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图表题题型例析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jlu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题是以图像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直观的曲线表示出来,把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是一类难度较大的题型。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做到“五看”,一看坐标(纵、横坐标的含义)、二看起点(图像的起点)、三看拐点(图像的拐点及终点)、四看比例(看图像中横纵坐标的比例关系)、五看特征(看图像的走向,如上升还是下降)。其次把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与相关知识的具体关系即可。
  一、pH变化曲线图像
  1.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变化曲线
  考向图像分析
  碱入酸碱入酸,开始反应时,溶液显酸性,pH<7;随着碱的加入,pH逐渐增大,当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7;随着碱的持续加入,溶液呈碱性,pH>7。
  酸入碱酸入碱,开始反应时,溶液显碱性,pH>7;随着酸的加入,pH逐渐减少,当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7;随着酸的持续加入,溶液呈酸性,pH<7。
  2.稀释酸或碱溶液时pH变化曲线
  考向图像分析
  稀释酸溶液
  稀释酸溶液时,开始溶液的pH<7,水的pH=7,随着水质量的增多,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或等于7
  稀释碱溶液
  稀释碱溶液时,开始溶液的pH>7,水的pH=7,随着水质量的增多,pH不断减少,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
  3.中和反应(以HCl和NaOH为例)的溶质
  考向图像溶液的溶质
  碱入酸
  A点HClB点HCl和NaClC点NaClD点NaOH和NaCl
  酸入碱
  A点NaOHB点NaOH和NaClC点NaClD点HCl和NaCl
  例1(2015年上海)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分析A项,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盐酸显酸性,因此溶液的pH开始大于7,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等于7,盐酸过量时,溶液的pH小于7;B项,中和反应放热,因此溶液温度开始时升高,而后降低;C项,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因此开始时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当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变化,而溶液的质量还在继续增大,因此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开始减小;D项,开始时,HCl与NaOH反应,因此加入一定体积的盐酸(即将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溶液的HCl的物质的量才开始增大,但之后只要不断加入盐酸,HCl的物质的量会持续的增大,而不是不变。
  答案:D
  二、表格和图像结合型
  这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识表获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关键是从表中数据和图像里分析、筛选、计算出有价值的数据。这类题以大型计算题为多。
  例2(2015年东营)在实验室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实验分析:称取试剂19.8 g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2 g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 g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与图像见表1、图1。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表1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252525252525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75100a150172.8197.8
  (1)a的数值为 ,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该 试剂己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通过实验数据和图像做出你的分析) 。
  (2)b的数值 为 。
  计算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图1
  分析根据Ca(OH)2的性质,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可能会跟空气中的CO2反应而生成CaCO3。本题是通过向一定的待测物质中加入稀盐酸的方法测定其变质的情况。(1)根据优先反应原则:酸、碱、盐混合相互反应时,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分析表中数据,加入盐酸前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为19.8g+30.2g=50g,前2次和第4次加入盐酸,溶液增加的质量等于加入盐酸的质量,说明此时是盐酸与未变质的Ca(OH)2反应,反应没有气体放出,故a的数值应为100g+25g=125g。当第5次加入25g盐酸时,加入后锥形瓶内物质的质量比总质量减小质量为:25g+150g-172.5g=2.2g,说明有2.2g CO2放出,第6次锥形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和加入盐酸的质量相等,不再有气体放出,说明此前CaCO3已完全反应。整个过程共放出2.2g CO2,所以图像中b的数值为2.2。
  信息梳理
  设问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需要知道的量①试剂样品的质量;
  ②试剂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
  已知条件①试剂样品的质量19.8g;
  ②生成CO2的质量2.2g;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析或计算公式①根据2.2g CO2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计算出试剂样品中CaCO3的质量:5g;
  ②试剂样品中Ca(OH)2的质量=19.8g-5g=14.8g;
  ③试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14.8g19.8g×100%=74.7%
  答案:(1) 125滴加盐酸至 100g 时, 开始有 CO2生成,证明有 CaCO3存在;之前滴加盐酸无现象,说明盐酸与 Ca(OH)2 反应,从而证明有Ca(OH)2存在。
  (2) 2.2
  解设参加反应的 CaCO3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10044=x2.2g
  x=5g
  故试剂中 Ca(OH)2的质量为:19.8g-5g=14.8g
  Ca(OH)2的质量分数为:
  14.8g19.8g×100%=74.7%
  (收稿日期:2016-08-15)
其他文献
问题一同质量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和在纯氧中燃烧。哪一个放出的热量多,为什么?  首先,反应热是指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通常用焓变表示,即AH表示。AH的确定有两种方法。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l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如图2所示。  AH=反应物的键能和一生成物的键能和  依据以上知识,不难得出结论,
期刊
限制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化学的热点,而江苏高考可以说在这一考点上更具特色,鉴于本人的教学实践及高考试卷评析结果来看,限制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考生最常见的易错点和失分点,如何突破该题型这一难点自然而然就成了教师的教研热点。  2016年、2015年、2014年的江苏高考题对同分异构體的考察有了固定的模式,试题形式均是写出同时满足或符合下列条件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题型
期刊
化学在整个高中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化学实验教学又是整个化学课程的重点,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整个高中课程教学的新课改推进起着关键作用。教学过程中用探究型实验有助于提升学生化学实验的研究能力,并让学生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展,以便开拓学生课外进行化学实验的整体范围,以这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原则  (1)探究原则,化学实验的主体
期刊
一、精心选题  微课是为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求,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简短、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因此,选择什么内容作为主题非常重要。  微课视频时间短,教学内容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中对知识进行完整性的认识呢?通过分析,笔者选择了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这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空气组成的
期刊
一、目前我国高中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15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到教学模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都发生了实质变化,然而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却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因一标多本的现实而让教师和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加以应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要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期刊
解读分子结构考点
期刊
例析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高考考查中的“陷阱”
期刊
教育时机是什么?在《学记》中的解释为“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也就是说,教育教学要遵循“及时施教”的原则。根据福建师范大学胡志刚教授的教育时机论,其一般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即教育时机的创设-捕捉-利用-升华。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用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联合运用。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糖类为例,结合导课时机、
期刊
化学与技术高考热点题型刘顺岭未
期刊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的另一条主线,其中之一的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最广的一种,因此新型电池成为高考题材中的“宠儿”,以新型电池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的掌握程度。由于题材新、陌生度高,综合性强,有些学生的知识容量有限,难以识别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本文举例说明仅就以新型电池来考查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考查形式。  例1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如图1
期刊