遍认可并引发千年共鸣的呢?本文从李煜词作所书写的人生体验,结合后世作家作品风格、身世经历,来找寻一脉相承的情感延续。  【关键词】 共鸣;悲悯;涵概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20-
期刊
【摘要】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塑造了众多悲剧英雄英雄形象,他们身上表现出浓厚的悲剧意味和崇高的反抗精神。悲剧和崇高在审美范畴上具有统一性。本文将以俄狄浦斯和夸父为例,分析二者不同的悲剧特征和崇高特征。  【关键词】 俄狄浦斯;夸父;崇高美;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32-02  神话是艺术的雏形,是文学发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也不断进行,各国文化互相发展,碰撞,融合,大众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也已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阅读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代表着文化全球化的正在进行。本文通过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三个语言特点,一是戏剧化,二是引用经典,三是现实化,以及文学作品关联语境的引用,提供给大众一个更容易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依据,也让大众能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 魁阁精神来自费孝通主持的魁阁研究室。魁阁研究室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孝通的指导下进行的调查研究,继而开创了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方式的魁阁时代。魁阁研究员们展现出来的自由之学风、实地出真知、知识服务于社会的精神品质,正是费孝通先生的治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本文在对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以魁阁时代所体现的魁阁精神为着眼点,尝试分析归纳魁阁研究员的精神品质,以此得出费孝通治学理念的特征。  【关键
期刊
【摘要】 有人说21世纪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世纪,在人工智能的强大驱动下各行业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这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类进行艺术创作,人工智能对于艺术创作究竟是一个机遇还是一场危机?本文尝试就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并就人工智能对于包括版画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版画;拓展  【中图分类号】J04
期刊
【摘要】 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玄幻题材小说近年来在创作方面呈现井喷之势。在玄幻小说发展过程中,类型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性缺失、作者创作缺乏独立性等一系列问题。“类型化”创作使得玄幻题材小说在很长时期内难以突破发展瓶颈,走向新的创作高度。对此,规避网络文学“类型化”创作弊端应成为更新网络文学创作、提高网络文学质量的一项重点任务。  【关键词】 网络小说;玄幻
期刊
【摘要】 孟菲斯风格从发展至今,一直是新文化、新风格、新创意领域的代名词。无论是在文化精神上,还是在设计的形态、材料、装饰、色彩等方面都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观念,极大丰富了后现代设计运动。这种设计风格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开创了无视一切的模式以及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思想,拓展了人的思想与艺术视野,对设计界和理论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此设计风格的典型案例分析,并结合社会背景与更深層次的思想特征
期刊
【摘要】 研究“喜”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的现实意义以及设计创新的思路,从“喜”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的内容元素进行导入,以“喜神、喜物、喜事”作为“喜”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相融合的设计原则,并解读“喜”文化视觉元素的表现形式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此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喜”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相术语言是相术家的“形象符号”。中国古典小说家常常运用相术语言作为审美意象物态化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红楼梦》《金瓶梅词话》等古典小说,引用小说中运用相术语言的具体例子,论证小说家藉“相”生“象”,“象”“意”结合,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怎样来实现审美意象的物态化。  【关键词】 相术语言;审美意象物态化;藉“相”生“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东京华梦录》中记载宋代社会,“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商品经济的繁盛促进了宋代风俗画的兴盛,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风俗画家,如张择端、李嵩、李唐、王居正、苏汉臣等。  【关键词】 风俗;两宋;婆娑于市;商品经济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